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琦 陳巖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存在及發展被更多的人所關注,這是因為在融媒體時代下的新媒體可以隨時隨地為廣大受眾提供相應信息,而且其傳遞的信息具有較強的及時性與互動性,滿足了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對于紀錄片而言,它是一種記載真實生活、真實人物與事跡而進行藝術處理呈現于廣大受眾的特殊電影藝術形式。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既有機遇,但也面臨一定的挑戰,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轉變過程中要注意對當下技術的應用,基于紀錄片的真實性而提升播放效果。
【關鍵詞】紀錄片;融媒體;創作思維;創作趨向
中圖分類號:J95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072-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今的紀錄片創作相較于傳統紀錄片而言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說紀錄片的選題更加貼近人們的基本生活;在創作過程中也會主動適當添加人文特色,提升了紀錄片的溫度;紀錄片的反映手法逐漸以“以小見大”的方式來呈現;積極利用當前新媒體技術。就紀錄片而言,其是一種通過影視藝術表現方式將人們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事情進行傳播的紀實報道,其涉及到的紀實事情包括多個領域,該紀實報道講求所記錄的事情都是依據客觀事實通過一定拍攝技巧將真實的人物、事跡等展示出來,從而實現受眾對紀錄片內容的思考與共鳴目的。本文首先將我國目前紀錄片的創作方式進行簡單介紹,接著再將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特點進行概述,最后,針對紀錄片的創作發展新趨勢進行綜合闡述。
一、紀錄片的基本簡介及創作方式
(一)紀錄片概述。在早期,我國紀錄片能夠詳細拍攝人物情感以及各種細節,并且拍攝角度也可以任意變化,但是這時候的紀錄片拍攝出來的效果缺乏一定故事性。當時沒有特別的技術處理,因此拍攝與播放的節奏都較慢,人們很難對此產生觀賞興趣。隨著西方紀錄片引進國內,我國很多制片人認識到國內紀錄片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于是開始對國內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進行改變,并且也積極與國外先進國家展開合作,讓我國的紀錄片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紀錄片制作方基于中國國情對其進行參考與借鑒,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努力,使得國內目前的紀錄片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有相關報道指出,某紀錄片的拍攝以熊貓為主要記錄對象,利用多方面資源來對其進行了長達兩百多小時的拍攝與記錄,最終拍攝出的效果深得廣大受眾的喜愛與好評,同時,也得到了西方先進國家的認可與好評。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優秀紀錄片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比如說《搖搖晃晃的人間》《河西走廊》等。
(二)紀錄片的創作方式。我國紀錄片的創作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前來觀賞,因此,其創作的作品具有明顯的觀賞性,這樣也決定了紀錄片創作方式的豐富性。就目前國內紀錄片的創作方式而言,有以下幾種:第一,直接將拍攝的場景與故事進行展示,然后通過話外音的方式結合場景將故事講述出來,這樣的方式簡單明了,也能夠讓受眾很快從中明白大概故事內容;第二,基于故事情節對拍攝的畫面進行巧妙剪輯,并且通過特殊的拍攝方式將紀錄片故事進行細節描畫,讓受眾能夠一邊體驗畫面帶來的視覺盛宴,一邊增加其與紀錄片內容的共鳴與思考;第三,在講述某一紀實故事時,制片方通過畫面接應的方式將故事內容更加具體化,讓受眾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只需要觀看故事畫面即可了解到當時的故事內容。比如說《復活的軍團》,其就是在講述秦始皇建立的強大軍團,通過畫面接應的方式將秦國軍團當時的昔日榮光展示在今天的眾人面前,感受當時那個時候的軍團雄姿與魅力;第四,通過話筒采訪的方式來制作紀錄片,這樣的紀錄片具有較強的真實性,深得受眾們喜歡;第五,完全播放的方式將紀錄片展示出來,在必要的情況下適當添加解說詞,人們只需要觀看即可了解到紀錄片的故事內容及過程。
二、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特點
融媒體時代下的紀錄片創作相較于傳統中國紀錄片而言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融媒體時代下紀錄片創作的特點,現將目前我國紀錄片的創作特點進行介紹。
(一)渠道多元化。傳統的紀錄片在創作的時候,內容具有較強的新聞性,以新聞的方式來進行傳播,具有較強的宣傳性,這樣的傳播模式使得國內媒體行業對此有著很強的排他性,因為很多人對這樣的傳播模式表示抵觸。隨著融媒體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傳統的紀錄片傳播方式也得以改變,不僅改變了紀錄片的創作方式,同時也改變了其宣傳渠道,人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平臺來觀看紀錄片,這樣不僅起到宣傳的作用,而且也更易讓受眾們接受,從而大幅度提升了公眾參與力度。
(二)傳播互動性。融媒體技術下的紀錄片具有較強的互動性,人們在各種多媒體技術平臺下一邊觀看紀錄片,一邊可以在播放窗口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自由評價與討論,這一點相較于傳統紀錄片的傳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過去的紀錄片只是“傳播”,不能與其展開互動,受眾被動地接收紀錄片傳播的內容與信息。如今紀錄片傳播就可以實現互動,改變了過去受眾的被動地位,大大提高了其主體地位,使其在觀賞的過程中也能隨時隨地參與互動。
(三)資源開放性。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融媒體技術逐漸完善,這樣則為多媒體的傳播帶來了明顯契機,擴大了傳播渠道。在傳統紀錄片傳播環境下,其媒介方式主要為電視、廣播或報紙,這種傳播缺乏主動性,并且也失去實時性特點,更重要的是資源過于集中,很多受眾都無法在第一時間觀看到紀錄片作品。而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多媒體平臺逐漸豐富起來,只要紀錄片資源開放,則人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平臺來觀賞紀錄片,這一點相較于傳統紀錄片而言有很大的改變,這無疑是我國紀錄片不斷發展的重要見證。
三、紀錄片的創作發展新趨勢
由上述內容可以了解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融媒體技術的出現,當前的紀錄片創作相較于傳統紀錄片而言有著很大的改變。通過整理相關文獻資料以及結合目前紀錄片創作發展現狀來看,目前的紀錄片創作發展呈現以下發展新趨勢,這些趨勢都充分表明了今后國內紀錄片的發展需要從創新入手,從而保證我國紀錄片的健康與長足發展。
(一)創作方式的發展趨勢。在新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要有新的體現,比如說紀錄片畫面色彩、語言表現方式、音樂背景等都要呈現出“新”感覺,符合當前受眾的心理需求,使其樂于接受這樣的紀錄片作品。如果在播放紀錄片作品的時候,不考慮上述創作方式的話,那么就很容易出現人物太小的情況,這樣不僅看不到人物的神情與動作,而且也看不到其內心情感,這樣極易被受眾排斥。因此,在如今紀錄片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要注意受眾接收作品的多媒體設備的特點,比如說手機媒介,紀錄片的創作要保證作品播放完全符合手機播放的需求,尤其是人物要給特寫鏡頭,這樣才能讓受眾看到其神情以及內心情感,增強紀錄片的真實性。
(二)創作選題的發展趨勢。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選題相較于傳統而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并且記錄內容也漸漸貼近人們的生活。過去的紀錄片創作題材大多數以“宏大敘事”為主,如今的紀錄片創作題材大多數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舌尖上的中國》,該紀錄片的創作選題主要記錄了我國各地的美食以及當地的人文風俗,讓人們在觀看該紀錄片的時候不僅了解到我國各地區的民俗風情,而且也了解到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擴大了人們的視野。通過該紀錄片我們也不難看出,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逐漸重視廣大受眾的呼聲與個性化需求,根據其需求而創作新型紀錄片,大大提高了其傳播力度,也促進了其發展。
(三)創作傳播渠道的發展趨勢。隨著新媒體傳播方式逐漸多樣化,給紀錄片的傳播也提供了多樣化渠道,因此,為了提高其傳播力度,需要積極利用當前多媒體技術而開發多種傳播渠道。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該如何有效利用融媒體技術優勢,擴大其受眾規模呢?本文認為,可以結合人們的觀看特點以及生活節奏而進行紀錄片的創作,比如說縮短紀錄片的時間,精華紀錄片內容,滿足人們既要觀看紀錄片內容,又要節省觀看時間,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紀錄片的傳播速度與效率。
(四)創作娛樂價值的發展趨勢。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紀錄片創作相較于傳統而言有著很大的不同,尤其在這樣的背景下使得受眾群體發生了改變,即以年輕人為主,這類人群大多數注重個性的張揚,因此,在創作紀錄片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個性化、創作方式的個性化。另外,對于中老年人群而言,其主要是通過電視媒體來觀看紀錄片的,所以,在進行紀錄片創作的時候,要根據不同傳播平臺特點來進行創作,以期提高紀錄片的內涵,同時,實現“娛樂化”效果。
四、結語
綜上,本文首先將我國目前紀錄片的創作方式進行了簡要介紹,接著也將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特點進行了概述,最后,針對紀錄片的創作發展新趨勢進行綜合分析與闡述,希望本文的敘述能夠為相關紀錄片創作工作者及愛好者提供參考與借鑒意義,以期共同推進融媒體時代我國紀錄片的發展,滿足廣大受眾的觀看需求和內容享受。
參考文獻:
[1]付恒立.紀錄片創作:真實生活的本源表達——紀錄片《袁厲害和她的孩子們》創作隨想[J].中國電視(紀錄),2018(11).
[2]康寧.紀錄品牌與現實觀照—中國教育電視臺紀錄片創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視(紀錄),2017(04).
[3]羅鋒.“歷史的細語”:新紀錄運動中的底層影像研究(1991-2015)[D].復旦大學,2016.
[4]尹幸穎.中國紀錄片的社會價值變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
[5]夏鵬.對當代中國紀錄片在市場化熱潮中發展的冷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7.
[6]方德運.我國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難點及對策[J].電視研究,2017(09).
[7]林淵淵.娛樂性:紀錄片屬性的回歸[J].電視研究,2015(11).
[8]李建華,包鵬程.紀錄片中的紀錄與詮釋[J].理論與創作,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