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孫夢

跨國公司需要在中國加大創新性的研發投入,才能更好適應中國市場的競爭,圖為青島前灣保稅港區整車進口口岸
跨國公司曾經是中國年輕人就業的首選,一如老牌的寶潔、可口可樂,抑或是新秀三星、蘋果等等。直至今日,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研發、流程管理等,仍可以為很多本土企業提供示范,非常貼合我國新常態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中國經濟新一輪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力量。
10月19日,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開幕,會上發布了委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編制的《跨國公司投資中國40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系統梳理了40年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總結了跨國公司在中國取得的成就以及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所貢獻的力量。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在此我們有必要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資?如何讓外資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時間回轉到1978年,中國剛剛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雖然在當時全體國民并不知道未來的路會通向何方,但是脫離貧瘠、改變命運成為了人們的共識。
同年10月,中國政府第一個技術引進代表團訪問美國,與通用公司談判重型汽車技術引進項目。通用方面提出,除了技術合作,還可以與中方建立合資企業。中方人員對此含義并不了解,經美方人員解釋才明白是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遺憾的是,這一項目最終并未達成,隨后德國大眾公司捷足先登,于1984年在中國成立了第一家汽車合資公司——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那個年代,無論是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基礎設施,中國都很缺乏,用鄧小平的話說:“我們需要引進先進技術幫助我們提高,否則我們的現代化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走。”
改革開放成為外商投資進入中國第一個最重要的時間節點,自此中國開始探索引進利用外資,作為經濟開放的重要策略。
1992年鄧小平南巡,跨國公司投資中國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當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達到110.1億美元,并且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當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外商投資領域進入了第三個突飛猛進的階段:中國成為跨國公司投資重要目的地。入世之后,外商投資產業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吸收外資的主角逐漸從制造業轉為服務業。2002-2012年,服務業累計吸收外資3368.7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38%;同期制造業利用外資金額為4906.6億美元,占同期外資金額的55.5%。
近幾年,因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雖然中國吸引外商投資有所放緩,但2018年中國仍然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跨境投資中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
40年后,以開放為動力的中國正不斷地倒逼改革、擁抱世界。目前,世界前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80多家到中國投資。根據《報告》公布的數字,截至2018年底,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96.1萬家,實際吸收外商投資2.1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資東道國之一。
事實上對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市場已然成為其快速增長的收入來源之一。
在微觀層面。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在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所有者權益從1999年的9730.41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97296.67億元,增長了近10倍,實現了平均每年15%的增長速度;服務業外資企業營收表現十分突出。以零售業為例,零售業從2000年的454.9億元到2017年的13424.7億元,增長了28.5倍,年均增速25%。
在宏觀層面。據美國商務部BEA統計,截至2016年底,美國在華(資產、銷售或凈收入2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有1657家,實現總銷售額3453億美元,凈收入260.3億美元。特別是2009年至2016年,美國在華投資資產存量、凈收入增速均為全球增速的5倍左右。再如德國,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報告顯示,2016年德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海外分支機構年營業額約為1888.29億美元,占德國跨國公司全球海外分支機構年營業額的7.6%,僅次于美國和英國,位列第三。
中國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沃土,而跨國公司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除營收外,跨國公司在中國還收獲了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空間、技術支持、產業鏈配套等。在早期乃至現在我國最突出的是成本優勢,以最典型的蘋果手機在全球價值鏈為例:根據美國加州大學和雪城大學3位教授合作撰寫的研究報告《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絡利潤》,蘋果每賣出一部iPhone便獨享其中60%的份額,中國憑借勞動力成本僅獲得其中1.8%的份額。
如今,人口紅利結束,成本優勢逐漸喪失,我們有必要再思考:外資在中國如何再出發?我們怎么樣去更好地利用外資?
2012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淘汰落后產能,尋求高質量的發展。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在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在中國的國資、民資、外資等經濟成分中,外資非常貼合我國新常態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比如,跨國公司在流程制度、技術研發等方面,可以給很多的本土企業提供示范效應。
需要注意的是,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不僅是“世界工廠”,而且正在成為重要的創新參與者和活動者。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董事長廖建民認為,跨國公司需要走出將中國作為低成本生產基地的傳統定位,融入對接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中國加大創新性的研發投入,才能更好適應中國市場的競爭。
與此同時,中國外商投資環境持續努力優化。從2013年9月起,中國先后在上海、廣東、福建、天津等地設立了18個自由貿易區,深入試點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 年版)》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清單長度由63條減至48條,共在22個領域推出開放措施;2018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主要目的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公平透明便利的、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新的《外商投資法》全國人大已經通過,2020年1月1日將正式實施,可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好的法律制度保障……

▲備注:據各公司2017年財報,耐克為2016年財報數據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表示,“中國吸引外資的結構和質量不斷優化,非金融服務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持續增長,制造業的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轉向高端。”
40多年來,跨國公司紛紛來華投資興業,為中國帶來先進的技術設備、豐富的管理經驗、優質的產品服務、領先的創新資源,加快了中國工業化進程,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表示,“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相信跨國公司未來將與中國經濟攜手共進,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