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地位不動搖,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國家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學習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始終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對象。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當其沖應當增強自身的責任意思,探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提高課堂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很多高校扮演的是公共必修課的角色,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大班授課的安排,一個班次通常多達上百名學生,一堂課,學生人數眾多,課堂教學管理的難度也會增加,不管課堂,無法更好地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課堂,又需要花費很多教學實踐。另一方面,學生人多過多,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難度加大,無法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
在校大學生基本能意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但思想政治理論課終究是非技能型課程,一些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自己的未來和就業沒有什么幫助,與自己的關系不大,上課態度不積極,課程學習應付了事,只圖能拿學分順利畢業。學生個性凸顯,強調自身的感受和體驗,主觀的興趣愛好對學習的主動性影響較大,從心理上依賴教師,自律性和學習主動性不高,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較低,更多關注的是眼前利益,對課程學習的長遠意義不甚了解,也不愿意主動深入探究,看待問題主觀臆斷[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從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心理特點入手,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始動力,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還可以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和個人價值觀的指導,幫助大學生規劃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從而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
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踩點到課、趁著大班教學人多逃課、上課人來了心不在,打游戲、刷微博、網絡聊天等現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屢見不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相互影響的,這樣的現狀,急需教育工作者解決。
近年來,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也較之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冒”,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教條性的知識灌輸,是大學里的邊緣學科,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欠佳。而面對這種情況,部門理論課教師采取極端的態度:一種是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片面追求視覺效果,教學內容過于娛樂化,理論教學內容沒有發揮作用;一種是干脆不管不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失去信心,你玩你的,我教我的,照本宣科,默認了學生不聽、不學、不接受的課堂反應,沒有將理論精華講授給學生,課堂效果越來越差,上課形式化。這樣的教學課堂,既沒有對當代大學生起到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作用,也沒有堅持意識形態屬性。
“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豐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是理論課教師的立身之本,作為授課老師,首先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有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有自己獨到的解讀方式,能將深奧的理論知識以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的放矢。其次,將自己的學識魅力展現出來的同時,還要有自己的一套因材施教的課堂教學方法,通過提高課堂的吸引力,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的目的,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引領作用。
當代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求知欲,思考方向寬闊,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選取一些跟學生比較貼近的案例,配合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感受到理論課的魅力,改變學生對理論課只是教條式的知識傳輸的錯誤認知,使得學生有充分的獲得感,真正理解“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理論課課堂魅力。針對現存的大班教學現狀,理論課教師可以采取“大班教學、小組討論”的案例教學組織形式,提前分組、確定組長、明確分工,督促學生自主閱讀案例材料和準備好發言,相互討論,并形成小組打分賽制,把課堂的主導權充分交到學生手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同時,案例的選取要與時俱進,具有導向性,案例的選取要接地氣,貼近學生的生活。另外,案例的選取以適宜為主。案例不是越多越好,不是所有的理論都需要用案例來解釋,一堂課的案例過度,反倒會喧賓奪主,要明確案例是為理論知識點服務這一宗旨。
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感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課堂沒有參與感,要提高理論課的課堂吸引力,首先要使得學生具有課堂獲得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多途徑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整合資源,豐富形式。將校內外的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開展微視頻微電影微動漫大賽、學習沙龍、社會調查、辯論賽、電子板報比賽、知識競賽、模擬教師講授知識點比賽等,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研究學習的同時,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更加融會貫通。校外,可以聯系相應的單位,開展參觀、調查、觀摩和紀念活動。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做到精心組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2]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社會實踐方式,而且教師要全面把握實踐教學的整個過程,確保實踐教學順利進行并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在開展社會實踐前,教師應做好前期策劃,設定實踐主題,聯系實踐場地;在實踐過程中,如果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監護,教師應全程參與,如果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教師只需事先提出要求;在實踐結束后,學生應以調查報告、實踐心得等方式進行實踐結果和思想匯報,教師則要對實踐效果進行評價,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名副其實。
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的提升途徑之一,是教學設計上,將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師全面把握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根據理論知識的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固定某個章節的學習進行某個模塊的實踐操作,每個模塊相輔相成、貫穿課程的始終。
模塊一:每周時政內容播報。對學生進行分組管理,以小組為單位,每次課堂由1-2個小組進行每周時政內容的播報,并對時政內容展開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學生對時政內容的敏感度,同時提高理論課堂的時效性,鍛煉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講解能力。
模塊二:微電影大賽。以小組為單位,每學期搞一次微電影大賽,電影題材從課本內容自選,結合自己的專業特色,可以以動漫、角色扮演等形式開展,學生自主打分,教師根據評分高低進行評獎,并跟課程考核成績掛鉤。
模塊三:模擬教師大賽。以小組為單位,分工負責,選取授課內容的某個小節內容進行資料搜集,在課堂上進行十五分鐘的知識講授。每個小組每個學期必須進行一次知識講授活動。讓學生主動去深入研究知識點,同時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講授出來,教師再進行知識點的補充,讓學生角色互換,感受教師角色的魅力。
所有的模塊活動都采用小組負責制,學生要進行活動過程的記錄,所有的模塊結束后,學生應以報告、心得、觀察記錄表等方式進行總結和反思,教師則要對實踐效果進行評價,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