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連連 許丹丹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城東第二小學
結合新《語文課程標準》對培養初中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入手,我們著力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學生閱讀時采用閱讀、思考和討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點燃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問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一種好方法。我們要知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從質疑開始的。在教學實踐中,我運用創造語文教學情境的方法來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使語文教學方法在與學生的融合與交流中得到運用。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言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場白的設計,它不僅反映了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次上課,學生們聽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有感染力的開場白。他們將受到精神的鼓舞,他們對學習的強烈興趣和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將隨之而來。有了良好的氛圍,老師教得起勁,學生也學得用心。例如在教授名著《水滸傳》時,課堂上播放《水滸傳》中主題曲《好漢歌》,隨著高昂的音樂“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響起,學生們興高采烈,有的甚至跟著“吼”起來。明顯,他們沉浸在這首歌的旋律中,他們的思緒已飛向那充滿俠肝義膽的劇情當中,這就創造了一種情境。聽完后,我故意問:你知道這是什么歌嗎?誰唱的?學生們一致的回答淹沒了我的話,很明顯他們已經被帶入了情境中。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教師生動的講解和靈活的教學方法往往能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原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利用電教媒體、視覺教具和現場經驗,根據課堂類型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情境和氛圍,使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和情感情緒的理解。受這一情景的影響,學生們沉浸在其中,被充分感知,這激發了他們從心底學習語文的興趣。當我教《三峽》時,先通過觀看《三峽》的紀錄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三峽的壯麗風光,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自豪。再與郭沫若筆下的《蜀道奇》相對比,“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由此也讓學生更深切領會到課文中有關三峽綿長、陡峭的特點:“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缺處……”這樣一來,學生們從三峽壯麗的風景中感受到了其特點,并向往著,然后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在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師的主要手段是兩支粉筆和一張嘴;其形式是教師站在舞臺上,學生正襟危坐于臺下;其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像權威一樣不斷地向他們灌輸知識,就像往漏斗里灌水一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有了許多獲取知識的新途徑。這種單一的方法和舊的形式使學生膩煩了,還怎么能談學習的興趣呢?在教學《白鷺》這篇文章時,我準備了一張白鷺的照片。先讓學生欣賞白鷺的圖片,并說說帶給自己的感受。學生們的興趣就隨之而來,這就自然過渡到郭沫若筆下的白鷺之美。教師引導學生的靈魂沉入作者的字里行間,欣賞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讓思想浸染墨韻書香,與作者互動,激發學生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和熱情。所以,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讀書,好不熱鬧。然后讓各學習小組獨自分析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本,探索美的所在。這樣,整個課堂總是給學生主導權,教師只是課堂的駕馭者。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人類的靈魂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他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心理學研究也認為 “智慧來自指尖”,國際學習科學領域也有一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努力創造各種動手操作的情況,讓學生的手、眼、腦、口等感官參與知識內化的過程,不僅有助于掌握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滿足了學生個體的需要,集中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努力成為發現者、研究者和探險家。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和《綠》等優美文章時,我請學生們畫出文章中描述的“春”。有些學生畫草地,有些學生畫鮮花。一些學生從網上收集與文章描述相匹配的美麗圖片,然后添加“充滿春天”的詞語。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已有的文本中感受到抽象的美,還可以通過圖片欣賞到直觀的美,使文章的內容在他們心中更加深刻。孔子曾經說過:“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學生學習中,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使用各種形式和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我努力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中享受知識的獲取和情感的培養,也使我充分享受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和諧的教學交流所帶來的充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