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昆/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命教育最開始是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提出的,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我國最早進行較為嚴格意義上的生命教育活動是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段德智教授在武漢大學開設選修課“死亡哲學”,南昌大學也對學生進行生死觀教育。隨后,很多大學相繼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基本以選修課的形式滲透生命教育,沒有統一的教材。鄭曉江教授認為,從2010年7月至今,是生命教育取得國家“準生證”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但很多大學開設的生命教育課局限于解決自殺問題,而關于生命層面的教育,如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生命責任、生命永恒等觀念的培養卻付諸闕如。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學校和家庭過多關注成績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心追求,忽視了對他們健全人格、心理的培養,對功利主義的追求使有些大學生承受不住壓力而產生心理問題,進而忽視生命的重要性。
當代大學生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社會轉型期強烈的沖擊,他們個人主體意識強烈,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但另一方面,自小遇到挫折和困難都比較少,從而缺少解決困難的能力和抗壓的心理素質,出現生命困頓問題容易走極端,足以證明大學生自身也缺乏對生命教育的認知和重視。
我國教育工作存在極大的主體性偏見,即將“教育工作”籠統粗暴的歸納到“學校職責”范疇,而家庭、社會兩方面被阻礙在外,難以實現有效的干預。但事實上,教育從來不是學校能夠獨立完成的,它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的有效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中家長的影響不可忽視,源于耳熏目染的最初教育習慣,家庭責任被抹除是不理性的。
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指引下,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長期以來都偏向于學科建設,這造成了“生命教育”資源的巨大“虧空”;很多高校都不存在所謂的“生命教育”課程,更談不上“專業師資”、“專業教材”、“專業設備”等資源。
面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嚴峻形勢,教育資源匱乏的矛盾更加尖銳,一些臨時“轉化”而來的教師充當生命教育師資,這種通過短暫培訓的方式組件的教師隊伍,本身對于“生命教育”的認知就不深刻,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是照本宣科,很難真正達到生命教育的效果。除了師資資源之外,包括教材資源、考核資源、實踐資源等,均存在很大的建設短板,因此也就談不上和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要素結合。
傳統的生命教育方法往往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輸教育方式。我國高校在進行大學生生命理論教育時,一般采取“大堂課”或講座等形式,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大學生參與度不高,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生命困頓問題。目前國內學者研究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理論研究為主,也大多是心理學的視角,缺乏具體實踐和多樣性的活動設計方案,也未形成完整的介入體系,無法讓大學生深入感受到生命教育帶給自身的重要作用。雖然有些時候學校會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等一些活動來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但是比較零散、收效甚微。
社會工作和大學生生命教育二者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們具有相通性。首先,兩者在核心理念上都注重以人為本,服務學生,關注點最終都落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之上。其次,學校社會工作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根本任務都是育人,這種工作任務內容的關聯性使二者最終殊途同歸。最后,傳統大學生生命教育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脫離實踐,學校社會工作注重實踐,在工作中把學生看做是平等的,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價值性,兩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社會工作的應用方法適應大學生的教育生活,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方法,還能夠強化生命教育的功能和目標,豐富大學生生活并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應用提供了必要且有效的實踐。大學生生命教育和社會工作都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兩者的相通性,全面分析大學生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且能夠對大學生之間的差異給予關注,針對不同的教育主體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能使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理論上,大學生生命教育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科學遵循實踐準繩、系統構建生命教育內容體系、積極探索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上,注重教育實效,通過開展個案輔導、小組活動努力貼近大學生生活,增加體驗性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為高校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介入模式。
因此針對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將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具體方法和技術例如個案、小組工作等引入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和發展傳統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以解決大學生遇到的生命困頓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效性的目的。
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之所以實效性不強,關鍵在于沒有科學理論和方法指導。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一般采用集體訓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大學生的特點和內在需求。本文將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彌補了理論和方法上的不足。社會工作的本質是助人自助,強調實踐性,在助人的同時表現出重要的人文關懷精神,社會工作的價值實現過程就是人的潛能和創造性挖掘出來的過程。本文主張以高校社會工作平臺為載體進行生命教育研究,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效果,使大學生生命教育從理念進入到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從學科發展來看,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生命教育中,將為生命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并促進其發展,將個案、小組工作融入其中有利于生命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同時將生命教育方法用于社會工作,用生命教育充實社會工作的內容,也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扎實的理論,讓他們能把理論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反思理論學習,從而促進社會工作和生命教育的融合發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而生命教育是從價值內化到品格形塑的過程,更是一種“道德實踐”。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對生命缺乏正確的理解,就容易以消極或極端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生命。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具有促進作用。社會工作者秉持專業價值觀,用專業方法介入社會生活,解決個人、家庭、群體、社區和社會方面的問題,幫助大學生增強自身功能,修復社會的機制,解決和預防大學生生命困頓問題。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的,以“生命意義”為出發點,綜合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分析,通過在生命教育中融入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導大學生學會珍愛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基于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沉淀”,認清自我位置、擺正態度,從而進一步提高社會適應性。當前大學生對生命問題的困惑是社會工作工作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將社會工作介入生命教育中,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讓學生終身受益,從而提高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