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圓夢
徐悲鴻是中國著名的繪畫藝術家,在中國畫壇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其在繪畫藝術生涯中創作出諸如《奔馬圖》《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等優秀作品,蘊含著其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繪畫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具有極大的藝術審美價值。本文簡單分析了徐悲鴻繪畫藝術的特征,并賞析了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巨作。
徐悲鴻出生于一個平民家庭,祖籍江蘇宜興,原名壽康,后改名為“悲鴻”。其不僅是中國著名的繪畫藝術家,還是中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在留學歸國后先后在國立中央大學、北平大學、北平藝專從事美術教育工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美術學院任院長,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1953年,徐悲鴻因病去世,其一生都致力于繪畫藝術創作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發展中國畫”改良的這一鮮明主張,提倡繪畫的寫實性和創新性,創作出了很多經典的繪畫作品,引領了一代藝術新風。縱觀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創作生涯,其一生創作出了數千件繪畫作品,他的繪畫藝術創作經歷了1919-1927年的旅歐時期、1928-1936年的鼎盛時期、1937-1945年的抗戰時期以及1946-1953年的創作后期這四個階段。其中,徐悲鴻的《愚公移山》這幅作品就是在抗戰時期創作而成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蘊含著深厚的內涵。
一、徐悲鴻繪畫藝術特征
(一)蘊含著民族精神
氣韻生動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的追求,生動的氣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然而,徐悲鴻的繪畫藝術不僅僅局限于此,其繪畫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征,蘊含著獨特的藝術內涵,因此,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創作也超出了傳統繪畫藝術氣韻生動這一美學范疇。徐悲鴻的《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等人物畫以及《群馬》《風雨雞鳴》等花鳥畫都體現出了堅貞的民族精神,寄托著其對于自由和獨立的美好期盼。因此,徐悲鴻的繪畫藝術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具有象征民族精神的特征,其通過繪畫的方式給抗戰時期的中國人民以精神的鼓舞和支持。
(二)充滿陽剛之美
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陽剛之美,其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滿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即便是繪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具有一股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豪氣。例如,《愚公移山》作品的壯漢形象就充滿了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印度婦女》《風塵三峽》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充滿了男子漢的英雄氣概,其繪畫藝術呈現出了獨特的陽剛之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獨特審美情趣、藝術精神和美學思想的體現。
二、徐悲鴻《愚公移山》作品賞析
(一)徐悲鴻藝術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體現
徐悲鴻以社會現實為寫照,運用豐富有力的筆墨語言創作出了《愚公移山》這一具有極強藝術表現力的精品力作。作品無論是在空間布局方面,還是在人物構圖、人物造型方面,抑或是在筆法和色彩方面等都實現了創新,徐悲鴻按照從右至左、從前往后的順序對畫面進行空間布局,借鑒和融入西方繪畫的構圖形式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構圖,取得了疏密相間的構圖效果。他在人物造型方面改變了傳統的機械性準確描繪,并在筆法和色彩方面運用了國畫中的白描手法、引入了西方藝術中的焦點透視法則。徐悲鴻以中國傳統繪畫為基礎,借鑒和汲取西方繪畫的精髓,“以西潤中”,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西方繪畫技法有機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愚公移山》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經典作品,作品也充分體現出徐悲鴻的藝術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徐悲鴻愛國主義思想的表達
徐悲鴻在繪畫藝術探索的道路上對于藝術的社會功用和現實意義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認為藝術創作應該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應該和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愚公移山》這幅作品創作于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危急時刻,國家面臨著生死存亡,徐悲鴻以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來展現一個偉大民族的堅韌不拔之精神、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其借《愚公移山》這一歷史上流傳了幾千年的寓言故事從精神上給人民以鼓舞,激勵人民以愚公挖山不止的信念堅持抗日戰爭,同法西斯抗爭到底,以爭取全民族的最后勝利。徐悲鴻以現實主義手法創作而成的《愚公移山》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其對于祖國和人民的摯愛之情,賞析《愚公移山》這幅作品,人們能深刻地感受到徐悲鴻的愛國真情及其對光明的向往。
(三)開創了傳承和發揚傳統的視覺典范
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自戰國思想家列子創作的《列子·湯問》,徐悲鴻的作品《愚公移山》也正是取材于此。故事主要敘述了愚公率眾人不畏艱難地挖山,他們的努力與堅持最終驚動天帝而派人將山挪走,該故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蘊含著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徐悲鴻借愚公移山的故事,給當時痛失家園的中國人民以精神的鼓舞和激勵,使其充滿力量,積極投入抗日戰爭,奪取最后的勝利。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作品中的融入和滲透也體現出徐悲鴻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創作思想,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徐悲鴻在作品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賦予“愚公移山”這一古老神話以新的內涵,表現出自身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對時代命運的人文關懷,提升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徐悲鴻通過對于“愚公移山”這一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題材的藝術創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
(四)通過人體藝術展現偉大精神
徐悲鴻對于一些人就《愚公移山》作品中的挖山者這一人物形象“為什么是裸體”的疑問給出了“不畫裸體表達不出那股勁”的回答,其在《愚公移山》作品的創作中通過人體造型藝術表達人的精神世界,作品畫面中赤裸的壯男飽滿的肌肉、柔韌的筋骨、雄健的腰背呈現出了一種人體藝術的陽剛之美。或正或側、或仰或俯、或蹲或站的夸張造型使人物造型更有立體感,其揮鎬的動作更是體現出人物形象內心的堅定信念,徐悲鴻通過人體藝術來表達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撼動人心的藝術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體藝術的最高境界,其將人體藝術的功用也發揮到了極致,通過人體藝術將人定勝天的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給處于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民以精神的鼓舞。
(五)線描技法極致應用
線是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主要造型手段,簡練概括的線條可以使作品呈現出鮮明的形式美感。徐悲鴻吸收了古代諸家線法之長,在《愚公移山》作品創作中根據人物性格和物象特點采用不同的墨線進行勾勒,人物造型取得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例如,作品畫面中壯漢筋骨的力度、肌肉的韌性與女子肌膚的滑潤都通過剛健頓挫的線條充分地展示出來,同時壯漢的執著、幼童的稚嫩以及竹葉的挺秀在彩墨的皴染下也完美地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徐悲鴻在《愚公移山》作品創作中將中國傳統線描技法發揮到了極致。
三、結語
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是一部現實主義的經典畫作,是融貫中西的光輝典范,其以傳統繪畫藝術為基礎,借助西方現實主義的力量實現更高層次的超越和重建,進而實現了自我風格的突破和創新。賞析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巨作,人們不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繪畫藝術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和中西合璧的寫實主義風格,還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英勇不屈、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