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艷
摘? 要:語言被視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國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語言的交融改變也是常有的現象。隨之出現了外來詞,被稱作“外來語”或“借詞”。漢語中也有許多外來詞,尤其是英語來源的外來詞居多。這類外來詞的引進一方面被認為打破了純正漢語體系,使得漢語使用混亂,不規范。但另一方面來講,外來詞引進的不僅僅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承載的文化概念和思想。從某種層次上來說,外來詞起到了豐富本族語言,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作用。當然,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對外來詞進行有效的翻譯,使其使用規范化,最大程度的被中國人所接受,并了解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外來詞;發展歷史;翻譯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1
一、外來詞的發展歷史
每一種語言都深刻反映了某一社會的文化積淀,外來詞是向目標語文化傳播外來文化的使者。對于漢語中英源外來詞的引進,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中國國門開始向西方敞開之時。許多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尋求救國之道。隨后出現了西學東漸和新文化運動,大量反映西方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詞匯涌入中國。之后又建立了許多翻譯機構,使得外來詞大規模的被漢語吸收。再后來的五四運動至今,外來詞的翻譯范圍更廣,數量更多。大量的西方生活模式及其詞匯被帶到國內,外來詞的傳播和普及使漢語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二、外來詞的翻譯
外來詞的翻譯與其發展歷史緊密相連。不同時期外來詞的翻譯呈現了不同特點及翻譯策略。首先是音譯為主的翻譯策略。由于譯者暫時不能找到漢語中能表達外來詞原意的對等詞語,按照外來詞的讀音,把漢字當成注音符號來書寫外來語的詞匯。但是這也存在不足,音譯詞與原詞的意思毫無相關,因此不能表現原詞的意思。而且單純看這些音譯詞,會發現它們根本不能組成完整或相關意思的漢語詞語,也不能表達任何意思。有的還因為外來詞音節過多,使得翻譯成漢語后讀起來很晦澀拗口,很難記憶,不能算是地道的漢語表達。有大量此類例子,如:boycott(杯葛)、engine(引擎)、freedom(伏利當)、hormone(荷爾蒙)、inspiration(煙士披里純)、massage(馬殺雞,馬薩基)、science(賽恩思,賽因斯)、president(伯里璽天德)、violin(梵阿鈴)等等。
后來,外來詞的翻譯轉向了意譯為主,這個轉變意味人們希望外來詞的翻譯表現出更多漢語特點及文化內涵,使意譯詞更加符合漢語的特點。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英語的發音一般較長,而漢語中,一個漢字由一個音節構成,詞匯一般又都是單音或者雙音詞。音譯外來詞經常出現較長的毫無關聯的漢字,這并不符合漢語的習慣。相反,意譯拋棄了外來詞的語音形式,而是根據外來詞的具體含義,形成新的漢語詞語。這也就避免了音譯出現的問題了。因此音譯詞大部分被意譯詞所取代。例如以上的這些音譯詞,都有相應的意譯詞。如:boycott(抵制)、engine(發動機)、freedom(自由)、hormone(激素)、inspiration(靈感)、massage(按摩)、science(科學)、president(總統)、violin(小提琴)等。可以看出,意譯詞更符合漢語特點,更好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好的表達了原詞的意思。但是,有些音譯詞因被長期反復使用,已經為人們所接受了,因此也就不需要另外的意譯詞了。例如“coffee”譯為“咖啡”“salon”譯為“沙龍”等。
但是在后來的外來詞翻譯中,音譯詞出現了“回潮”,即越來越多的外來詞又采用音譯翻譯策略,并且之前被人們擯棄的音譯詞也再次流行起來。有些新的外來詞甚至以完全音譯的形式進入漢語。如:“fans”意譯“狂熱愛好者”,音譯“粉絲”;“blog&weblog”意譯“網絡個人日記”,音譯“博客”;“modem”意譯“調制解調器”,音譯“貓”;“hysteria”意譯“痣病,協識脫離”,音譯“歇斯底里”;“humor”意譯“語妙,油滑,諧穆”,音譯“幽默”;“logic”意譯“名學,音譯,倫理學”,音譯“邏輯”等等。以上例子中,后者所采用的音譯詞已經廣為接受了。
三、結束語
語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易于變化,而變化的一個普遍特點是容易引進外來詞語。一個民族的語言單憑自己內部的發展是不夠的,它還得隨時吸收外來語以豐富本族語。外來詞的大量引進,對漢語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它豐富了漢語詞匯的表現力,進一步促進了詞匯的繁榮,因此,我們更好注重外來詞的翻譯。
參考文獻:
[1]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2]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胡兆云.《語言接觸與英漢借詞研究》[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