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院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搖籃,而教師作為促使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性因素,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師需要重新調整自身在教育中的作用,并構建出符合時代特色的角色,這樣才能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提供保障,并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專業性發展,為此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中職英語教師角色轉型做出研究十分必要。
語言是在特定的情境氛圍下產生的,學習語言載體的本身就是情境,因此無論時代教育發生何種變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情境創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顯然“互聯網+教育”時代的來臨,更是為中職英語教師情境創設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情境創設與教學氛圍是息息相關的,良好的情境創設,可以營造出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因此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情境創設者和和諧氛圍的營造者是當下每一位中職英語教師需要適應的一種角色轉變。如借助互聯網技術,中職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微課、教學APP、教學網站等,為學生創設與課程教學內容有關的語言情境,模擬真實與虛幻相交融的課堂,從而為學生的語言鍛煉提供保障,并促使課堂教學氣氛更加和諧愉悅,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情境下,快速學習構建英語語言知識。
“混合學習”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出現,一方面可以規避一味“以教師為中心”,而影響學生主體知識構建的弊端,兩一方面也可以杜絕一味“以學生為中心”,而造成教師邊緣化的低效課堂結果,因此,從這一角度分析,混合學習其實體現出了一種包容性的思維。而顯然“互聯網+教育”為混學習模式開辟了窗口,并促使教師的角色地位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知識學習的促進者,兩者相互促進,和諧并存,恰好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兼容。如“傳授者”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以知識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技法與技巧的傳授,并滲透包容性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學會創造。而“促進”則是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構造,并著重體現為“互聯網+教育”創造性重構特征。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必須要讓學生“開口說話”,而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更應該強調對話交流的重要作用,并且這種對話不僅限于真實的課堂,還存在于虛擬的課堂之中。因此教師要轉變為對話者的身份,要先與自身和教學資源對話(如借助網絡獲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然后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對話(線上、線下任何形式交流對話),實現對話在教學始終的貫穿,并促使對話成為自身潛意識里存在的、不知不覺時刻發揮功能的一種反應。
此外,在中職英語課堂中,教師從某種程度上,還無時無刻的起到一種評價者的作用,這種評價包括對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的雙重評價,“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促使教師更好的向評價者的身份轉變。教師可借助教學軟件系統,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打分,同時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對課堂教學效果形成反饋,從而在完整的教學評價體系下,更好的推動中職英語教學變革發展。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是教學改革的推動者,對教學質量的促進提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角色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教師是教學情境的創設者,是和諧氛圍的營造者,是混合學習中的傳授者和促進者,并且是教學活動中對話者和評價者。為了能夠實現這些身份角色的轉換,中職英語教師要從個人層面出發,主動尋求身份轉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秉持開放、包容、多元的原則,真心的去接納新型教育技術和新型教育理念,通過自身的調整,適應外界教育環境的變化,從而主動的推動中職英語教育變革創新。
首先,應該主動嘗試調整與學生之間的相處模式關系,要克服杜絕傳統“師尊生卑”的教學觀念,與學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師生關系。其次,在知識、信息、技術等資源極度豐富的網絡時代,教育與信息技術快速融合。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備網絡技術和網絡教學工具使用的能力,為此教師要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在課余教學時間不斷為自身補充充電。但由于在教師角色轉變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的阻力,因此教師必須要堅持不懈決心,要始終懷著勇于突破的精神,這樣才能順利的實現角色身份的過渡轉變,以啟蒙者、養正者、助成者的姿態身份出現在學生的面前。
在2015年,針對于“互聯網+”的形勢變化,國務院曾經專門印發過《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并且在該文件之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教育領域的相關部署,并指出“互聯網時代中,要積極探索新型教育服務模式,鼓勵學校建立數字教育平臺,對接上線、下線教育資源,加快新時代的教育形式轉變”。根據這一文件指示要求,筆者認為中職英語教師角色地位的轉變,除從自身層面做出努力外,制度層面的推動也是不可或缺的。中職院校應該以國務院文件部署為指導,配套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從而加快互聯網在校園中的引入,以此為中職教師角色轉變創造有利條件。
此外,還應該組織專業的教師培訓學習,幫助校內的中職英語教師學習掌握更多先進的教育技術,如可以召開“互聯網+教育”專題講座、教學科研調研、網絡教育培訓班等方式,帶領校內的老、中、青三代教師學習微課制作技術、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網絡資源獲取及關鍵詞檢索、新型教學軟件的運用,從而在多樣化的培訓學習下,促使學校內中職英語教師都可以得到知識的完善和充實,保障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具合理性,以此加快身份地位角色的轉變。
在“互聯網+”時代中,人們的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互聯網為人們快速獲取知識提供了便利途徑。但很顯然,現下很多教師還秉持著“師道尊嚴”的教師文化,認為教師是真理的擁有者,在教學過程中,傳遞知識、解答疑惑是教師的主要任務,而顯然這是不利于教師身份地位轉換的,并是促使“教師消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學角色轉型,就必須要重建教師文化,要促使教育回歸本質。
具體而言,重建教師文化,就應該讓所有的教師認識到,教師的成長不僅僅是自身能力、素質的成長及職業成就感的獲得,教師的成長是真正的旅行育人的宗旨,培育出要有利于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人。因此要重塑服務精神文化,時刻將促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為自身的重要的職責,這是重塑教師文化的體現,同時也是教育回歸本質的體現。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了解自身的需要,從而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自發主動的做出角色地位的轉型和轉換,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成長保駕護航。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學角色轉型,不僅是時代特征對教師提出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基于教師自身發展的一種需要。為此當下每一位中職英語教師,必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意識,主動的轉換自身的身份,同時在配套政策和教師文化重建的推動下,成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師,從而有助于提高中職英語教學的質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推動中職英語教學工作的不斷發展和高質量完成,同時也實現中職教育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