■檀莊龍/廈門金圓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伴隨著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其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中小企業日益成為開展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三千萬余家中小企業,其數量已經占到我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但是,由于受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中小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融資難等問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是向銀行貸款,主要原因在于其和其他融資方式相比之下,利率成本較低,使得中小企業的負擔較小。但是,由于銀行貸款要求格,而且審批手續繁瑣,從開始申請到成功放款,時間較長,通常需要三個月到半年左右的時間。
對于一些重資產的中小企業而言,融資租賃是一種不錯的融資方式。融資租賃,通常是就是企業向融資租賃公司提出融資申請,然后再由融資租賃公負責向設備供應商付款,所購買的設備則租賃給企業使用。租賃期間,企業無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并且按期向租賃公司交納租金,到期之后,企業再按合同約定付清余款得所有權。融資租賃和銀行貸款相比之下,具有較好的優點,但不適合輕資產的中小企業。
一些中小企業在銀行難以貸到款,又需要經營資金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向小貸貸款公司求助,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但是,如果中小企業因為各種原因而難以及時還款的話,則可以會產生高利貸的風險。
目前,社會平均融資成本大概在7.6%,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卻高達10%,甚至如果采用除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方式則有可能高達20%。在實際操作中,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貸款不僅要上調利率,而且還需要提供擔保進而產生一定的費用,再加上一些隱形成本,都必然導致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較高的融資成本。
盡管中小企業希望多向銀行貸款,但由于受限于規模較小、抵押物少、信用等級低等現實因素,進而導致中小企業在實際中難以獲得銀行融資貸款。一方面,部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采取謹慎的“借貸”措施,另一方面由于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等級不高,效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難以順利獲得銀行融資貸款。
現實中,由于中小企業通過銀行的貸款有限,通常只能滿足不到一半的融資需求,這就導致中小企業只好借助民間借款來滿足自身的資金需求。但是,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健全民間借貸法律體系,進而中小企業向民間貸款時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很容易對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獲得迅速發展,政府也已經出臺諸多扶持政策,但受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使得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仍然沒有完全得到滿足。首先,國家仍然重視大型企業,優先放貸給國有企業、民營大型企業和優勢產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必然會在無形之中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其次,國家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仍然不夠,沒有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僅僅依靠增加貸款額度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最后,我國目前普遍沒有設置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金融管理機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為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和管理。
應該說,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是導致其出現融資困境的根本原因。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小企業自身條件較差。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其規模小、底子薄、創新能力偏弱,這都導致其具備不高的市場風險抵抗能力,難以獲得來自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青睞,這就必然導致其難以獲得融資。第二,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擔保物。在現實中,由于大多數中小企業資產規模不高,再加上自身信用度難以得到保證,這就導致其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第三,中小企業內源性融資較少。由于受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導致中小企業難以上市,從而難以獲得來自股權、債券等內源性融資的支持。再加上中小企業普遍不重視內源性融資,而過度依賴銀行貸款,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銀行掌管著社會上大量的資金,但為了維護社會穩定,通常都會采取相對保守的策略。當中小企業在向銀行進行貸款申請時,銀行出于資金安全,會對中小企業進行多方面、全方面的評估,由于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不夠規范,需要銀行消耗各種人力物力進行評估,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銀行放貸成本。并且,許多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普通存在漏洞和危險,申請貸款的各種報表難以獲得權威認證,這就進一步導致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鴻溝不斷加大。最后,由于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具有周期短、需求急的特點,但銀行必須經過謹慎評估之后才會給予放款,這就使銀行難以解決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
政府理應成為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堅強后盾,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支持和引導:首先,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應該說,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是依靠借貸雙方解決的話,不僅難以解決,反而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加強協調溝通和引導,盡量消除雙方之間存在的隔閡,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融資社會環境。其次,政策應加大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支持力度。雖然,目前我國已經陸續出臺各種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要進一步優化,出臺更具針對性地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政策,更好的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銀行應根據中小企業發展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幫助中小企業實現良性發展。第一,創新企業信用評級機制。應該說,目前銀行的信用評級標準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具有歧視性和經驗性,過于關注企業會計報表。新形勢下,銀行在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應更多的關注企業的未來發展和成長空間上,而不再僅僅只是關于企業規模。第二,銀行應盡量優化貸款手續。銀行應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適當減少貸款流程,只保留幾個必要的程序,進而降低中小企業貸款成本。第三,合理增加中小企業信貸產品種類。各種金融機構應注重將自身優勢發揮出來,結合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科學設計出更多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中小企業信貸產品。
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管理體制,增強經濟實力,從而有效降低融資難度。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第一,不斷提升自身經營管理水平。許多中小企業之所以難以從中金融機構獲得融資,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缺乏良好的經營管理,這就要求中小企業在日常必須逐步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以便增強金融機構對自身的信任程度。第二,不斷增強中小企業信用意識。中小企業之所以難以獲得銀行的青睞,很大程度在于自身信用評級比較低。因此,中小企業應將信用評級放在首位,規范企業財務制度,確保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以便得到金融機構的信任。第三,中小企業應重視內源性融資。中小企業不應僅僅只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融資,應抓住新機遇,爭取早日上市,獲得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積極尋找其他資金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