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銀輝/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學生處
隨著00后學生日益成為大學課堂的主要群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涌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老師講課很賣力,學生很淡定”,這種現象被學生戲稱為老師的“暗戀”,原本生動活潑的課堂里變得鴉雀無聲,學生們很淡定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師們也無力改變。我們不得不反思,此現象背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怎么了?為什么師生彼此“不來電”?原本親密無間的師生情誼正漸漸疏遠,師生疏離的現象成為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原住民”,他們對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認可度不一,傳統的教育方式似乎并不奏效。輔導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們也頻頻給出“難題”,課堂出勤率低,參加活動不積極,做無業游民不找工作,輔導員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在種種現象面前,教育者不得不反思什么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的“走心”,如何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需求,化解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矛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協同論理論核心思想是“協同導致有序”。哈肯研究了復雜開放的系統在外部參量驅動和內部子系統協同作用下,以自組織方式在宏觀尺度上形成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的條件、動力及演化的規律。協同理論認為,系統能否發揮協同效應是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作用決定的,協同得好,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就好。如果系統內部,人、組織、環境等各子系統內部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圍繞目標齊心協力地運作,那么就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發揮出更好的協同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體相互作用的有機構成的整體。基于協同理論的觀點,借助于外部控制參量的改變,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部各種被動的、無序的行為朝著主動的、有序的行為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形成某種新的功能結構體,進而在穩定有序的條件下形成協同效應,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社會環境的有利條件,發揮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重點關心教育對象的內在精神需求。使教育對象以更加積極和理性的姿態建設性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來,在與教育者的良性互動中,以教育對象能普遍接受的教育方式來實施教育,才能較好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校的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并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制定完備的育人方案,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教育教學、日常管理、校園文化、安全保衛、就業創業等各項工作中,充分挖掘教育、管理、服務等各方面的育人元素,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業務部門主抓、各單位共同參與的大思政格局迫在眉睫。在堅持內外因素相結合,協同推進的基礎上,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關鍵,強化基礎、突出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課堂教學是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元素如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方式相結合,達到1+1>2的效果,必然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發揮思政課堂和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亦或其它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的育人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課時量雖然充足,但通常采用的大班化課程化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難以得到很好的保證。在輔導員隊伍中,由于部分輔導員并非具備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知識,使輔導員難以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忙于學生日常事務的處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短時間內難以體現。在專業課程教學與日常輔導員工作難以單獨發揮良好教育效果的條件下,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資源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加強二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實效性出發,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解決課堂教學冷淡、學生活動參與主動性不足等現實問題時,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主人翁的意識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建設者,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根本上體現為學生需要的滿足程度,即教育的切實效果體現在實現學生成長成才需要之上。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學生的成長需求是一個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不斷滿足的過程,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只有當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了學生成長需要之時,當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之時,就能彰顯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從而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質的提升過程,質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之所在。
基于協同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將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各要素的能動作用,使教育主體、教育對象的相互作用過程更加融洽、高效,在理論與實踐的最佳契合點之上,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親和力,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有效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