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雙/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高校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是擔當培養優秀人才的角色,高校教師是優秀人才培養的引導者和領路人。本人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高校教師的使命和擔當,爭做一名“四有”好老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繼承者。”他要求教師在理想信念等六個方面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教書育人。
理想信念,是做“四好”老師的基石,我們的理想信念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教書育人,為黨和人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名高校的老師,我們所熟悉的“全國優秀教師”鄭德榮教授,他的第一堂課從來不急于講授專業知識,而是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課”。他諄諄教導學生,“不僅在業務上要使自己成為國家的高級人才,更要在政治上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使自己成為共產主義戰士。”他將愛國愛黨的家國情懷貫穿教書育人始終,他用一生踐行自己的理想信念,是一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偉大事跡值得我們每一位高校教師學習。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呢?首先,提高個人思想覺悟,充分認識到黨和國家培育了我們,我們也是中國共產黨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有責任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偉大復興盡自己之力;其次,思想上保持先進性、純潔性,我們應該是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最后,將自己的堅定理想信念傳給學生,為學生補足精神之鈣,通過我的言傳身教、榜樣引領,使每一位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立志報效偉大社會主義祖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承擔立德樹人神圣使命,必須要師德垂范。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培養和造就一支學高身正的教師隊伍,是立德樹人成敗的關鍵。
道德情操,是做“四好”老師的核心品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最圣神的職業,教師的職業特性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的工作就是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塑造人格,最終目標達到向善教育。《論語》中講到“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師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則,學生才能以師為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要嚴格自律,堅守師德底線,不忘初心,恪守職業道德,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如何培養道德情操呢?首先,加強德育學習,筑牢思想防線。主題黨日的學習活動,使教育者先受教育,鍛造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其次,發揮榜樣的力量,引領教師風尚。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的評選,為教師們樹立了榜樣,他們不僅具備扎實的教學能力和專業基礎,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引領和鼓勵其他教師發揮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并且擔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唐代文學家韓愈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為使命,教師一定要積累扎實學識。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因此,教師的基本素養,應該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
扎實學識,是做“四好”老師的基本能力。“教書者必先強己”,高校老師不能滿足于裝滿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時時有“活水”,與時俱進,不斷汲取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回應新的挑戰,追求卓越。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如何積累扎實學識呢?首先,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終生學習者,常與謙虛、恭敬、禮儀、學無止境為伴,廣曉知理通達,能自我化解生活中種種是非難題,而達精神愉悅,身心健康,并便利于各行工作專業與研究。新時代的變化要求,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不算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的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其次,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時代要求高校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師應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再次,提升科研能力,促進教學相長。“科研是源,教學是流”,科學研究是新知識的源泉,不僅能夠更新高校教師的知識結構、豐富完善知識體系,而且能夠拓展教學廣度、增強教學深度,大大提高教學質量。科學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重視科學研究能力的提高,是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孔子曰:“仁者,愛人也”,教師的仁愛之心,是一種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教師的仁愛之心是以師生相互信賴為基礎的,這種信賴是尊重、理解和關懷。
仁愛之心,是做“四好”老師的心靈根基。教師是人類社會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繼承者,只有真正地去愛每一名學生,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飽含仁愛之心,用心靈陪伴心靈,用夢想照亮夢想,對學生始終做到愛心、耐心、盡心。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如何培養道德情操呢?首先,真誠地尊重學生。在我國傳統教育文化中賦予教師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等優秀教育者的品質,這些都是基于充分地尊重學生基礎上提出的。高校教師應該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其次,充分理解學生。教師的充分理解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基礎,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樂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心靈的溝通、促進學生的成長。再次,寬容地關懷學生。寬容的關懷學生并不是放縱,而是教師寬嚴相濟,愛中有嚴,嚴中有愛,以理解的態度、關愛的心態、高度的責任感達到育人的目的。
隨著高校教師數量不斷增加,教師的成長和提高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而且關系到教師本人的成長和發展,因此,高校教師應重視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善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高校教師應結合自身實際,做到堅定信念、樂業奉獻、教書育人、尊重理解、真誠關愛,努力成為讓黨和國家放心的老師,讓學生滿意的老師,以實際行動貢獻教育事業,我們要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