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歡 屠玲麗
摘? 要: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瑰寶,承載著中國古代詩人的智慧領悟同時記載著歷史王朝的更迭變遷。在風格迥異、辭藻華麗的詩歌背后,是詩人細品推敲,精心斟酌的產物結晶。基于此,許淵沖提出“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指導譯者忠實呈現詩歌原意,重塑原詩魅力,保留詩歌動人特質。
關鍵詞:唐詩;許淵沖;“三美論”;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2
中西方語言背后潛藏的巨大文化差異以及中國古代詩歌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翻譯傳播之路尤為艱辛。在英譯過程中,部分詩歌美學的缺失無可避免,使得譯者雖盡其力,用其智,仍無法完美保留原詩美學元素。中西文化交匯融合、興然蓬勃的背景要求譯者打破傳統,實現原詩審美價值,努力還原詩歌美學。
一、意美
在“三美”之中,意美位居榜首。在翻譯過程中,意境美給予讀者以身臨其境的美的感受。意美的栩栩展現,為想象的迸發延伸無限可能。
(一)意象
意象是被注入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唐詩的創作中,借以意象來表達象征意義的運用層見迭出,成為詩人抒發思緒、渲染意境的瑰麗之筆。
對比許對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
誰家玉笛暗飛聲,
From whose house comes the voice of flute of jade unseen?
散入春風滿洛城
It fills the town of Luoyang, spread by wind of spring.
此夜曲中聞折柳;
Tonight I hear the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
何人不起故園情?
To whom, the tune will not nostalgic feeling bring?
這首詩作于李白客居洛陽城之時。夜半三更,一曲笛聲勾勒濃重思鄉情。許將“笛”譯為“bamboo flute”,言簡意賅點明笛的制作由來——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意喻質樸無華,被以稱頌君子。這一增譯,益于讀者品析詩歌意美,深入貼近中國傳統文化。此外“折柳”有著豐富文化底蘊。“柳”與“留”讀音相近,流露不舍故土之情。 “farewell song of Willow Green”精辟還原“柳”的雙重寓意,巧妙的諧音運用,以一曲笛樂,刻畫出濃郁如墨的離別鄉愁。
(二)文化底蘊
唐詩意喻豐厚,鐫刻著鮮明的中華文化的印記。詩歌暗含的文化內涵是生動呈現意美、感受原詩意境風情的精髓。
節選許對杜牧《秋夕》(An autumn Night)一詩的翻譯:
天階夜色涼如水,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坐看牽牛織女星。
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這兩聯描述的是失意侍女居于深宮的寂寥和獨殤。“牽牛織女”賦予著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 “牽牛織女星”的翻譯,需準確傳達詞匯意義的同時也需確保它詩歌美學精華的駐留。許將此轉譯為“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記述了女仆獨坐階梯、靜賞星宿的孤獨,同時“heart-broken”一詞巧妙點睛主線情感,潛藏的對真摯愛情的渴望徐徐流露于情境之中。
(三)點睛動詞
不同于圖片式靜止的意象,動詞的靈活運用是動態視覺與敏銳觸感的強烈沖擊,是注滿生命力的情景再造。
以《登鸛雀樓》(On the Stock Tower)為例:
白日依山盡,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黃河入海流。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這兩聯生動描繪了從鸛雀樓遠觀的壯麗景色。太陽緩緩從起伏的山丘沉下,而黃河則猛烈涌向大海,滔滔不息。“依”和“入”這兩個動詞在意義上對美的再現產生了巨大影響。若簡譯為“end”和“move”,就會丟失景象的吸引力,使讀者無法進一步感受恢弘山河氣勢。許以擬人將夕陽西下以人格化的審美方式更加突出夕陽的美麗,使詩更加引人入勝,值得研讀。
二、音美
音美即音悅于耳,聲融于境,韻寓于情。好的詩歌擅于結合重音語調,通過聲音的律動和節奏,觸動讀者的情感共鳴,在音美中升華詩歌。
(一)節律
漢字素有平仄之分,但英語截然不同,分為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以規律的頻率和均勻的節奏律動,為詩歌的呈現增添回味的音樂感。
以《月下獨酌》(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為例,用符號表示詩歌節律(—代表平音,〡代表仄音,∕代表重音):
〡—〡——? 〡〡〡—〡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 ?∕? ? ?∕? ? ? ? ? ∕
I sing the moon to linger with my song;
∕? ? ? ∕? ? ? ∕? ? ∕
My shadow disperses as I dance along.
這首詩描述的是詩人花間月下,孤影獨酌的傷感情懷。借酒消愁,以忘憂愁。詩人采用了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節律,呼應對聯,抒發“零亂徘徊”之感。小醉以起歌舞,煩擾難解,醉酒難紓。許淵沖將此節律轉換為抑揚格五音步,使譯作保留形式工整,旋律悅耳的音美藝術。詩歌以簡潔平衡的句式、悠揚婉轉的樂感,以及深埋壓抑的情感表達,成為詩歌詞句精煉蘊涵濃厚的經典。
(二)韻律
押韻是中西詩人熱衷垂愛的詩歌創作手段。押韻是指在詩歌句末重復使用韻母相同的字詞。韻腳為詩歌潤色,使其更為細膩精致,為詩歌作品塑造藝術美感。
以李白的《客中行》(While Journeying)為例:
蘭陵美酒郁金香(xiang),? a
玉碗盛來琥珀光(guang)。? a
但使主人能醉客(ke),? ? ?b
不知何處是故鄉(xiang)。? a
How flavorous is golen-tulip Lanling wine!? ? ? ? a
Filling my bowl of jade, in amber it will glow.? ? ? b
It is enough if you can make me drunk, host mine,? ? ? a
No more nostalgia in foreign land shall I know.? ? ?b
這首詩頌揚了酒的醇厚和主人的殷勤款待,展示了詩人自由豪邁的性情才氣,同時也揭示了唐朝初期繁榮安居的景象。詩歌首聯、頷聯、尾聯都以ang的音結尾。原文的韻律是“aaba”,但由于中西方語言語音特征的不同,往往很難保持相同的韻律方案。為最大限度還原音美,許將其改至“abab”的格式,“wine”和“mine”押韻,“glow”和“know”押韻,保留原作的流暢美和音律美。
三、形美
形美指詩歌行長一致、格式對仗工整的形態美。古代詩歌素有五言七言之分,簡潔統一的句式結構及緊致對稱的詞句排布,細膩再現形美,為讀者的第一視覺感知烙下美的印象。
(一)詩歌模式及行長
唐詩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唐詩結構規整、編排精細,有著規則嚴謹的句式排布。形美在詩歌行長及對仗句式中均有鮮明體現。
分析以下李白的名作《靜夜思》(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down,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這首詩是一篇典型的五言絕句。在詩中,詩人將對仗運用呈現的淋漓盡致。“舉頭”對應“低頭”,通過動作的對比,將情感的蘊含展現無遺,一舉一低,皆是對故鄉的濃厚思念。許的翻譯,使“looking up”和“bowing down”的對仗達到完美的契合,確保了原詩魅力在讀者心中揮之不去。此外,翻譯的行長字數濃縮在一句六七字,呈現出簡潔精煉的詩歌特色。
(二)句法結構
為了再現詩歌活力,巧妙的句法運用能夠幫助讀者挖掘詩歌潛藏的線索與情感。句法結構包括重復、平行、省略、倒置等。
以《獨坐敬亭山》(Sitting Alone in Face of Peak Jingting)為例: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Gazing on Mount Jingting, nor I
Am tired of him, nor he of me.
通過描繪眼前場景,“眾鳥”與“孤云”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詩人獨坐敬亭的強烈空虛感和壓抑感。“all birds”和“a lonely clond”充分還原了原詩對比。同時,“so high”和“so free”對仗,采用平行的手段,保留了原詩的句式結構。尾聯詩人采用“nor...nor...”的句式,給詩提供了緊湊的結構,使形文更加流暢緊密。末尾許將山人格化,化身密友,用“he”代表敬亭山。山與人融于一身,以不可分割的強烈情感緊密相連。
四、結語
唐代詩人以委婉抒發情感,注重辭藻的精妙和簡潔的表達,使詩歌充滿朦朧之美。然而,含蓄的漢字文化困擾讀者,使其無法挖掘原詩潛藏內涵。翻譯之路任重道遠。在許淵沖“三美論”的指導下,唐詩的魅力推升至高峰。這也要求譯者具備熟練的翻譯技巧和專業的語言知識,還原詩歌美學,實現美學再造。
參考文獻:
[1]Arnold, Mathew. On Translating Homer, New York: Scholar's Choice, 1861.
[2]Perrine, Laurence. 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New York: Harcount, Brace and World, INC, 1969.
[3]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5。
[4]毛榮貴,《翻譯美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5]許淵沖,《翻譯的藝術》,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