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儀式感染性研究研究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體系需要提出一個“原理”并“貫穿在特殊的東西”里面,哲學的基本理念正是這樣在體系中發揮特殊而持久作用的原理,要這樣來理解這個理念,它“使得多種多樣的現實,能被引導到這個作為共相的理念上面”,并且通過它而被規定,“在這個統一性里面被認識”。黑格爾的論述闡釋了理念或者說具體理論對于指導實踐的重要性,原理可以為獲得普遍性規定提供理論支撐。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感染性概念的界定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感染性研究提供理念指導,對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的開展和效果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在心理學領域,感染通常指通過某種途徑引起他人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在情緒或行動變化的心理過程。“感染”是指個體在互動過程中傳遞情感的過程,在群體間交叉循環傳遞這種情感的過程形成放大情感的效果。在社會心理學上,感染是個體通過符號、表情、語言等引起群體產生相同或相似情緒的一種影響方式,通過交互作用來刺激產生更為強烈的情緒,在群體之間形成共感。
通過對心理學上感染機制的認知,可以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儀式感染性研究。將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感染性”從字面上予以理解:“感”是個體對外界刺激而形成心理上的變化過程;“染”是個體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識的思想變化過程;“性”則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質或性能。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的感染可以理解為:教育者通過與受教育者互動,共同參與活動過程,經過情景設置、氛圍烘托、集體參與等方式,產生參與者對教育內容由由淺入深的體悟,具有宣傳思想、傳遞價值、凝聚意志等育人功能的儀式活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的感染性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儀式具有感染的性質和功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活動的形式讓受教育者參與過程,并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感染是教育的動態活動過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感染性是教育的靜態內在本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進入新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要求、遭遇新的挑戰。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限于理論的傳輸、語言的表達、結論的凝練,更要學會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的技能,沒有將理論上的觀點轉化為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做出大膽探索與創新改變,要更加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儀式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契合,通過實踐方式來進行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并獲得感悟。李忠軍指出,“鑄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直接表達,或者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動就是完成“鑄魂育人”的使命和任務;在一般教育活動完成“立德樹人”任務和使命的基礎上,更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靈魂的引領和塑造,強調德中之“魂”的特殊功能。
新時代伴隨著社會的劇烈轉型,思想政治的教育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在全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學習方面出現過度強調理論學習、灌輸教育方式為主等問題,而在這種環境下,當代大學生具有主觀意識強化、信息溝通網絡化、價值觀念個性化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從理論學習到實踐運用過程中遭遇新的挑戰。因此,通過儀式的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更易于接收和感悟,對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感染性進行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將儀式蘊含的深刻價值內化為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從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也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和指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思想政治工作,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育接班人,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采取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一方面,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中心環節,將大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堅持對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又要采用合適的育人方式方法,迎合新時代社會的需求,努力實現知行合一。采用儀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適應現代教育環境的有效方法,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的新理念,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共性與個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實現儀式感染學生的價值,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高校文化和學生生活,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
教育理念蘊含了教育內容和價值,在儀式過程中,首先要堅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了解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和價值觀念,將思想政治教育儀式和高校大學生生活相融合;其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儀式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形成獨立人格,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的目標;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儀式作為教育的重要方式,以體驗和感悟教育內容和價值為目標,獲得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
儀式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演進,不同歷史時期的儀式具有其特定的內涵,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儀式也蘊含著高校文化,具有時代特征,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機相契合。
高校開展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儀式規模較大的有開學典禮、入學教育、入黨宣誓、畢業典禮等,規模中小型的有課堂問好、舉手發言、考試承諾等。這些種類繁雜的儀式很容易成為走過場,流于形式,學生經過這些儀式甚至不記得教育者和教育內容,只是麻木跟隨和聽從,學生沒有主動思考和作為,也沒有達到將理論和價值內化于心的教育目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應該精細化,需要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篩選和改進,既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結合校對于園文化和中華情節對現存的儀式模式加以改進,對于過于死板或過時的儀式予以改造,又要創立滿足符合新時代要求和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機制,大膽吸收和引進新興的、滿足學生教育需求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儀式,在運用的過程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感染性的客觀規律予以改善,體現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可以適當讓學生主導或參與儀式策劃過程,可以從中體現出學生真正的價值需求。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培養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方能達成教育目標,實現變受教育為自我教育、變約束為引導、變自律為他律的一種良性循環。在意識思想、價值文化更為多元的現代社會,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導,如何使大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并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顯得更加重要。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角度對大學生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培養大學生成人成才,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的感染性,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使大學生獲得學習能力和實踐技能等多方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