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竹 黃媛媛/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新媒體時代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對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穩固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尋求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有效對策是當前高校思想建設的重要課題。
當前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方式簡單呆板,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單調陳舊,主要以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為主,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而不重視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給人造成生硬、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很難引起學生對課程的好感,甚至會有學生產生逆反逃避學習的心理。這就造成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引導不能及時有效的走進學生心里,使一些敵對勢力、消極思想在傳播上有可乘之機。
現在大學生較以往自主意識較強,感情更加豐富,思政課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能緊密聯系時政,就會降低思想教育的作用。理論聯系實際是大學生理解、認同主流意識形態的關鍵,由于教育內容聯系實際不夠密切,不能較好的對社會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導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的淺顯,長此以往影響著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
在信息多樣化的時代,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得信息和相互溝通的重要工具。通過手機等智能設備,大學生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大的驚人,很難辨別信息的真實性,也無法判斷每條信息的價值,同時,大學生漠視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感逐漸弱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利用新媒體發布影響我國穩定的各種負面言論和消息,不斷進行意識形態和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滲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特別是面對價值取向發生沖突時,大學生由于缺乏歷史知識和社會經驗,無法進行理性的鑒別思考,對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不認同,使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在傳統社會環境中,大學生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授課。通過任課老師課前備課,選擇特定的教學內容,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比較容易,教育成效也很明顯。在新媒體時代,各種不同類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借助新媒體聚集到一起。由于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辨別能力還不強,很容易受到敵對勢力散布的各種錯誤信息的影響,影響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新媒體的發展使每個大學生生活于虛擬社群中,關注當下中國的現實問題,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了解、綜合分析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所思所想,根據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切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把充滿大道理的話語體系轉化為大學生普遍能接受的話語體系,把官方話語體系轉化為日常生活話語體系,不斷創新理論的傳播方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植與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去,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吸引力,吸引大學生參與到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教育中來。
掌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動權,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說教式等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啟發式、互動式、分享式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思政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主動關注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不斷加強政治思想理論的學習,熟練運用新媒體開展各種思政教學工作,對網絡上傳播的各種信息做出準確鑒別并正確應對,使抽象化、概括化的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活潑、接地氣,提高理論知識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此外,還要構建符合大學生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的實踐育人機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多種多樣的社會時間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價值判斷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
高校要善于利用大學生活躍度較高的微博、微信、貼吧等社交平臺,搭建便捷化反饋平臺,并及時予以回應和解決。同時不斷開發、使用相關網絡控制技術和系統,對不良信息進行有效地控制。成立學生網絡輿情監督小組,密切關注學生人數較多的qq 群、微信群、貼吧等輿論動向,進行適時監控,對發現網絡輿情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教育。高校要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密切關注新媒體的動向,牢牢把握大學生的動向,加強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建設維護校園網絡新媒體如校園網、官方微信平臺、官方微博、各類校園APP 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豐富思想內涵、引領價值追求、增強文化底蘊,建成融思想性、知識性、互動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絡綜合體,更好的引領大學生,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新媒體陣地中的話語權。
新媒體時代,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給大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大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于極度活躍狀態,對各種社會思潮極其敏感。高校只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感的教育,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才能幫助大學生準確把握目前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