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的表現,包括人際交往、環境適應以及學習落差等。尤其是一些小學時成績優異但到了初中發現自己不再受重視的學生,他們的心理落差很大,導致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本文將通過一則具體案例,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幫助來訪者轉變其不合理觀念,重建自信,使其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關鍵詞:情緒ABC療法;小升初適應不良;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02-03
引 言
初一階段是學生向青春期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小學升入初中階段心理狀態發生顯著變化的時期。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學生,使其適應新的環境,使其學習順利邁上新臺階,是教師面臨的重大問題。本文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探究如何引導初一學生正確認識新的學習。
一、個案資料
來訪者沈小A,女,13歲,七年級新生,獨生女,家住農村,家庭條件一般。她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流,自尊心強,對自己要求嚴格;學習認真刻苦,成績優秀,小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2歲來月經初潮,周期尚不穩定,未患過重大疾病,無家族精神病史。沈小A與父母同住,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母親一年前下崗一直在家。父母對女兒寄托了所有的希望,尤其是母親,經常對女兒說:“爸爸媽媽再辛苦也沒關系,只要你好好讀書,每次考個好成績拿給我們看就行了。”沈小A的父母對她的成績很看重。來訪者平時很少與父母交流,家庭關系一般。
沈小A第一次來“成長空間”心理輔導室找筆者時,主要是因為其進入中學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每天情緒低落,導致食欲和睡眠都受到影響。
來訪者自述:“施姐,我進入初中的第一次重大考試,居然只考了班級第十五名,我怎么會這么失敗?這樣的成績我是怎么都不會想到的,比我上次參加入學考試時下降了很多。雖然小學時我偶爾也會考不好,也會難過,擔心對不起父母,但這次不同,這次是初中第一次比較正式的考試,也是很重要的一次考試,而且還開了家長會。我看到爸爸那天來,滿是失望的樣子,他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工作賺錢,可我居然以這樣的成績來讓他參加我初中的第一次家長會。雖然回到家他們沒有批評我,但我覺得我真沒臉面對父母,他們花了很多錢才把我送到這所學校來,可我……他們還會對我抱有希望嗎?我想肯定不會了。村里有幾名同學這次考得比我好,他們肯定在笑話我了,我真給父母丟臉啊!還有我的小學老師,他們可都是很看好我的啊,考出這樣的成績我怎么對得起他們,我怎么還敢期待我的未來呢?最近我一想到這個成績,就不敢再想以后的考試,再過一個月就要期末考試了,我一想到考試就緊張,而且越來越害怕, 每天上學都感到痛苦。我心里很焦慮,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也不想看書復習,記憶力也大不如前,課上經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兩天前被老師提問,當時大腦一片空白,沒回答上來,更覺得自己沒用。為此,我很痛苦,希望心理老師能給予我幫助。”
二、個案分析
來訪者初次到來時,筆者觀察到:來訪者衣著得體、整潔,沒有穿奇裝異服;雖然情緒低落,但是非常有禮貌,意識很清楚;能感受到她有強烈的求助愿望,當說到父母時開始傷心落淚,眉頭緊鎖,面部表情流露出內疚、不安、疲倦,身體不放松,情緒不穩定。
從對班主任和孩子母親的調查了解及經過資料收集和評估后,筆者做出如下的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來訪者為女性,12歲來月經,現已進入青春期。
心理因素:自尊心強,對自己要求高,存在明顯不合理觀念:如“我必須以好成績來回報父母,否則就是對不起他們”“考不到班級前三名我根本就不用期待我的未來”。
社會因素:從小學到初中的變化;缺乏社會系統的幫助,未得到父母、教師及同學的理解與關注;家教嚴格、注重成績。
三、輔導過程
1.確定輔導目標
(1)具體目標(近期目標)
首先,需要調整來訪者眼前的焦慮情緒和狀態,以此為著眼點,同時適當調整來訪者和家長對考試的動機,關注學習過程,降低對考試結果的關注度,幫助來訪者調整或改變其 “對不起父母、考不到班級前三名就完了”的錯誤認知觀念,進一步改善其睡眠質量,消除負面情緒,調整心態,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其次,幫助來訪者分析考試的真正意義及小學與初中的區別,了解自己近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將遺漏的知識要點補上,改進學習方法。由此提升來訪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緩解其不良情緒反應。
(2)終極目標(遠期目標)
經過進一步及多次輔導,對來訪者癥狀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剖析,讓來訪者真正意識到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和自身個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改變,從而進一步構建合理的認知模式。幫助來訪者把學到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和學習的其他方面,實現知識、技能的遷移,提高來訪者的適應能力及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增強自信心,使其能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促進來訪者心理健康發展,從而達到人格完善。
2.制訂輔導方案
根據來訪者的具體情況及一般心理輔導程序,本次輔導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心理評估、建立關系。和來訪者建立輔導關系,讓來訪者愿意表達、接納和認同咨詢師,這樣有利于進一步收集資料,作出評估、明確目標。其次,在正式輔導階段(一次輔導往往是不夠的),通過相關心理輔導策略和方法幫助來訪者發現、分析和進一步解決問題,改變其不合理的認知及其反映出來的不適應的情緒與行為。最后,主要是鞏固對來訪者的輔導,進一步幫助來訪者把在輔導中學到的理論和操作運用到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使來訪者學會及時調整認知、調節情緒。
(1)輔導方法及原理
輔導方法:A-B-C理論與非理性觀念。
輔導原理:A-B-C理論的觀點在于表示促動的事件或個人生活體驗,A是通過個人觀念作用于B,導致情緒反應C。A和C不是直接關聯的,B才是個中介的力量。由于人有理性思考和非理性思考兩種可能,B是導致C出現問題的根源。因此,采用情緒A-B-C理論進行輔導,最重要的就是以B為輔導與治理的焦點,找出不合理的觀念,并對其加以駁斥和辯論,經過駁斥后,當事人在觀念及思考上便會產生新的不同的效果,從而產生新的情感或感覺,減少先前的情緒困擾,最終取得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1]。
①本案例中,來訪者的非理性思考及觀念如下:
“我必須考出好成績,否則就對不起父母”;
“我每次考試都應該進入班級前三名”;
“我不應該回答不出老師提的問題”;
“考得這么差,我以前的同學肯定都會笑話我”。
②通過具體輔導對其非理性觀念加以駁斥。
(2)輔導過程
第一次輔導:12月15日。本次輔導主要是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來訪者的信息,和她建立安全的咨詢關系,讓來訪者愿意傾訴自己的想法,同時確定其主要問題。
來訪者初次來時,雖然感覺有些膽怯,但是通過鼓勵,她能慢慢地放開自己,將自己進入初中以來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心理感受更多地表達出來。通過傾訴,她也進一步宣泄了自己的一些負面情緒,感受到被接納、尊重、信任,同時對筆者更加信任[2]。
第二次輔導:12月19日。目的:①鞏固輔導關系;②向來訪者解說A-B-C理論與非理性觀念,使來訪者能夠接受該理論,學會如何結合自己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
(3)明確來訪者不合理的觀念
和來訪者一起分析引起其焦慮緊張、食欲不振甚至失眠的主要原因。讓她意識到目前的狀態并不是直接由這次考試不理想造成的,而是由于她過分擔心考試結果、過分在意父母和教師的感受所造成的。緊接著,讓來訪者根據情緒A-B-C理論尋找自己的不合理觀念,并和她共同確認不合理觀念:①我應該一直很優秀;②我應該每次都能回答出教師提的問題;③我每次考試應該進入班級前三名,否則我很失敗;④這次考試考不好,證明自己能力差,我很沒用;⑤成績不夠優秀就對不起父母,辜負了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父母就會對我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了;⑥才剛上初中就考這么差,以后我還怎么走下去?
看到這么多的不合理觀念,來訪者內心的感受是很不舒服的,因此,要適時引導她進行自我放松訓練。放松后,給來訪者布置相關的家庭作業,目的是讓來訪者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問題,改變相關看法,從而調整好情緒。①要求來訪者認真思考前面討論出來的不合理觀念,告訴自己到底是事件本身影響的你,還是因為你對事件的看法讓你變成現在這樣。讓來訪者學會調整和轉移注意力,看到因不合理觀念而導致自己出現的問題,并針對不合理觀念,寫出合理的觀念。同時感覺不舒服時要學會進行自我放松[3]。②轉告來訪者母親來學校輔導室交流。
第三次輔導:12月23日(與來訪者母親交流)。目的:①通過分析來訪者的相關情況,求得母親對來訪者的理解和支持;②明確來訪者母親對女兒成長和成績的一些不合理觀念;③和母親一起探討、共同制訂母親幫助來訪者的措施和方法。
在交流中,筆者和來訪者母親進行了溝通,讓來訪者母親認識到引起其女兒考試焦慮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家庭,尤其是母親給予的壓力;讓來訪者母親認識到從小學到初中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過渡階段,中間可能會出現的一些狀況及應對策略;家長要及時和學校聯系、交流,有的放矢地解決孩子在過渡階段存在的問題,共同制訂“家庭幫助來訪者”的計劃。①希望母親可以改變或者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從孩子的優點和個性出發,了解孩子、鼓勵孩子,根據孩子的成長趨勢做好教育;②與孩子主動溝通,不僅僅是聊成績,還可以聊聊學校里有趣的事情,關鍵是要多鼓勵孩子;③不以考試成績、父母辛苦等事情來給孩子造成壓力;④營造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生活中的話題有很多,不需要刻意去尋找話題,可以是隨便聊家常,甚至也可以是安靜的陪伴。
第四次輔導:12月24日。目的:①與不合理觀念辯論;②樹立合理觀念;③將不合理觀念與合理觀念一一對比,并進行認真思考。
方法:會談,合理情緒療法。
與不合理觀念辯論,提問來訪者:①為什么一定要求自己每次考試都必須考班級前三名?②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認為自己以后也考不好了,就是能力差,你以前也有過沒考好的時候,下次不是照常考得很好嗎?③你能否保證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情時都不出差錯?④對父母的報答、感激只能依靠成績嗎?成績不夠優秀父母就不認你這個女兒了嗎?⑤父母工作就只是為了供你讀書嗎?如果你不讀書他們就不工作了嗎?
針對上面列出的不合理觀念,幫助來訪者學會以合理觀念來代替不合理觀念。
①考試只是一種手段,是一種用來檢測學習成效的方式,考試的分數是用來幫助你認識到在學習中還有哪部分內容沒有掌握好,是提醒你而不是打擊你[4]。
②一兩次的考試失利就馬上否定自己,認為自己能力差,這是極其消極的做法,會導致惡性循環,關鍵是要客觀地、全面地總結教訓,查找原因、合理歸因,針對可控因素竭盡全力地加以改進。要多鼓勵自己,相信自己,只要改正缺點,改正不合理的想法和看法,考試就有希望取得更大的進步。如果因為自己眼前的失敗就認為自己很差,甚至完全否定自己,那么可想而知,后面會是一次次的失敗,因為你的心里只想著自己差,自己會失敗,自己考不好,這就埋下了禍根。
③任何人在做事情時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就像這次考試,其實有很多同學也沒有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這是因為小學和初中不一樣,所學科目的數量、思維的方式、知識的內容和層次等都發生了變化,而且周圍的同學都是學優生,所以考試出現這樣的排名是很正常的。
④好好學習本身就是學生的“工作”,而不是我們報恩的工具[5]。取得好成績給父母看固然好,但是孝敬他們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多和他們交流、多關心他們的身體等。父母只是要求高了些,但還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并不會因為考差了就不要自己的孩子。
通過列表的方式,讓來訪者一目了然,將不合理觀念與此次提出的合理觀念一一對比,并進行認真思考。繼續布置家庭作業:回去好好和父母交流一次,把自己進入初中以來的感受及對于這次考試的想法,包括以前自己對于考試的想法等都與父母溝通,多聽聽父母的想法。
第五次輔導:12月29日。目的:①鞏固輔導效果;②結束輔導。方法: 談話法、心理測驗法。
這已經是第五次輔導了。來訪者又對上次的不合理觀念和合理觀念進行了思考,已經可以意識到自己存在很多不合理觀念,也基本能用合理觀念代替不合理觀念;她也表示自己回家和父母進行了一次比較深入的談話,也重新了解了父母對于自己的期望,父母還對以前自身不恰當的教育觀念進行了改正,希望女兒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這一次筆者主要是對來訪者進行積極鼓勵,讓她找到自信并學會“往好的方面想”,改變自己的一些消極想法,同時讓她學會將此次的認識轉變擴展到生活中的其他領域[6];鼓勵她加強對相關內容的學習,增強其學習考試的信心;引導來訪者合理分析小學與初中的不同,調整自身狀態,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初中的學習與生活中。
四、輔導效果評估
1.來訪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評價
(1)來訪者本人:自我感覺心態好多了,焦慮基本消失,能夠正確對待學習、考試和成績,睡眠質量變好,而且感覺雖然學習任務比小學時重,但心里反而覺得挺輕松的,也更有信心投入到初中的學習中。
(2)教師、同學評價:沈小A現在情緒好多了,課堂上也很積極認真,還經常參加一些班級活動,與同學交流多了,學習成績很不錯。
(3)父母評價:在家經常和我們交流學習情況和學校里的事情,性格開朗了許多。想想以前,我們給她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導致她的童年只有學習,現在我們只希望看到她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2.輔導教師的評估
經過回訪,發現咨詢已經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兩周后,來訪者與筆者溝通,簡單介紹近期的情況,在后面的期末考試中來訪者確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重新贏得了學習上的自信。半年之后,來訪者又來到咨詢室,簡單聊起了自己的情況:初中以來的學習雖然緊張,但自己感覺自信而快樂,與同學、教師相處融洽。來訪者簡單提及了與父母的關系,現在與父母生活很快樂,經常會和他們交流、溝通。
結 語
總而言之,初一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過渡的重要階段,學生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學校要開展入學適應輔導。家長應理解和配合學校開展入學適應輔導活動,除了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以外,還要關注孩子的健康心理狀態。學校應多和家長溝通交流,確保學生能健康“過渡”到初中的學習和生活中,正確認識新的學習[7]。
[參考文獻]
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王麗秋,等.青春期學生心理咨詢[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牛蓿.消除“負面”情緒, 糾正“偏執”信念——利用ABC理論的典型案例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6(10):75-76.
邱錢鳳.理性情緒治療模式介入大學生就業自卑心理的個案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蘇曉林.心理情緒ABC理論助力解心結[J].法律與生活,2019(6):28-29.
朱佩佩.她的心結終于打開了[J].方圓,2016(23):27-28.
作者簡介:施葉娟(1984.11—),女,浙江余杭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青春期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