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英/華南師范大學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是1990年經黨中央批準成立,是在各級黨委領導下,以老同志為主體,與有關部門和群眾團體相配合,以青少年為教育對象,開發關心、教育下一代的群眾性工作的組織。①高校關工委老同志在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備思想先進性、經驗豐富性、經歷說服性、時間保障性等優勢,作為愛教育、懂教育、善教育的人才資源,是一筆寶貴的知識財富,將關工委群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將形成不可替代的配合補充作用。
二級學院關工委作為學校關工委工作開展的基層組織,是對青年學生和年輕教職工實施關愛與教育的前沿陣地。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關工委成立于2012年,是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以“關心下一代、幸福老一代”為宗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明確責任分工,落實工作任務。學院關工委通過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凝聚離退休教職工、校友等多方資源,積極發揮工作職責,努力創新工作形式,豐富工作內涵,采用多種形式搭建離退休教師與青年學生的交流平臺,在育人成效中取得較好成績。
關工委工作的開展是以青年為對象,面對青年群體隨移動互聯網即時更新的特點,關工委工作的切入點與實施效果則呈正向相關,切入點適合青年群體且有效實施,將收獲良好效果,反之亦然。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結合青年群體的時代特點,確定正確且適宜的工作內容與接受力較高的工作載體,成為了關工委工作開展的重點與難點,也直接關乎工作的關愛及教育成效。
關工委成員包含離退休教職工與在職教職工,工作開展中存在著溝通缺少、支持不足、經費不充分等問題,直接制約了工作開展的時效性與成效性。學院關工委自成立以來,注重組織建設,通過堅持一月一會制度強化工作交流與學習研討效果,實現日常學習工作常態化機制。在月會上,青年教師向離退休教師反饋學生動態、更新學生關注點;離退休教師結合當下社會與學生特點,凝練活動主題、構思活動形式;會議小組共享近期活動內容與效果,就后續活動配套資源進行時時溝通,從而推動關工委工作的常態化開展。同時,在一月一會制度的基礎之上,形成會議記錄檔案,做好工作總結,形成工作計劃要點列表。
1、以思想引領為主線,發揮主渠道外的配合補充作用
學院關工委將思想引領工作融合至學生培養的各項環節。在新生入學時,邀請退休教師為本科新生講授第一堂專業課,闡釋專業基本情況、特點和學習方法。在學生入黨時,建立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聯系人的選拔制度,依托退休教師老黨員、優秀教師代表、高年級學生黨員,規范培養人考察制度;在理論學習時,采取線上與線下互動的方式,積極探索新時期網絡思政的新思路;在黨員畢業時,邀請退休教師老黨員與畢業生黨員以座談會形式進行交流,深化對畢業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等。通過將關工委工作與學生培養環節相結合,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收獲思想引領效果。
2、以專業學習為主業,提供學生專業成長的推動力量
結合離退休教師在專業上的威望性與時間上的保障性優勢,為培養專業型拔尖創新人才,學院建立了基地班平臺。基地班通過構建以導師制度為推手,以學術活動為基本形式,搭建校內外實操平臺,培養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精英人才。學院基地班充分利用了包括退休教師在內的優秀導師資源,對學生進行學術指導。
在新生入學時,學院通過組建學習共同體,開展“師友計劃”。“師友”由“老中青”三代組成(“老”:我院退休老教師、“中”:歷史校友、“青”:我院剛剛畢業及在校學生),采用任務驅動模式,在學生入學初進行系統規范的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并制定個人規劃,搭建師友與新生溝通的平臺。此外,在與關工委離退休教師交流與相處的過程中,教師們專業的治學態度、與時俱進的思想風度、具有感召力的品格氣度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這感染與引導作用。
1、以黨建促思政,夯實固本強基工作
學院關工委積極參與學生黨建工作,借助青馬班、團校、畢業生黨員座談會等平臺引導學生學習黨章和黨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在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發揮表率作用。“薪火論壇”作為學院關工委2017年創辦的新品牌,圍繞華師故事、學術傳承、思想交流、社會熱點、讀書分享與人生感悟等六個方向展開,通過邀請我院退休教師作為嘉賓,以論壇為載體,以退休教師的學術、生活、社會態度為著眼點,以此傳承老一輩教師的治學精神與處世智慧,指引學生黨員感悟方向,搭建師生傳幫帶的橋梁。
“薪火論壇”選取多元主題傳承華師精神和優良傳統,增強年輕一代對院系、對母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學術傳承”展現教師個人情懷和專業,使青年學生進一步感受老一輩教師的治學精神;“思想交流”促進思維碰撞,開闊學生視野,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社會熱點”貼近生活,了解當下,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當年重大歷史事件”帶領學生回顧歷史,尊重歷史,銘記責任;“讀書會”通過和學生共讀一本書,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人生感悟”聚焦老一輩教師為人處世的方法,引導學生踏實做事。
2、以網絡助思政,把握青年成長特點
如何采用青年喜愛的方式,借助網絡媒介展開思政教育成為關工委工作的必要創新點。學院關工委自成立以來,一直將青年成長方式融入實際工作,結合時代特點,把握青年需求,通過互聯網引領青年,打造了“師聲:聆聽老師的聲音”欄目。“師聲”通過每期采訪一位老師,在線分享老師的求學經歷、學習態度與生活感悟,采訪過程也邀請有興趣的學生共同參與其中,提供現場聆聽與交流的機會。每期“師聲”欄目的推出,都受到學生們的強烈反響,轉發、留言、點贊代表著學生們的認可與喜愛,以榜樣的力量營造學院良好氛圍,指引學生成長。2017年5月19日發布的 “師聲”介紹了學院一位王老師的學術之路與治學態度。作為1983級的年級主任,在畢業30周年之際,1983級同學為母校捐贈了三課樹種和“讀史使人明智”石。王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教師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好本分,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激發創新的環境”,以榜樣的力量指引學生成長。
3、以校園文化輔思政,實現關愛互助氛圍
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對于規范青年學生的行為方式,引導價值觀念,傳承文化成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學院關工委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畢業季,“揮毫贈送活動”由離退休教師用書寫寄語的形式為畢業生傳達祝福,祝愿畢業生大展鴻鵠之志;面對貧困或疾病學生的募捐倡議,離退休教師表達關懷,伸出援手,積極奉獻愛心;接到學生的心理咨詢或就業疑惑,離退休教師用人生經歷與智慧耐心、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工作。除此之外,學院關工委主動走進學生的第二課堂,通過主題分享活動、志愿服務活動、迎新送老活動及文體活動,陪伴在學生的身邊,用關愛與教誨指引青年學生的成長。
注釋:
①騰訊公司.騰訊00后研究報告[DB/OL].http://www.199it.com/arc hives/ 728677.html,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