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恒
摘 要:在個性化網絡教育不斷深入的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教育市場逐步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的特點,迫切要求借助互聯網開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因此,文章以“互聯網+”為背景,分析了“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現狀,并從博物館教育服務重新定位、構建以興趣度為核心的教育模式、開發新的受眾研究機制等方面,對“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策略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博物館;教育
在互聯網時代,博物館不僅是文物收藏的場所,而且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盎ヂ摼W+博物館教育”的形式,可以促使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傳承,為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提高提供依據[1]。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正確認識“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意義,利用互聯網手段,進一步創新博物館教育方式,成為博物館工作人員面臨的重要任務。
1 “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現狀
1.1 自我認識不清晰
通過對當前背景下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進行分析,得出多數博物館不了解自身在互聯網時代教育的定位,也沒有將“互聯網+教育”工作作為自身工作的內容,導致整體“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1.2 教育信息不連貫
雖然現階段我國多家博物館配合常設展覽構建了導覽系統,但整體導覽系統所包含的教育資源不足,無法覆蓋博物館的各個方面。且整體教育信息缺乏連貫性,影響“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
1.3 無法利用互聯網做好受眾分析工作
互聯網時代,社會大眾個性化學習探究需求逐步提升。但由于現階段博物館無法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受眾分析工作,不了解受眾需求,導致后期教育工作開展階段教育內容與受眾所需信息差距較大,整體教育效果較差。
2 “互聯網+博物館教育”策略
2.1 重新定位博物館教育服務
以往博物館教育工作主要是依托博物館實體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而在“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教育主要是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的更加廣泛深刻的教育活動[2][3]。因此,博物館工作人員應根據現代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情況,正確認識互聯網時代時間、空間交互融匯等性質,主動將多個學科、多個行業領域融合,形成以全球為教育視角的大社會教育體系。
本質而言,“互聯網+博物館教育”主要是依托博物館資源,面向整個社會公眾群體,提供非正規公益化服務。“互聯網+博物館教育”隸屬于社會教育范疇。其教育定位受博物館公共屬性、非正規教育兩個因素影響。一方面,依據博物館公共屬性,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以公益性、公平性為核心,依托互聯網渠道,實現博物館資源社會化共享;另一方面,依據社會上的區域非正規教育情況,博物館工作人員應利用互聯網技術,逐步豐富教育內容,以彌補正規教育缺陷。如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社會教育為依據,推出一系列可推廣、可持續的教育模塊。在可推廣、可持續的教育模塊推出之后,博物館可以依據“互聯網+”教育理念,加強互聯網思維下自身教育教學形式的創新。主動突破宣傳渠道、自身經歷的約束,合理利用互聯網仿真體驗式活動方式,進行考古、歷史、經濟、建筑、美學、古漢語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博物館教育成效。
2.2 構建以興趣度為核心的教育模式
根據“互聯網+教育”的特殊性,博物館可以興趣度為導向。在基礎數據收集分析的前提下,綜合利用聲光電展示設計、文化創意產品、個性化教育指導等模塊,實現系統化、連貫性的宣傳教育[4]。
首先,在基礎數據收集分析過程中,博物館可以將每一位觀眾作為信息收集來源。通過語音導覽、APP等產生的指向性數據,了解每一位受眾興趣度導向及最關注的文物信息、教育路線。
其次,在了解觀眾教育需求及教育傾向之后,博物館可以文字展板、文物圖片為重點,利用互聯網時代聲光電結合的展示方式,為觀眾簡單或詳細闡述與館內文物相關的歷史信息。有條件的情況下,博物館也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館內晦澀難懂的文物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虛擬場景游戲,進一步提高博物館內文物教育的魅力。
再次,基于博物館內部文物教育信息的多樣性,多數參觀者在接受博物館宣傳教育時只是在路標引導下進行被動學習,整體教育效率較低,且文物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在新受眾研發體系運行的基礎上,博物館可借鑒一些博物館的先進經驗,如故宮博物院開發的《紫禁城祥瑞》《胤禛美人圖》系列APP。利用數據處理與移動互聯網結合的方式,以數字化的形式,為受眾提供免費的、個性化的展覽信息。
最后,考慮到博物館參觀時間內宣傳教育力度的限制性,博物館可在特定的展覽宣傳日,通過互聯網平臺事先收集觀眾最感興趣的文物信息,隨后調取相關文物;以此為載體,在互聯網平臺中對特定文物歷史背景、相關人物、歷史價值等信息,進行詳細、全面的宣傳教育,以便最大程度提高“互聯網+博物館教育”效果。
2.3 開發新的受眾研究機制
在“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人是整體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質量的主要衡量標準[5][6]。因此,在提高對“互聯網+博物館教育”中受眾的重視基礎上,博物館應在以往受眾分析機制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更加系統、全面的受眾研究機制。最終形成以廣大群眾為主要導向的新型教育研發體系。
在以廣大群眾為主要導向的新型教育研發體系運行過程中,博物館首先應根據區域群眾生活閱歷、教育背景、年齡及工作類型差異,對區域內群眾進行層次劃分[7]。通過差異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區域群眾可以共享資源成果。如在我國首都博物館開展的“讀城”系列教育活動中,博物館以青少年為教育對象,結合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對講解詞內容、講解活動形式、講解內容深度、講解強度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全方面契合了青少年閱讀需求,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根據互聯網環境中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博物館可在以區域群眾為主導的受眾研發體系運行過程中,利用線上+線下交互式體驗的形式,全面搜集區域群眾教育需求信息。隨后利用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結合公眾平臺推廣關注信息調研,全過程跟蹤、調研區域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在了解區域受眾需求后,博物館可以從教育層面入手,對大數據分析結果進行深入解讀。借鑒先進的社會教育理念,自身扎實的技能技巧,進行整體教育活動的創新[8]。如對于中老年群體,博物館可以懷舊為主題。結合中老年群體生活經歷、生理特點及心理特征,在教育活動中融入特定時代懷舊情感元素,以充分滿足中老年群體學習體驗的需求。
3 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形式,是博物館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趨勢。因此,針對現階段博物館在“互聯網+”時代出現的問題,博物館內部工作人員應正確認識自身職責定位,開發新的受眾研究機制。根據受眾特點,依托互聯網平臺,推進教育內容、組織者角色的跨界共享,促使區域內每一位群眾均可以實現對博物館資源的共享、利用、創造,提升博物館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杜臻.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應用——基于《“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的思考[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6):17-20.
[2]張得水,石曉霆.互聯網博物館對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J].中國博物館,2002(4):75-79.
[3]白國慶,許立勇.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共享機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37-42.
[4]李姣.“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營銷創新策略[J].文物世界,2017(2):64-67.
[5]劉文杰.“互聯網+”在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中的應用——以大英博物館“眾包模式”完成藏品數字化工作為例[J].博物館研究,2017(1):21-28.
[6]韓宏斌.淺談“互聯網+”給博物館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太原市晉祠博物館“互聯網+旅游”新思路[J].文物世界,2017(1):66-69.
[7]王旭東,趙鵬.“互聯網思維”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映射[J].東南文化,2016(6):113-117.
[8]趙錫.互聯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思考——以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為例[J].中國港口,2016(S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