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水蓉/廣東工商職業學院
當前,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歷史階段,人力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培養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常態化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成為職業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命題。高職教育占據中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肩負著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高職教育要適應新常態變革,為社會的創新發展培養更多的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應用型技能人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儲備良好的人才資源。
職業精神是勞動者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形成的符合職業道德及職業規范、具有職業的價值觀、態度及操守的精神風貌總和。
改革開放四十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物質日益豐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的從業環境、從業機遇、從業保障都有了顯著改善,但隨市場經濟而來的功利性、短期性、浮躁性等負面的東西也大量侵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讓越來越多的人物質化、功利化,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嚴重沖擊。職業精神的嚴重匱乏已經引起很多有志之士的憂慮,如何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站在時代前列,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向大學生灌輸職業意識,幫助其培養敬業、樂業、勤業、精業的職業精神,做好就業準備,更好地適應社會,值得我們不斷探索。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適應時代要求。大學生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及發散性思維才能在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充分適應各種不同的崗位要求,才敢于打破前人傳統,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從而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新常態下,創新驅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創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高職院校要加大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力度,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為創業活動保駕護航。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適應社會的形勢變化,緊跟創建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培養一大批具有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為國家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習總書記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概括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他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市場的需求總是決定著教育的定位,經濟新常態下,要求我們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參與職教體系構建,大力發展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高職院校要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出發點,通過培養學生職業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可度和崗位忠誠度,從而為樹立職業理想奠定基礎。
第一,抓好職業精神理論課教學,夯實職業精神培育主陣地。高校大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主陣地目前主要集中在“兩課”以及職業規劃和就業課上,“兩課”讓學生認知社會主義職業性質和特點,了解職業的地位和職責,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從而把自身的理想、才能和社會主義建設聯系起來,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貢獻。職業規劃及就業課涉及到職業、職場、職業精神的相關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對未來的職場、職業有更深的了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讓其可以更快地適應職場生活。同時就業課上還邀請優秀的企業家以及優秀的畢業生進校交流,幫助學生多方位、多角度了解行業,職場及將要從事的職業情況,強化自身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增強職業認同感、歸屬感。
第二,豐富和充實專業課程教學,抓好職業精神培育輔課堂。專業課程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專業知識、訓練專業技能上,新常態下,職業精神的培育理念應貫穿在專業課程教學的始終。在教學方法上,改變過去單純理論講授的現狀,通過活動、項目參與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活動和項目過程鍛煉職場所需的團結協作意識、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在各類專業大賽中,要以競賽為抓手,促進專業學習,選拔和培養高技能人才。在各項技能大賽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敬業、拼搏、嚴謹、規范、吃苦耐勞、團結協助等精神,還可以鍛煉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每個職業人在專業崗位工作過程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大賽過程中表現出的嚴謹性、規范性和競爭性,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職業精神的磨練。針對大賽,還可以讓全員參與,以賽定成績的方式,做到課賽通融,通過這些專業競賽,為學生創建創新實踐平臺,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
第三,規范實習實訓,加強職業精神實踐體驗。職業精神形成于工作過程中,與具體的職業場景相關聯,離開實踐場所,職業精神便無從談起。為更好地體驗職場情境,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及角色扮演法,讓學生以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中認識職場、職業、崗位,在不同角色和情境中接受職業精神的熏陶,深刻理解企業所需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在真實情境中體會職業精神的內涵,產生神圣的職場責任感和使命感。
高職院校應根據企業不同崗位的要求制定本專業實訓的規范,為學生盡可能創造跟企業相同的實訓條件,同時,在實施實訓的過程中,教師嚴格執行實訓教學規范,可嘗試創設上班的仿真模擬實習環境,在室內張貼企業生產標準標語,學生統一制服,打卡上班,強調時間觀念,嚴格按照安全操作流程上崗,推進職業角色的體驗教學。
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解決疑難問題的人,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示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職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提升教師的榜樣形象,以身作則,用自身行動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自覺主動擔任社會責任。同時作為社會個體,更要引導學生樹立個人責任意識,積極向上,為自己、為家人負責。只有通過自身的提升努力,高職教師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工作榜樣。
高職學生將來都會步入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工作,對于職場和崗位需要提前熟悉了解。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是從高校畢業再到高校任教,很少有企業工作經歷,為了向學生傳達職場特點,需加大“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必要的師資力量,建設一支符合高職教育的“雙師型”教學隊伍是促進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選擇。“雙師型”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還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和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送出去”,利用寒暑假時間,把相關教學教師送到企業參加學習實踐,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掌握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了解企業對各專業的需求及要求。其次要“請進來”,聘請企業一線的專業技術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通過“送出去”和“請進來”的形式,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以利于為學生傳達更準確的職場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相關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努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培養、引進與外聘結合起來,努力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為提升教育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外化的重要載體。其所包含的物質層面(如校園基礎設施)和精神層面(如校園文化氛圍)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深化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的培養。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園物質層面比如硬件設施方面的建設,通過景觀營造氛圍,讓學生在職業精神氛圍下受到良好熏陶。如校園名人語錄、名人畫像、雕塑等。讓學生從這些景觀中了解名人的思想境界,了解名人的優秀事跡,產生向往效法的意愿。在專業設置上與企業文化緊密聯系,把實訓大廳通過展板專欄、成果展示等,引入行業、企業職業精神文化,突出企業的相關內容和企業文化,讓學生在欣賞內容時油然生出崇高感和自豪感,進而生發出敬業、創新、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
高職院校還可以將一些實訓室、實訓設施、大樓、校園道路等以合作的企業名字或者企業相關內容來命名,讓學生加深對優秀企業的了解,特別加強訂單班學生的企業榮譽感和自豪感。另外,高職院校通過團委、學生處、系部組織的學生活動,將校園文化中隱形的德育資源展現出來。比如,通過學生日常聯系緊密的感興趣的重要宣傳平臺——校園網、校報、廣播、微信等進行宣傳,開展相關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專題講座等。還可以邀請社會知名人士,優秀畢業生進校為學生做宣講,展開多形式的職業精神教育,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加深對職業精神的認識。這些常態的校園職業文化培育行為,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都將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職業道德、職業精神中發揮重要作用。
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它需要學校從上到下,從人才培養的方案到教學實踐各個環節滲透職業精神的教育,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緊跟社會形勢,探尋更好更優的發展機制和發展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