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娜
摘? 要:在職業院校中積極開展通識教育,已經成為促進學校不斷發展壯大、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式改革過程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方式、提升其應用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數學建模? 通識課程?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O1-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c)-0119-02
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加強通識教育體系的構建,加強對通識課程教學方式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加強數學建模思想對通識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促進作用,構建起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職通識教育體系,能夠促進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1]。
1? 數學建模思想與通識教育的涵義
1.1 數學建模思想的涵義
在概念上來講,數學建模是讓學生學會怎么把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經過分析,將其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采用數學的方法對問題加以解決。從實踐角度出發,我們把使用數學語言描述的事物稱之為數學模型,在建立數學模型的各個環節,都采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處理,最終得出數學上的分析結果,并對結果進行檢驗和推廣應用。
1.2 通識教育的涵義
通識教育是一種來自于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其教育目標是要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為受教育者提供能夠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2? 在高職院校中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通識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具有專業性能的,能夠適應社會某方面職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在傳統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的缺陷,使得學生在進入社會以后,無法適應社會多樣性的要求,因此,在開展職業教育的同時,必須做好學生的通識教育[2]。
3? 將數學建模思想引入通識課程教學過程的應用
3.1 理解通識課程教學的目的,對其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對于通識課程的教學,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開始階段,就要采用數學語言來對其進行描述,以便使學生了解通識學習的目的和必要性,掌握通識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框架,在學習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對通識課程的學習建立起整體概念。
3.2 建立假設模型
在通識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建立起假設模型,對教學方式進行簡化。是要確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哪一方面應該居于主體地位,對于課程教學的內容,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導方式,還是以教師的內容講解為主導方式。
3.3 在假設模型的基礎上開展具體的教學工作
在數學建模思想的指導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引導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師可以利用多種信息采集手段、多種信息傳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針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以便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是數學建模思想在通識課程教學方式應用過程中的核心內容,做好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工作,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并對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數學建模思維方式的培養,起著最直接的影響作用。
3.4 對教學方法進行模型求解并調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方面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調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多方面的考察,以此來對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對教學方式變革過程中的優勢方面進行擴展應用,對不足的部分進行縮減甚至是取消。
3.5 對模型進行整體上的數學分析
模型求解過程是階段性的,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都可以隨時進行調整。在整個教學過程完結之后,要對整體模型的應用結果進行數學方式的分析,以便確認整體的教學效果。
3.6 對整體模型進行檢驗
對整體模型的檢驗,需要對理論目的和實際結果進行比較。在檢驗過程中,如果發現教學方式應用的實際結果達到了相應的理論要求,就需要對計算結果進行數學化的描述,并通過數學工具對其進行解釋,以便達到數學建模的目的。如果發現模型的教學結果與實際要求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則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重新建立模型假設過程,并再次重復上述建模過程,重新開始相關的教學工作。
3.7 加強模型的推廣應用
在通識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課程設置,應該采取不同性質的建模,在上一階段數學建模程序完成之后,如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則應該加強對其的理論總結,分析每個數學建模階段所具有的理論優勢,在多方面進行推廣和應用。
4? 在通識課程教學方式建模過程中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4.1 對通識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新時代的社會環境之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完全無法適應高職教育的需要,如何設置并開展通識教育,是擺在每一個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高職教育自身特點的要求,由于傳統思維的影響,很多教育工作者還無法完全接受通識教育的存在,或者是存在接受不足的情況。純粹的職業人才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高職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否開展通識教學的話題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開展通識教育,怎樣開展通識教育,怎樣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將通識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去[3]。要加強對通識教育的認識,通過相關部門、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職員工、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確認通識教育在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共同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從而推動通識課程教學方式的不斷變革,真正培養出具有通識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學生,為推動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4.2 對數學建模思想理解不夠深入
數學建模思想是一種新型的思維方式,并且對于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一種難以培養的思維方式。傳統的教育工作者,本身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在開展教學工作中,基本上采取的也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數學建模思想的指引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本身建立起數學建模思想。在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相關學者加強研究力度,首先,對數學建模思想本身做出科學的解釋并建立起相應的培養體系。其次,就高職教育工作者而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力度和應用程度,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學習和調整,做好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和檢驗工作,通過實踐方式為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建立起完整的實踐體系,從而引導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得到不斷的提升。
4.3 減少數學建模思想的功利性障礙
數學建模思想的形成和應用過程,是依據現實的實踐需要,科學發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出于功利性的目的,為了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片面性地追求數學建模活動的開展,而應該從教學實際出發,制定出合理的數學模型,科學地對數學建模思想下的教學方式改革進行評價,從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4]。
5? 結語
通識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出全方位的人才,而是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了解自身與社會之間、與自然環境之間、與自身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在社會中生存。從這一基本要求出發,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基于數學建模思想對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式做出科學的調整,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亮宇,高靜.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9(3):101-104.
[2] 張國麗.“數學建模在技工院校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用”調研報告[J].學周刊,2019(15):30-31.
[3] 胡劍鋒,彭秀春,楊宜男.高校通識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2):57-59.
[4] 鄭鴻.基于建模內容促進高職數學教學改革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