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更加注重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實施多元化教學組織形式、實施互動教學法是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導;主體;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 是全面系統地向大學生介紹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主要渠道。概論課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推動教學方法改革。
一、推動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要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教學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新時代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客觀上要求整體上確立新的教學方法。概論課是思政課的核心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是思政課改革的關鍵和重要內容。
2.提升概論課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
當前,概論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理論教學的比重過大,而實踐教學比重偏低;例如,在概論課64個學時的教學計劃中,多數高校理論課教學時數基本都在90%左右,實踐教學比例偏小。二是教師運用講授法的比重明顯大于其他教學方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價值觀的塑造效果一般。從教學效果看,學時學分得到了充足的保障,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活動參與性不高,教學互動較少,這直接影響了概論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提升概論課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必須創新教學方法。
3.適應學生群體新特點的必然要求
據調查,在2018年進入高校的新生中,“00后”超過三分之二。“00后”對知識的接收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從學生的學習任務看,他們面臨的學習任務,不是學會、掌握已有知識,而是要學會學習;二是從學生吸收知識的特點看,他們對具體的、現實的、實用的、有趣的知識形式和內容更容易接受;三是從學生對教師的需求看,他們更加需要能傳授知識、能答疑解惑、能引領思想的老師,特別是面對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齊的思潮和各種社會現象,最需要教師答疑解惑、精心引導。因此,要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學習規律、成長規律,概論課就必須改革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
二、改革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此種教學模式在給教育體系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忽略了個體的“特性”。20世紀5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卡爾·羅杰斯率先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并發展出人本主義思潮,使得“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逐漸形成體系。隨著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人本主義等理論的出現并成熟,促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理論逐漸趨于完善,推動著教育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就是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主體性,使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得以施展的機會。因此,在思政課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必須明確并堅持“教師主導”。“教師主導”,不是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也不是放任學生自發學習的“放羊”式教學方法,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對思政課產生興趣,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塑造價值、提升能力,因此,教師的教學重在價值引導、思想引導、方法引導;另一方面,要切實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啟發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真知。
3.堅持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為導向
過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掌握抽象的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課堂“低頭族”,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參與熱情低,教學效果一般,老師講課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會下降。概論課教學的目的是打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概論課的教學應重在基本理論的掌握、價值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又要能關注學生所思所想,為學生答疑解惑,回答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三、改革教學方法的路徑
1.多維度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講清講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概論課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同時,新編教材內容豐富、知識點多,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因此,改革教學方法,首先要從多個維度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化“繁”為“簡”,由“教材”向“教學”轉化。為此,應在三個層面進行整合:一是突出教學重點整合教材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可分為三大板塊十四個專題,每個專題都要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編制形成科學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二是突出現實性實踐性,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實踐、生動案例增添進教學內容,形成多元的教學材料;三是依據“三貼近”原則,把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理論、熱點話題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實施多元化教學組織形式
第一,推行中班教學、小班研討。對于概論課來說,中班教學重在理論傳授,教師要講清講透;小班教學重在啟發式教育,老師“導”與學生“學”緊密結合。另外,小班教學并不是簡單縮減學生數量或者說讓學生分小組自由討論,而是要加強引導,增強師生互動。
第二,堅持以理論教學為主。概論課程不管是從課程目標、知識目標還是素質目標,都要求學生準確把握掌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這決定了概論課仍然要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師要及時將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貫穿融入教學。
第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結合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專業實際和職業崗位,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形式,線上線下結合、校內和校外實踐結合,精心設計、組織實施學生新聞樂見、踴躍參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切身的接觸中更加全面、直觀、真實地感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實施全流程化管理的互動教學法
課前是基礎,教師和學生要“備課”。教師課前要做的準備工作包括,選取恰當的討論話題,明確學生應提前做的準備工作,設計課堂討論的組織實施過程;學生在課前要搜集整理大量的素材,針對話題做好素材的整理、語言的組織。
課中是關鍵,教師和學生要“對話”。教師可采用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課堂辯論法、問題教學法等形式,使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教師要對學生的發言做出及時、準確、精彩的點評和總結,注重啟發學生,這個環節對研討式教學能否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課后是延伸,教師和學生要“備考”。教師要善于總結凝練,將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轉化為教學資源、教學成果,用點上的經驗帶動面上的提升;教師要加強教學研究,更加注重以教研促進教學。學生考核要由傳統的閉卷、開卷、課程論文向過程性評價轉變,更加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概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多維度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推行中班教學、小班研討,理論教學結合實踐教學的多元化教學組織形式,課前、課中、課后各環節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概論課堂主渠道作用,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促進“立德樹人”教學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26_334273.html,2018-04-26.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3]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9- 03/18/c_1124250454_2.htm,2019-03-18.
[4]邢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創新初探[J].保定學院學報,2018(4):118-121.
[5]劉曉黎,邵秋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作者簡介:劉占君(1986—),女,四川鹽邊人,碩士,專任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