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宇/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頂崗實習(以下簡稱實習)是職業院校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局)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形式。國發〔2005〕35 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建立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的制度,企業與院校要共同組織好學生的相關專業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訓工作。表明了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對實習環節的重視。
(1)學用結合,提升了專業水平。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在實踐當中去,通過實踐檢驗、鞏固理論知識,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通過實習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為人處世的技巧,以及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學生以后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會待人處事,增強了綜合素質。在實習單位,不但要處理好與領導、同事、同學的關系,還要處理好與管理服務對象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實習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逐漸完成從學生到社會工作者的過渡。
(3)經受實戰鍛煉,對社會、對工作有了更正確的認知。司法警官職業院校的學生大部分在基層政法單位實習,接觸的服務對象比較復雜,無論是抓捕犯罪嫌疑人、出庭辯護,還是零距離接觸罪犯,都使學生從中深深體會到,從事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容易,在光鮮亮麗的背后,是百倍的辛苦付出,是沉甸甸的責任擔當。這促使他們重新矯正對自身的定位、對現實的認知,腳踏實地、扎扎實實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辦學效益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方面是數量化層次的含義,即指學校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投入越少、產出越多,則效益越高;另一方面是社會化層次的含義,即指學校的產出(培養的人才及其它成果)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即要具有社會的適應性。
實習作為校內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看,實習單位協助學校教育學生,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代學校履行教育職責。實際是教育成本的外部化,由此,學校節約了大量教學資源,得以集中力量抓好校內學生教育和基礎建設,使辦學效益大大提高;從社會化層次的角度看,學校缺乏真實實戰環境和警用器械裝備,而實習單位正好可以補充,可以實現育人成果和社會需求相適應。
近年來,基層單位工作量比較大,迫切需要新生力量的補充。司法警官職業院校的實習生,身體素質好,業務上手快,能吃苦,能戰斗,在有經驗的實習老師指導下,很快成為一支充滿活力的生力軍、戰斗隊。實習生廣泛分布在各基層單位,在基層工作中發光發熱,展現出一名大學生應有的擔當作為。
(1)教職成〔2016〕3 號文件規定,職業學校應安排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學生實習期間的業務指導和日常巡視工作。司法警官職業院校的實習指導教師一般由輔導員擔任,在學生實習期間,有的輔導員會被借調到院校其他部門擔任行政管理工作,有的輔導員從事專業教學,并且實習單位較為分散,輔導員定期去實習基地走訪學生,平時和實習學生的交流基本上依靠網絡和電話,對實習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的就不是很全面。
(2)專業課老師因課時較多,授課繁忙,再則有的實習基地如監獄、戒毒所相對比較偏遠,交通不便,很難抽出專門時間去實習基地對實習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專業難題,大多通過電話溝通的方式和專業老師聯系,但是相比較面對面交流,在指導效果上往往會大打折扣。
基層政法單位業務量比較大,司法警官職業院校實習的學生進入實習單位后,很快成為單位的重要補充力量。這種狀況就造成了學生在實習單位工作較為繁忙,特別是在公安派出所實習尤為突出,實習學生正常上班后,下班后還要備勤。再則實習單位不是教育單位,缺乏專業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方法。
司法警官職業院校為專科院校,學生要提升學歷,就需要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升本考試、研究生考試,在就業上,要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教師資格證考試、公務員考試和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等,雖然實習使他們得到了鍛煉成長,但是由于有的實習單位工作比較繁忙,學習時間就相對緊張,考試成績受到影響。
院校制定相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結合學科專業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頂崗掛職工作,探索建立實習指導教師隊伍,逐步組織教師到重點實習單位進行指導,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前沿知識的同步更新,并面對面指導實習學生,推動實習指導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探索輔導員跟崗實習制度,明確輔導員在實習階段專職從事實習管理工作,深入進行學情分析,以便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同時樹立“以用促教”的導向,建立實習對教學的反饋機制,發揮實習對教學的檢驗、診斷、矯正的作用,增強教學改革創新的主動性和適應性。
(1)引導、幫助實習單位健全實習學生教育管理制度,優化教育管理方法,推動實習單位建立實習輪崗制度,使實習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鍛煉。
(2)協助實習單位,優化工作流程,開辟自習室,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學習文化課程。
(3)推進實習就業一體化建設,實習單位和院校共同努力,協調有關部門,留下更多的實習生在實習單位參加工作,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學生有歸屬感。
(4)探索建立“工學結合,警夢工程”。院校嚴格把關,遴選有資質、口碑好的社會輔導機構,在學生業余時間,有針對性地到實習基地集中給學生授課,特別是國控專業便捷入警的學生,加大公務員考試模擬訓練力度,助力學生實現警察夢想。
(1)引導學生端正實習態度。結合專業和綜合素質教育,扭轉學生克服好高鶩遠、挑肥揀瘦、拈輕怕重的不良傾向,引導他們響應國家號召和社會需要,積極投身基層和艱苦一線,在實踐中錘煉自己的品格和意志,在經受各種各樣的艱難磨練中長見識、練本領、增才干。
(2)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解決工學矛盾,利用點滴時間加強文化課程學習,讓學生學業有成,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實習既是學校教育的繼續,又是社會工作的鋪墊,是學生實現警察理想的重要環節,需要國家、社會、院校和學生共同努力,打好組合拳才能實現教育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