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承文
楚雄市鹿城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課堂上都會有一個教學環節——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就是要讓學生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也是為了更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
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卻發現學生出現的情況要么就是對著課本“照本宣科”式地讀一通,要么就是說了許多,但卻抓不住要點。然后我就要用大量的時間去引導、歸納。通過課后與學生個別交流,他們普遍認為課文較長,讀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回答起來就不得要領。看來,有個好方法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在最近一年的教學中,通過思考并反復實踐驗證自己體會出的教學方法,覺得有不錯的效果,所以在這里與大家進行分享。
我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以下一些方法可以較為輕松地突破“初讀課文后,學生較難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這一難點。
入選語文課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中心,所以也必定有能體現其中心的關鍵詞句。比如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所選的幾篇課文,緊緊圍繞“走進西部”這一主題,描寫了西部獨特的風光與風俗人情。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我在初讀時就讓學生留意課文的中心句或關鍵詞。通過課前提醒,孩子們邊讀邊想,很快就找到了“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詩句,而且還有幾個孩子特意提出“蒙漢情深”這個關鍵詞!這樣一來,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概括為:漢族到蒙古族生活的大草原去訪問,受到熱情接待,不忍心分別。《白楊》這篇借物喻人的名篇,同樣抓住關鍵詞“大戈壁”、“沒有人煙”、“一行白楊樹”、“堅強”,“新疆”、“列車在前進”、“成長起來”等幾個關鍵詞,孩子們歸納主要內容為:在一列開往新疆的火車上,孩子們爭論白楊,爸爸給他們介紹白楊,小樹成長起來。加上教師引導“借物喻人”——借白楊樹來比喻像白楊樹一樣的新疆建設者。學生就很容易弄懂課文的主要內容不但寫白楊,還寫了像白楊一樣堅強的新疆建設者。
其實,抓關鍵詞(包括關鍵句、中心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把從文中找到的關鍵詞連綴成句、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體現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引領、指導和點撥,也培養了學生連詞成句的語文綜合能力,真正是“雙贏”的事!
標題,是文章的“文眼”。 如上面所述的“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既是標題,又是文章的中心,抓住了標題,便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教學中,將標題與讀課文統一起來,邊讀邊思考,就能很快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將相和》一文中,我讓學生在預習了課文后說說“將”“相”分別是指誰?“和”怎么理解?很快在讀完全文之后就有同學舉手:課文講了將(廉頗)和相(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幾件事。這些同學就是抓住了課文的標題,很快概括出課文大意的。《草船借箭》的標題稍加補充就是課文主要內容:諸葛亮利用草船去向曹操借了10萬多支箭。教師在讀文后進一步點撥——誰讓諸葛亮去借箭呢?(周瑜。)為什么要借箭呢?……很快,連文章的中心都可以明確了。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抓好了標題的理解與拓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多數的課文都以寫人、敘事、狀物為主,外加少部分科普類的說明文。這些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也可以依據文章的體裁來概括。如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也是科普說明文,介紹了幾種已經廣泛采用的新型玻璃的特點及其用途。教師通過對類似科普性說明文的引導、點撥,學生發現其規律就是介紹某種科學現象或知識,一般就能比較順利地概括出說明文的主要內容。在這類文章中,如果結合抓關鍵詞這個方法,就能較順利地抓住所介紹的科學知識的要點。比如“特點、用途、類型、作用、方式”等等。這樣概括的主要內容往往更加具體,內容也就更翔實。
故事類的課文,我們通過讀懂標題,緊扣“什么人物做了一件什么樣的事”這個敘事過程就能抓住其主要內容。如童話《小木偶的故事》《巨人的花園》等,圍繞主人公寫了一些神奇的故事,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能夠很快沉浸到故事中去。寫人物的文章,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少年周恩來因為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而立志要為國家強大努力讀書的事,學生掌握起來也并不困難。在初讀中,一邊讀一邊思考,圍繞主要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感,就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前準備時認真閱讀、分析文本,參考《教師用書》,真正理解了編者的意圖,在學生讀文之前就進行有效地指導,我們的學生概括起課文主要內容來就會事半功倍。長此以往,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的語文能力也就慢慢地培養起來了。這不但體現了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以讀為本”的特點,還實現了培養學生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語文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