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文創對話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美學和城市發展是其核心。實際上我們城市的硬件設施都配備了,目前需要思考如何用文化和藝術的理念去建設城市。圍繞這一問題,Artkey藝奇文創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郭羿承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進行了一場對談。
郭羿承:今天請您談兩個話題:一是關于創意產業創意經濟的發展問題;另一個是關于城市美學與城市的審美建構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談談關于城市美學的話題。
金元浦:我跟許多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專家討論過城市美學。我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城市發展和文化創意經濟中最早關注并呼吁城市美學和城市審美建構的學人之一。記得16年前我在一個雜志主辦的研討會上談論城市美學和城市的審美建構,我提到這一輪我國城市的巨大變遷是中國城市變革史上最為劇烈的變革。我們新建的城市,將在未來200-300年中保持基本的格局,而未來城市的形象、形態、風格、品牌和審美樣態,也將在數百年中經受歷史的考驗。當時我面對官員、地產商和城市管理者大聲呼吁,誰為中國城市的歷史、現在和未來負責。
郭羿承:記得2005年的時候,我在香港亞洲合作論壇發言,當時大會主題是“城市品牌”。論壇聽眾主要是亞洲各國文化部部長帶來的官員,而我發言的主題是“城市美術館”。主要闡述如何讓城市成為一座美術館,這個“美”,是一個大美的概念,并不是說掛了畫就是美術館。我是從學術、戰術、技術這幾個角度去思考論述,由各國案例去引導到我們國內發展的建議。

城市是美的嗎?它符合人的精神的、文化的、藝術的需求嗎(圖 / 新華社)
金元浦: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茲提出了21世紀兩大最重要影響世紀的事件。第一是美國的新經濟,就是互聯網的經濟形態。第二個就是中國的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應該是我們所經歷的近20年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領域,所有的城市都經過了大拆大建,經過了全面的擴張,2倍、5倍、10倍、20倍……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總體的規劃、城市美學和城市的發展是一個核心。這個核心我在報刊上寫過文章,借用了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居”。這個生存的環境需要“詩意的棲居”。
從城市的建筑來講,在這十多年的大拆大建中,大量地毀壞了我們過去寶貴的古代遺產,很多人在這個方面沒有文化的準備。因為房地產商受到了利益的驅使,然后大片的土地上蓋起千城一面、千樓一面的建筑,城市就按照房地產商的利益格局迅速地建設起來。但是現在我們的問題也出現了,這個問題就是生態問題。城市是美的嗎?它符合人的精神的、文化的、藝術的需求嗎?現在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這種不夠不在于我們沒有建設體育館、圖書館、音樂廳。實際上硬件設施都有了,我們缺的是文化,缺的是真正用藝術的思考和藝術的理念去建設城市。
所以最近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談到公園城市這一理念。建設公園城市要求我們既要有美好的生態環境,也要有現代建筑中的一種藝術的、創造性的城市風貌。同時要保護好傳統的、有著悠久歷史的、證明人類歷程的一些建筑風貌,在規劃新的城市格局的時候,考慮到這些方方面面。“詩意的棲居”還有一條最根本的,就是適應人類生活中對于精神、對于美、對于藝術的尊重。
郭羿承: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面,人才會過得更舒適、更愉悅。

金元浦:當我們城市在大肆擴建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就是鄉村的再度興起。比如,剛剛興起的民宿、鄉村振興中的特色小鎮、建設美麗鄉村。所以一個美的和好的城市是需要有美學觀念的,有審美能力的市民所構成的一個新的基礎。沒有這樣一個基礎,我覺得所謂的美麗城市、公園城市,都不可能真正地實現。它只能或者作為政績,或者作為商人逐利的場所。所以希望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我們能更多地關注設計、美學和人,需要更高的藝術、心理、精神上的財富,這可能是一種更高的追求。
郭羿承:其實城市美學跟人的美、心靈的美感提升都是有很大關聯的。所以剛剛金老師在講城市與美的關聯性時,講到一個特別重要的點,就是住在城市里面的人們變得美起來的話,就自然會讓城市更加美。請談談我們的美學與人之間的關系。
金元浦:一般來講,人與美,現代的或者歷史上的人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美的感知是逐步建立起來的。從穴居時代,人類開始戴上獸骨和獸甲,抹上赤土,那是部落里最勇猛勇士的標志。到后來美字所代表的羊大為美,或者羊人為美,這都給我們一個啟示,在那個時代,美實際上是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那么到后來我們會發現,美是一個逐步向生活,向更多的形而上的道路發展的過程。《論語》中有14次談及美,其中有一半是指的“善”。中國人的“善”字和“美”字曾有著相同的含義,實際上善良的“善”就是原來的“膳”字。“膳”字和“美”字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最早的美一定要滿足口舌之欲,要滿足人的生命需要,所以后來我們給“善”字加了肉字旁,然后才叫膳食的“膳”,此后“善”字才上升為人類的倫理觀念,與倫理觀念密切相關的美學觀念也逐步產生,并有了獨立的美學。
今天我們通過各種攝影手段,讓美深入到我們的千家萬戶,使得我們每個人的眼中都會看到無數的自然美。然后進入到社會美,馬克思在提到城市時說,我們所做的那些建設,我們所建設的美麗城市,它是我們所有心靈中打開的一本書。城市就是我們心里的一部展開的“書”。人類的美的觀念與建造和生存密切相關,它是人類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一個產物,也就是說,我的才能、我的智慧、我的想象所帶來的一切設計、向往,都通過我的實踐能力對象化、客體化、現實化。所以人類才有了美麗城市,有了現在的景觀。
社會美對我們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它代表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人類越來越從最低端的、從事體力勞動的社會走向一個豐富多彩的、更高尚的、更美好的精神世界的發展過程。
我們想把城市變成一個美術館,這是一個美好的希望,實際上也是美學實踐的一個方向,也就是說我們的城市應該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我寫了一篇文章就叫《城市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為什么引用它?因為過去的時候我們是按照如政績、掙錢的角度來建設城市的,我們對于人類社會性的這些美沒有準備,沒有基礎,沒有理解的構架,不知道如何讓城市更美好。
現在我們有了對城市內涵的內在需要,有了文化與美的修養,所以要建公園城市,這就是認識提高了。更高的美是藝術,藝術美是所有美中最高的一種藝術形式,而藝術的自然的形式美中,最高的是人體的美。
當我用這一雙眼睛看待世界的時候,我有思考,有藝術的感知,同時有更高的、精神的、心理上的震撼。我認為我們人活在這世上,創造無數種美的境界、美的作品、美的文字以及美的城市。這是一個人類通過創造來實現一種自身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且在對象化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最大的美,這個最大的美在哪里呢?就是我在這一過程中看到了對象化的過程所蘊含的力量,我對美的思考,在對象化中的反觀自身,感到一種美的愉悅和快樂。所以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們通過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藝術的一種不可忽略的東西,感受到快樂和愉悅。正因為有了快樂和愉悅,我們的美才能夠實現,沒有了這些,美就是虛妄的。
郭羿承:我從3歲開始學畫,在大學畢業之前,在臺北舉辦個人畫展,在當時我應該是受邀在主流藝術機構舉辦個展最年輕的藝術家。辦完畫展后,我報考了臺灣地區一個知名藝術研究所,去面試時,面試官要我拿作品給他看,我就把畫冊放在一邊,直接站到面試官面前說:我就是藝術品。他們說:你走錯考場了。
我一直在思考,人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其實人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藝術品。如果每個人都有美的生活、美的內心、藝術的行為及表現,那么這個社會可能會變得更美,或許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
金元浦:美的道路是艱苦的,但追求美的過程是幸福的。這個幸福就是在你付出后反觀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思想、意志、創造和成果,這時你一定會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