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四川省威遠縣鎮西中學
在啟發式教學中,“啟”是關鍵,“發”是要害,合理的“啟”可以得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時,適時運用反問啟發,可使學生豁然開朗,柳岸花明。所謂反問啟發,即用旁敲側擊的手法,從問題的側面或反面來多角度發問,以轉彎抹角地進行點撥,促使學生消除思維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本旨。在講“奴隸社會中,奴隸受剝削的根源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勞動力”這一問題時,學生似懂非懂。用反問手法:“如果是奴隸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勞動者,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則學生茅塞頓開。由此一步步引導學生解決“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間的關系是什么?”等系列問題。這樣層層反問啟發,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奴隸、農民、工人受剝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市場經濟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競爭帶給人們的壓力,使得人們一方面享受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另一方面卻又抱怨社會競爭的激烈和殘酷。我們的教育對象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和成熟起來的,即富有時代精神和競爭開放意識,也沾染了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傾向。他們不會隱瞞自己的好惡與愛憎,也無意隱藏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平和、謙恭也不再視為美德。在一次學生崇拜偶像的調查中,有較多的學生把比爾?蓋茨、克林頓、李嘉誠等人當作英雄和偶像,很少有學生再把周恩來、雷鋒、李素麗當偶像,顯示出了與傳統思想的背離和明顯的功利性。我想,這并不能說是我們的學生道德淪喪,而只是價值觀已隨社會發展而產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我們的政治課對這些變化似乎并沒有做出多少反映,教材的內容始終堅持著固有的體系和格調,沒有謀求針對學生現有思想和時代精神進行新的課程改革和發展。中學政治教師的教學也只有在現有的教材體系下,去解釋教材,向學生灌輸教材的理論和觀點。
朗讀并不是語文的專利,隨著教學制度的改革,政治教材也不斷發展變化,政治教學中有很多人文性、情感性很強的東西,這些東西講述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學生也很難深刻體會,這時我們就可以用朗誦的方式讓學生深入體會。例如,在講述珍愛生命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找一些關于這方面的詩歌進行朗誦,朗誦的過程中,學生們會用心去體會每句話的含義,從而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再如,在學習艱苦奮斗時,我們可以找一些這方面的詩詞,要求學生熟讀或者背誦,如《長征》,此詩不僅表現了紅軍的艱苦奮斗,歷經千辛萬苦的歷程,而且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學生們從中不僅充分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艱苦奮斗,還有了艱苦奮斗的決心,更提高了學生的人文修養,正所謂是一舉多得。
初中政治課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中均蘊含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內涵。而新課改后,更是增設了大量的有著人文精神的內容與材料,比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強意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律己觀念等等。教育者在上《善于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這一課時,先為學生介紹了有效調節不良情緒的方式,比如,心理放松法、理智消解法,帶學生做課文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等。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良好情緒的形成,而且還使得他們內心的道德感、美感、愛國主義情感等大大提高。其次,可以采用以例說法、模擬法庭等各種形式,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法律知識,讓他們學會通過法律的手段對國家、社會以及自身正當權益予以維護,增強依法同不法分子作斗爭的能力,養成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良好習慣,加強對自己的行為進一步規范。
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是對學生實施教學的重要一環。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喜歡發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見、看法,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發表意見、看法的機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者在教學中自覺創設的教育情境,對學生進行感化和熏陶、潛移化地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從而提高他們思想覺悟和品德水平。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并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就愿意接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學生進步就快;反之,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疏遠甚至對立,進步就慢。為了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平時要經常找同學談心、交流思想,以誠相待,讓學生感到你是一個可親近的人,愿意同你交朋友,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愿意對你訴說尋求解決的方法。
綜合國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腳步不斷提速,同時對于個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高速成長的時期,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是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學習處理社會事務的關鍵時期。高效開展政治學科教學,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是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