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吉林省教育學院 民教院,吉林 長春 130022)
2017年5月,由影星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由于和好萊塢大片同期競爭,起初并不被看好。然而,其票房續航能力驚人,實現了低開高走并出現“逆襲”高峰,最終在國內取得近13億元票房。這個數字不但遠超印度本土,還創造了非美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紀錄。在高票房的同時,這部并非大制作高投入的電影也收獲了中國觀眾極好的口碑,貓眼評分一度達到驚人的9.8,豆瓣評分也高達9.2,在各大媒體上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圍繞本片展開的話題,一方面是針對女性主義展開的大量討論乃至于爭論,另一方面則是影片并不十分新穎但格外扣人心弦的情節。影片的成功,在于把性別平等、體育勵志、家國情懷等深刻話題以影視藝術的最佳呈現效果完美結合,使其獲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的“雙贏”。
關于《摔跤吧!爸爸》的主題,自國內上映之初就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其中夾雜著一些略顯尖銳但頗有擁簇的批判聲音。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是從側面證明的電影的成功——脫離印度本土語境,仍然可以引發廣泛而充分的思考,而這些討論也可以促使觀眾進一步挖掘電影的內在意義,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同。
按照學界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來觀照這部電影,確實不是一部典型的作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立足于特定文化環境下,將體現女性意識、反映女性解放、呼吁性別平等這些主題闡釋得相當到位。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原型為馬哈維亞·辛格·珀尕,一位始終心懷世界冠軍夢想的印度著名摔跤手,毅然堅持把女兒們培養成為摔跤運動員,最終讓大女兒成為印度女子摔跤第一枚世界金牌獲得者。在印度,女性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BBC《印度的女兒》聚焦2012年發生并在全世界影響巨大的黑公交輪奸致死案,讓我們極為震驚的不僅是兇手的殘忍和肆無忌憚,更是印度社會中對受害者的冷血態度。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講述這個故事的姿態本身就富于反抗性和顛覆性。導演涅提·蒂瓦里在訪談中提及拍攝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著重指出了原型故事發生的地點——印度西北部哈里亞納邦,該地區因歧視女性和童婚等社會問題的突出而聞名。在這種傳統意識根深蒂固的鄉村,能挺身而出與社會不平等做斗爭,這也是導演將視線聚焦于此的關鍵因素。
影片中除了吉塔奪冠項目國際式摔跤之外,還有很多場面表現了印度傳統摔跤運動——印度沙地摔跤,音譯為“拉什蒂”。它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并且有非常獨特的練習方式,堪稱印度“國技”。開頭中大量印度男性摔跤手的日常展示,讓觀眾感受到濃郁的本土特色和強烈的男性荷爾蒙氣息,而女性從事這項運動并取得勝利,對傳統男權有著巨大的顛覆力量。大女兒吉塔初次參加村里的摔跤比賽,眾人開始都是圍觀鬧劇的心態,對這位女性摔跤手毫無尊重,但吉塔面對強壯的對手表現極為出色,雖然沒能取勝,但卻贏得了熒幕內外所有觀眾的由衷掌聲與喝彩。歷經此戰的吉塔也找到了自我的價值,開始主動提高技術爭取勝利,她發自內心地想要做得比男性更好。同時,通過不斷努力屢戰屢勝的吉塔形象漸漸豐滿,影片中展現了不同于傳統印度女性形象的“另類”之美:除了溫柔可人、能歌善舞,女性也可以具有英姿颯爽的力量之美,而這種美在運動場上的自信揮灑,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美,是一種帶來震撼性的美,是一種足以動搖傳統觀念的美。然而,該片在主題立意上仍然引發了一些爭議,甚至有評論直指其仍是鼓吹男性專制的產物。這種爭議并非完全無理,因為影片的大量情節都用來塑造父親的豐富形象:發現女兒摔跤天賦時的驚喜,面對村民冷嘲熱諷時的執著,訓練女兒們時的嚴苛專注,收藏女兒獎金時的細致溫情,偷偷給女兒按摩時的反差柔情,被女兒打敗時的壯士遲暮,對妻子說出“他們(男性)沒有資格來挑選我女兒,而是我女兒來挑選他們”時的驕傲自信……等等諸多情節,使得影片為我們呈現出一位豐富而又復雜、偉大開明同時富于人情味的男主人公,父親形象的塑造可謂成功。相對而言,兩個女性形象則較為單薄。影片情節是由馬哈維亞的侄子作為第一人稱視角敘述者,雖然這樣的設置較便于一些情節的展開也增加了不少喜劇性,但是卻失去了女性主角心路歷程的自我言說。女兒們了解早婚女同學的悲慘遭遇而自主選擇繼續訓練摔跤和大女兒吉塔在父親離場情況下發現自我贏得冠軍這兩個關鍵性成長情節,由于失去了女性的自我呈現與講述,顯得不夠細膩,尚有在男性(父親)引領之下方走向覺醒之嫌疑。
但是,瑕不掩瑜,《摔跤吧!爸爸》立足于印度國情,可以說是以最好的方式把這個故事對女性的激勵意味表達出來。在印度文化語境中,所有的女性天生被社會進行了“應如何做”的暗示,所以她們可能完全看不到生命中其他可能性,而電影傳達的,正是由女子摔跤冠軍的一種“可能”引導她們去關注女性生命中的更多“可能”。正如現實中的妹妹巴比塔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只有踏出第一步,她們才能了解世界是怎樣運作的,才能充滿能量”。
《摔跤吧!爸爸》不是一部傳統印象中歌舞澎湃的寶萊塢電影,甚至在情節設置和主題呈現上頗有些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氣質,但片中無疑將印度電影的視覺張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印度摔跤手的姿態展示,印度傳統婚禮的歡快熱鬧,鄉村小鎮中的日常生活……場景鮮艷明亮,充滿印度人文風情韻味。
影片中對于運動場景的呈現張弛有度,超強帶入感的運動畫面,極具現場感的鏡頭特寫,使得摔跤這項略顯小眾的運動成為許多觀眾“生平最認真觀看的一場體育比賽”。吉塔學習了新技術回家與父親切磋,慢鏡頭揭示了父親已然年老體衰的事實,給觀眾帶來“英雄遲暮”的唏噓;吉塔贏得金牌的決勝之戰,結尾以一個超慢鏡頭表現一擊制勝的高難度動作“過橋摔”,觀眾們的情緒好像被一只無形而有力的大手緊緊抓住,在勝利的最高潮之時與片中人物同步爆發。不僅如此,影片中一些靜態畫面也捕捉得非常巧妙,如夕陽西下訓練結束時,吉塔逆光的剪影正在抖落頭發中的細沙,女孩短發的側面無比堅定,在溫暖的背景色中顯得充滿了力量與希望,觀眾不由得被鏡頭語言的張力感染而內心澎湃。
《摔跤吧!爸爸》既完美承載了女性解放這一沉重并爭議重重的話題,又能以最易于觀眾接受的形式呈現出來,帶來豐富且震撼的觀影體驗。一部好的電影,需要發現社會中某些群體內心的哀鳴,并將其化為更廣大群體甚至全社會的共鳴,這應是影視作品最重要的社會效益之所在。從這種意味上看來,該片確實是近年來全球電影中一部值得稱道的體育電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