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雯 謝晗進 包嘉軒

會展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新型產業,是現代服務業重要組成,不僅創造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而且帶動交通、旅游、餐飲、住宿、通信、廣告等相關產業發展。據有關資料表明,會展產業對社會經濟效益拉動比例在1:9以上,對促進區域合作、經濟往來、信息互通、技術交流和增加就業等方面也發揮著巨大作用。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壓力,江西如何攻堅克難,啟動經濟增長新引擎,需要借助會展思維和會展力量,由“會展產業”到“大會展產業”,再到“產業會展”路徑推進會展產業服務效能提升,實現三次產業全面優化升級。
江西共有專業會展場館3個。與湖南并列最后,其中2個專業展館聚集于南昌。南昌擁有綠地國際博覽中心和江西省展覽中心共計13.72萬平方米。從中部六省展館使用率情況可知, 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建成和運營較晚,使用率較低,初步估計使用率為3.14%。運營時間較長的南昌國際展覽中心使用率也只有14.12%,僅高于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郴州國際會展中心和湖南省展覽館。與使用率高于40%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和安徽國際會展中心相比,差距較大。雖然,提升主要展館使用率非常重要,但江西展館數量少且限制了會展產業的發展及南昌核心城市帶動作用。江西專業展館周邊配套設施不齊全。以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為例,經調研,周邊公共交通不便利,到2017年8月才有地鐵2號線可達;僅有綠地五洲皇冠酒店(五星)于2016年11月投入運營;與南昌重要旅游景點,如滕王閣、八一起義紀念塔、八一起義紀念館等,均相距10公里以上,距離最近的萬達主題樂園也有3公里以上。
由于周邊配套不齊全,會展業對組展、參展、商務、觀展等群體消費拉動作用不明顯。2015年江西會展產業拉動比例僅為1:6.79,同年湖南會展產業拉動比例為1:9.12,西部地區的重慶會展產業拉動比例為1:8.02,貴州會展產業拉動比例1:7.5,均高于江西。
雖然,江西集約化優勢領先中部地區,但整體辦展規模小、品牌影響力不足,鮮有規模大、品牌響、吸引力強、聚集程度高的大型或超大型展會。2016年,展會面積前100名中,中部地區僅有長沙、鄭州和武漢三個城市會展項目位列其中,而江西無一上榜,分別為:第十二屆中國(長沙)國際汽車博覽會,展會面積26萬平方米;中國(鄭州)國際汽車后市場博覽會,展會面積22萬平方米;中國國農業機械展覽會,展會面積13.06萬平方米。而且,在超過2萬平方米展會面積的所有會展項目中,江西僅有12個,其中第十一屆南昌國際汽車展覽會為展會面積最大項目,僅為8萬平方米。而河南擁有65個超2萬平方米展會項目,其中2個超10萬平方米;湖北擁有41個,其中3個超10萬平方米;湖南擁有26個,其中1個超10萬平方米。從會展項目細分行業來看,2016年每個細分行業會展面積前3位的辦展省份中,江西僅在綠色有機和珠寶兩個細分行業展覽面積位列全國前三位;湖北和河南也分別僅有2和3個細分行業;湖南和安徽各有6個。
此外,2016年江西辦展項目中逐漸呈現出具有本土特色化展覽項目,如第九屆中國(南昌)綠色食品博覽會、第十三屆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和江西旅游商品博覽會。而樟樹藥材藥品交易會、江西國際麻紡博覽會、贛州家具產業博覽會等展會規模則較小。
2016年,江西共擁有82家辦展主體單位,數量居中部地區第3;湖南擁有101家,安徽有87家,而山西和湖北分別有50家和48家。綜合辦展數量可知,江西辦展主體單位平均舉辦2.21個展會,高于河南的1.62個展會,略高于湖南的2.08個展會;而湖北、安徽和山西辦展主體單位規模較大,平均舉辦展會分別為6.125,3.02和2.58個。另外根據中國排名前100位辦展主體資料可知,僅有武漢尚格會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設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和安徽林凱會議展覽有限公司進入榜單。
因此,江西辦展主體單位規模較小,UFI會員與認證項目空白,會展品牌化、規模化進程緩慢的特點。2016年,中國UFI會員數量達到100家,其中河南鄭州有2家公司,分別為勵展宏達(河南)有限公司和鄭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會展中心);湖北武漢有1家,為湖北浩博塔蘇斯成都分公司。UFI認證項目在我國共計80個項目,然而中部地區仍然空白。
2016年,全國展覽細分行業類型中,展會數量在100以上的行業包括車展、家居家裝、藝術品、食品飲料、文化創意等。江西超過2萬平方米的展會項目大部分與上述市場需求較大細分行業相匹配。然而,會展產業不僅僅是為了通過其直接收入來拉動交通、旅游、住宿和餐飲等消費,而更應實現其引進國內外新技術、新產品,積極承接國內外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強化溝通交流的創新型服務平臺的作用。有色金屬、電子信息、健康產業、航空制造、新能源等5大產業是江西特色明顯、優勢突出、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工業產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江西支柱產業,也是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的關鍵所在。然而,江西具有一定規模的展會類型集中在汽車、綠色食品和文化娛樂等消費等方面,與上述江西特色、優勢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背離狀態。針對江西特色、優勢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主辦過有效的專業性會展和產業類會展,未能形成優勢產業更優勢、劣勢產業補短板的長期向好態勢。因此,江西會展產業的服務效能亟待提升。

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168所專科院校開設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江西專科教育資源十分豐富,有8所開設了會展專業專科院校,在中部地區排名第二。然而,全國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共有108所,中部六省中開設會展本科專業的高校,湖北有8所,湖南、河南、安徽分別有4所、3所、3所,而江西和山西均僅有1所。這意味著,江西本地培養的會展專業的學生以就業為主,而繼續深造和進行會展經濟與管理科學研究的人才較少。不僅如此,從許多會展專業院校、甚至廣東財經大學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學生了解到,大部分會展專業學生的就業意向并非會展企業。會展產業市場需求大,但實際人才供給不足,科研力量薄弱,會展科研機構空白,這對于江西乃至全國會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針對江西會展產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調研相關會展企業發現:應重點從擴大會展需求出發,做好需求側管理,再以需求為導向調整和改革會展業供給側。具體而言,應沿著“產業會展化”思路,重點解決會展規模小、展館少、“會展不會展”和人才供給不平衡等問題。為了提升會展產業服務效能,提出以下5點建議:
由于地方政府更加熟悉本土產業優勢和劣勢,更加知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痛點,因此,以地方政府牽頭主辦展會更能適應當地經濟需要,同時也更具生命力。然而,地方政府缺乏會展專業化人才,難以較好地發揮會展產業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需要借助市場化引擎發揮會展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此,課題組專門調研了服務政府主導型展會16年的廈門契合展覽服務有限公司。以第十四屆福建“雙創展”為例,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在組展方面有心無力,遂以契合展覽為組展方創新嘗試會展新模式,以“壇”(雙創論壇)為引流入口,廣泛宣傳論壇價值;以“會”(對接會議)拓寬創業者與創業導師、著名企業家交流渠道,增進交流效果;以“展”(雙創展)為主打產品,展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要產品和成果。通過“壇、會、展”一體化會展形式,創造的實際價值遠超過會議或展覽單一創造的價值,吸引力也更勝一籌。有效地聚集了以政府為主體,創客和導師交流學習,投資商積極輔導,社會群體熱情觀展的多方資源,成功地推進了“政府主導、市場驅動”的大會展新模式。
江西高鐵網絡發展仍然滯后,把南昌作為高鐵網絡規劃重要樞紐具有戰略意義。根據“中心-外圍”理論,應確立南昌為會展中心城市,提高南昌會展產業集中度,不僅在辦展數量、辦展規模、會展品牌等方面發揮集聚優勢,還應在場館建設、優化空間布局等方面開展研究,提高會展質量和場館使用率。鑒于此,應著力打造會展服務一體化平臺,提高會展業定位策劃、造勢傳播、招展招商、設計執行和精準對接五個環節實施效率;以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為例,應將南昌西站、地鐵2號線國博站為交通樞紐,加速完善酒店會場、酒店住宿、餐飲、娛樂等配套設施,形成南昌會展經濟圈;再以舉辦展會為契機,整合全南昌市旅游資源,乃至全省優質、豐富的旅游資源,實現會展旅游“一條龍”高品質服務,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展會期間,各主辦單位應高度關注機場、高鐵站等交通樞紐至展館“最后一公里”的引導服務質量。
此外,江西會展產業中長期目標應有效引導南昌會展集聚優勢擴散至周邊城市,從產業拉動效應和空間區位效應兩個方面展現江西“大會展產業”,真正實現“南昌會展大都市圈”。
在我國辦展規模前100名辦展主體中,排名第4位的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最大、最專業的醫藥展覽公司,是由中國最大的醫藥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和全球最具規模的展覽會主辦機構——勵展博覽集團合作設立的醫藥相關的專業會展公司。此類辦展主體還有中國汽車工業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國流機電(上海)有限公司等。因此,建議以江西特色、優勢產業龍頭企業為基礎,與國內外知名展覽會主辦機構合作或請這些公司進行輔導,設立專業化會展公司,提高會展專業化程度。農業產業依舊是江西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產業。有色金屬產業(銅、鎢、稀土)、電子信息產業(LED)、健康產業(中醫藥、健康食品)、航空制造產業(直升機、無人機)和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五大產業也是江西特色鮮明、優勢性強的產業。可依托正邦集團、雙胞胎集團設立農產品加工類專業會展公司;依托江銅集團、江鎢集團設立有色金屬全產業鏈專業會展公司;依托聯創光電、晶能光電打造LED全產業鏈專業會展公司;依托江中集團、濟民可信設立大健康產業專業會展公司;依托洪都飛機、昌河飛機打造大飛機、無人機等大型航空展覽會展公司;依托江鈴汽車設立新能源汽車專業會展公司以及依托贛鋒鋰業設立新能源動力電池專業會展公司。從而加快江西制造業會展化進程,開創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創新局面。
產業集群成長經歷了企業集中、產業集聚,最終才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類型可以依托龍頭企業內部規模化,逐步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母公司,多家子公司形成產業鏈配套及服務業配套而成的產業集群;也可以龍頭企業為主體,聚集多家中小型企業產業配套以及各類服務業企業進行相關服務的產業集群。服務產業集群的會展公司,一是如上述所說由龍頭企業選擇合作或單獨設立會展公司;一是選擇國內外最具規模的會展企業進入江西產業集群,進行調研、分析并協助辦展。但課題組建議,應以政府為主體,引入國內外知名企業輔導和培育江西本土品牌的會展企業,深入根植于江西產業集群土壤之中,與集群內企業共同成長,逐漸做大做強,從而產生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
從產業會展化升級路徑來看,提前將會展業布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中,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戰略意義。從淘汰落后產能、傳統產業轉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角度組織展覽,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進行對接等,也可從“壇、會、展”融合角度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
要解決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不愿意進入會展企業的問題,著力提高會展企業品牌知名度、提升會展企業規模效應是首要任務。但僅有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或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本、專科學生難以完成“大會展”以及“產業會展化”漸進型升級。因此,建議在政府合理引導下,鼓勵具有品牌影響力、規模效應的大會展企業能夠自主辦學,開辦集“設計、策劃、營銷、項目管理、企業管理等”于一體的會展類專業性院校。一方面,能夠有效解決會展產業人才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堅持以技能、職業培訓為主的辦學思路,能夠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閑散人員提供學習平臺,使他們不僅能在會展行業有工作機會,也能有效楔入社會生產中,提高就業率。
此外,由政府牽頭,組建“政、產、學”協同作用的社會科研機構,或依托高校建立科研機構。唯有借助多方智力資源,開辟會展經濟研究、會展管理研究創新道路,才能著眼當下,布局未來,實現“會展永動、持續拉動、產業聯動”協同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