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祥 梁雨晴/吉林建筑大學
當前社會環境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與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每個角落。網絡時代背景下,各方面對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較為集中,網絡環境的傳播更加迅速,使用互聯網的機會更加頻繁,這使高校學生成為網絡信息環境中最突出的群體之一,網絡社交即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高校學生的年齡階層,處在一個三觀正在成型,認知能力更加敏感的階段,雜糅多樣的網絡社交環境極易對其心理情況造成影響。
觸手可及的網絡平臺為高校學生們提供了相當便捷的信息交換渠道,它能使人及時的以多種靈活的方式表達情緒和想法并收獲相應回復。但這種方式歸根結底僅是虛擬交流,缺乏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不同角色交流的互動性,因此它無法作為正確完整的人際交流關系。網絡上僅靠文字和圖像的交流,無法代替生活中人與人的溝通交流與情緒互動。過多的網絡社交,會在一定程度讓高校學生喪失現實生活的社交能力,隨之帶來與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矛盾與沖突的問題,極易給高校學生帶來自我懷疑,焦躁抑郁的情緒。面對這些問題,部分學生會選擇回歸網絡尋求慰藉,從而造成心理問題的惡性循環。
網絡技術的普及性與其操作簡易性,使各階層各類型群眾均能輕易操縱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的各階層網絡居民肆意創造信息,其導致了網絡環境的繁復雜糅。信息在網絡環境中的傳播具有從眾性,盲目性,廣泛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有越來越多的誘導性信息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諸如不勞而獲的享樂主義,網絡貸款的巨額誘惑,甚至網絡暴力的惡意言論。若輕信此類的垃圾信息,常導致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學生走上錯誤的認知軌道,阻礙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高校學生的認知力還處在成長期,網絡有害信息是網絡社交的最大威脅,極易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危害。
網絡世界信息豐富,涉獵廣泛,內容即時,極大程度的方便了高校學生的信息需求,使其足不出戶即可掌握新鮮多元的信息資訊和豐富有趣的娛樂文化。而飛速膨脹的大數據庫導致了如今流量信息的橫行,各領域中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營銷化,其內容深入性低,真實性爭議極大,這些內容常常會對高校學生造成錯誤的引導。并且,由于高速的信息化生活節奏,學生對專業性知識攝入的耐性,認真程度均在逐步降低,對于專業性強,富有價值的內容,部分學生僅是走馬觀花,而少有對信息的思考與分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網絡有效資源的浪費。
每個人在網絡中都有多方面的需求,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也是當代高校學生心理訴求的具體外在表現。網絡環境豐富,趣味性強,娛樂方式多樣,因此網絡世界會更容易變成高校學生內心情感的寄托,使學生產生一種在現實規則之外不受約束的自由放縱心理。大部分學生長時間沉迷在網絡世界中,對網絡有著較強的依賴感,其最常見表現為很大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脫離現實生活,久而久之,導致其愈加嚴重的上網成癮,喪失精力,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目前這正是許多高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之一。
在人們的心理健康愈加受到關注的今天,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成為高校中越來越受重視的環節。如今的網絡時代,利用網絡信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引導中逐漸占具重要地位,高校及學生輔導員都要引起高度重視。在滿足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諸多的優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用新穎的方法和思路開展更多的創新教學,發揮各種新型媒介的長處,進行全方位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的利用方式多種多樣,這代表利用網絡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便可更加靈活。如利用高校網絡,首先可進行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建立,建立獨特的心理資訊分享和心理咨詢渠道,以吸引學生的目光。其次是利用網絡技術建立智能化心理咨詢模式,高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心理問題的咨詢,這種方法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且更具保密性,便捷性。在網絡學習方式上,可設置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使學生可以進行選擇性的學習,這種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節省了心理課程的時間,以便學生構建最適自身的心理知識體系。同時適合開展網上創新活動、心理網絡測試或心理小游戲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其更能吸引高校學生的參與。
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強化完善當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因此,首先應重視并積極運用網絡技術,創建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監管和預警平臺,通過對平臺數據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從后臺及時全面地掌握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思想動態及心理資訊需求。進而針對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及時發揮心理平臺機制的重要作用,輔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網絡平臺上也可以對大學生進行關于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使大學生及時自由的掌握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打破了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及輔導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目前,傳統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檢查機制并不能完全覆蓋所有的高校學生。學生群體中極可能出現問題嚴重的個體,學生輔導員及心理教師通常無法對其進行及時的心理監管。若利用網絡技術,建立校園心理教育網絡平臺,利用問卷調查,個人心理測試等方法,定期考察高校學生的生活學習信息和網絡社交信息,同時對學生心理檔案進行實時補充及更新,便可通過對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綜測數據的分析來預測其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這種方式對學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可減少學生面對心理咨詢的抵觸。網絡數據分析擬定的心理教育及預警機制也更具有效性和及時性。
通過網絡互動平臺強大高效的監管與分析功能,可以更加精準的開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預警工作,進而能更加容易的實現對有潛在高危心理問題的學生個體進行切實有效的心理監測和干預。
網絡平臺逐漸可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以與時俱進開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即可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變成如今的主動探索。高校需要主動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局限,積極設置校園網絡心理平臺,開放自由咨詢通道,使學生可在任意時地分享問題,教師即可在后臺第一時間接收問題,為學生提供相應解決方案。網站上設置相應對癥下藥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自我診斷,自主選擇的空間,其能便捷的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這在維持學生良好的心理情況的同時,又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服務的能力。
網絡是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完善網絡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強化高校中心理教育的隊伍建設,構建自主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對今天的高校學生心理教育至關重要。
當代社會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在新時代網絡環境的背景之下,我們要順應網絡時代的潮流,跟隨新型網絡技術的發展,著眼于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如今的新技術發展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取長補短,推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長足發展,開發切實有效的網絡心理教育方式,積極探索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優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引導高校學生提升認知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使他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能夠學會利用網絡完善提升自己,選擇利用對自己的成長有利的信息,以保持心理的積極健康,保證全面發展全面成長,以成為新時代的預備人才,祖國發展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