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霞 魏 悅
甘肅省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高質量專業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為了滿足職業教育的應用性和就職需求,部分高職院校將重點工作完全放在職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視了傳統文化教育和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對我國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認識,成為職業教育成果的短板。我國的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沉淀,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內涵,高職院校應將傳統文化精髓與德育教育相融合,為社會培養同時擁有高水平職業技能和高尚道德品質的優秀人才。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適用實用于教育的理念,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高職院校要全面開展以德育教育為基礎的傳統文化教育,就要從院校的教學理念出發,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的教學活動中,在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健全的制度是實現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良好開展的基礎和保障,包括: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責任制度,明確校長或教師在各種活動中的職責;增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等,并為這些活動設立獎勵資金,建立活動經費財務制度;為了檢驗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有效性,鼓勵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的考核和懲罰制度。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本質并不僅僅是教育和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授過程中灌輸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在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基礎,傳統的教師文化培養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全面發展的前提。學校應鼓勵教職工積極學習傳統文化,并將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的教育和師德師資的提高中去。
職業道德基于社會公共道德,而行業的職業道德決定了行業與整個社會的和諧關系。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職業道德課程設計中,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運用傳統文化資料;聘請專業的傳統文化教師或從教師中選出優秀的傳統文化研究代表來教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與道德的重視程度,將傳統文化正式加入學生的課程教育中去,形成完整的教學、考試、學分制度;在課程內容上應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吸取傳統文化教育精華,摒棄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方式,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靈活有序課程內容安排,增加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開展深入討論,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和移動電話的普及,學生對新知識和新信息的獲取逐漸從書籍和報紙轉向互聯網。然而由于全球化進程逐步加快,外來文化和缺少監管、不符合傳統文化道德的觀點充斥在學生日常瀏覽的信息中,學校應凈化校園網絡信息,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學校官網對傳統文化知識和開展傳統文化活動進行宣傳,以道德教育為基本理念,將學校網絡論壇、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打造成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討論的平臺,引導學生將社會熱點與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結合進行討論,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根據高職院校和學生特點,結合社會熱點和生活實際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各種活動。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征文大賽、辯論會、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緊密貼合時事、新聞和學生的困惑,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傳統文化講座和討論會,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在辯論中提煉出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傳統文化的內涵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合理利用學校所在地傳統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傳統文化活動、參觀文化展覽、學習傳統民俗知識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了解和學習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充分體會傳統文化在日常社會活動中的應用,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心,提高自身素質和培養。
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高職院校德育的良好載體,為高職院校德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礎和教育基礎。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全面發展,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學生未來融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社會價值觀產生了重大改變。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積極作用。探索和研究傳統文化教育的多種途徑,并在具體教育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改進措施,以德育為基礎,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