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琳琳 王欣 徐寒筱


摘? ?要:通過對山東省濟南市部分高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分析,探究大學生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的作用機理和影響路徑,并檢驗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對創造型職業錨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課堂參與度對自我效能感、創造型職業錨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通過中介作用驗證,自我效能感在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中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根據研究結論,針對如何提高課堂參與度,提出管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課堂參與度? 創造型職業錨
中圖分類號:G7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5(c)-0236-03
近幾年,大學生的整體課堂參與度作為一個熱點被廣泛的關注。當代大學生的課堂沒有活力,應付上課普遍成為社會共識。從繁雜的高中生活解放出來,但畢業后又面臨著步入社會的壓力,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對于學生在大學階段還有未來職業的選擇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課堂參與度對于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也就突顯而出。自我效能感也在這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三者的有機組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探索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發展。
國內的學者在近幾年開始關注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研究過于簡單,未能將三者有機的整合,常常忽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還未發現將自我效能感作為中介變量,更深入的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對待課堂的態度如何?課堂參與度是否會影響到大學生未來的擇業就業?因此,研究大學生課堂參與度對于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對于未來的擇業和學生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發現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之間的關系,及自我效能感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將三部分有機的結合起來,構建一個完整的研究模型以及研究框架,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
1? 文獻回顧與理論假設
1.1 學生課堂參與度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學生課堂參與度又稱課堂投入,是指學生投入到課堂活動中的時間和精力,包括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1]。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實現自己特定行為目標所需要的信心和信念[2]。
在學生課堂參與度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學科教育領域,如陽祿清在論學生的課堂參與中提出教師風格、教學評價、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顯著影響[3]。舒冬梅以德陽市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能夠預測學生課堂參與度,自我效能感、課堂參與度高的學生普遍成績高[4]。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學生課堂參與度與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1.2 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的關系
埃德加·施恩提出,“職業錨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職業選擇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至關重要的東西。它的核心內容是自省的動機和需要、才干和能力、態度和價值觀[5]。”創造型職業錨隸屬于職業錨,擁有這類職業錨的人有著高創造力,最看重的是創造屬于自己的東西,比如創辦公司、設計產品等,并因此獲得財富、專利、社會的認可。
在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的關系方面,通過查閱文獻沒有發現直接的證據證明兩者的相關性關系,所以借助相關領域的研究來探討兩個變量之間的理論假設。何琪(2002)選取杭州、上海等當地企業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對個性、職業錨對職業發展的作用進行了探究,研究表明個性特征和職業錨影響員工的職業發展[6]。同時,個性也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一般來說,外向型人格的人課堂參與度會比較高。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2: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有顯著正相關。
1.3 學生課堂參與度、自我效能感與創造型職業錨的關系
學生課堂參與度、自我效能感與創造型職業錨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邏輯關系,我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還難以得出結論,可以借助相關領域的研究來探討這三個變量之間的理論假設。施佳瑩等人的研究發現,課堂參與度會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一般來說,學生自我效能感越強,課堂參與度越高[7]。具有高創新自我效能感的員工會表現出較高的創造力[8],會以更加積極的創新行為與努力克服創新過程中的阻力和困難,從而降低創新風險與不確定性[9-11]。同時,具有高創造力是創造型職業錨的一個重要指標。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學生課堂參與度通過自我效能感來影響創造型職業錨,即自我效能感在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之間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與模型
2.1 樣本和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統計調查的方法探究大學生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于2018年12月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數據收集工作,樣本主要來源于山東省濟南市部分高校學生,采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共發放、收回問卷403份。
2.2 變量測量
本研究借鑒國內外有關課堂參與度、創造型職業錨及自我效能感三個變量的成熟量表來探討大學生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其中,課堂參與度量表借鑒孔企平的分類維度,著重研究其行為參與維度;創造型職業錨選取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開發的職業錨問卷(Career Anchor Questionaire)量表中關于創造型職業錨部分并對其進行修改;自我效能感采用由Scchwarzer 等人編制,王才康等人翻譯修訂(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在調查問卷的答案設計方面,采用程度法的提問方式將問題答案劃分為五個等級(完全不符合、有點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
2.3 研究模型
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3? 實證分析
3.1 信效度檢驗
本文通過KMO及Bartlett球形檢驗對課堂參與度、自我效能感、創造型職業錨三個量表進行信效度分析。
(1)課堂參與度量表的信效度。
對課堂參與度量表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該數據符合因子分析條件(KMO值=0.932,Bartlett檢驗顯著性系數Sig=0.000)。在因子分析中,將原有變量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確定一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因子控制在0.584~0.805之間,可以解釋總方差50.249%,課堂參與度因素系數a=0.932,說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2)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
對自我效能感量表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該數據符合因子分析條件(KMO值=0.940,Bartlett檢驗顯著性系數Sig=0.000)。在因子分析中,將原有變量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確定一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因子控制在0.711~0.831之間,可以解釋總方差60.327%,課堂參與度因素系數a=0.940,說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創造型職業錨量表的信效度。
對創造型職業錨量表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該數據符合因子分析條件(KMO值=0.911,Bartlett檢驗顯著性系數Sig=0.000)。在因子分析中,將原有變量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確定一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因子控制在0.669~0.785之間,可以解釋總方差54.918%,課堂參與度因素系數a=0.911,說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2 假設檢驗結果
3.2.1 基于相關分析的假設檢驗
在保證量表信效度的前提下,對三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所有相關系數都在0.001水平上顯著相關。
結果顯示,自變量課堂參與度,中介變量自我效能感,與因變量創造型職業錨的相關系數均為顯著相關,假設得到了初步驗證。
3.2.2 基于回歸分析的假設檢驗
在探究變量相關關系的前提下,論證各假設理論模型,解釋變量之間的因果回歸關系及變量之間因果關系方向、大小。
一是假設1的驗證,課堂參與度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將課堂參與度視為自變量,自我效能感視為因變量,作回歸關系分析。數據顯示,自變量課堂參與度、因變量自我效能感回歸效果顯著(F值=112.337),課堂參與度解釋自我效能感總體變異的45.3%(調整后的R2=0.453,β值=0.667(P<0.001)),表明課堂參與度對自我效能感具有明顯正向影響,假設1得到驗證。
二是假設2的驗證,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將課堂參與度視為自變量,創造型職業錨視為因變量。數據顯示,自變量課堂參與度、因變量創造型職業錨回歸效果較好(F值=80.273),課堂參與度解釋創造型職業錨總體變異的37.1%(調整后的R2=0.371,β值=0.617(P<0.001)),表明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感具有正向影響,假設2得到驗證。
三是假設3的驗證,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檢驗。數據顯示,在控制中介變量自我效能感之前,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系數是0.617(P<0.001),說明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當控制自我效能感之后,自變量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系數逐漸變小,并且中介變量對因變量創造型職業錨的影響系數為0.627(P<0.001),呈明顯的相關性,說明自我效能感在課堂參與度對創造型職業錨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假設3得到驗證。
4? 結論與建議
4.1 研究結論
(1)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著比較顯著的積極關系,足以說明高校的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對于他們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滿意度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2)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的關系。實證結果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越高,未來擇業選擇創造型職業錨的傾向會更加明顯。
(3)自我效能感在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創造型職業錨選擇的中介作用。通過多元層次來分析,大學生課堂參與度通過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來影響學生未來職業錨的選擇,也就證明了前文中所述的理論模型和框架,揭示了大學生課堂參與度通過自我效能感的間接作用和機理。
4.2 管理建議
4.2.1 教師應積極改變,強化課堂參與度
教師作為上課的主體,應該積極的改變當下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以“填鴨式”的教育為主,應該給予大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的激發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
4.2.2 學校合理支持,鼓勵創造
學校也應該適時推出創造創新的活動,讓大學生更早的接觸到創新創業,對未來的發展有較大的意義。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對于未來學生的職業選擇起到一個引導作用。
4.2.3 學生自身改變聽課習慣
應積極參與活動講座,以更投入的精神去面對課堂,使其認識到課堂參與度對未來職業錨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改變學習思維方式,使學生真正愛上課堂,而不只是當做一種任務。
4.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一是樣本的整體范圍較為狹窄,以山東省濟南市某些高校為樣本,在未來的研究中,要進一步擴大樣本的數量和范圍。
二是本文采用的是橫向設計,在未來研究中,還應該強化縱向設計,通過縱向設計來發現變量之間的關系的動態變化過程和因果關系,使得到的數據更加詳實、客觀。
(指導老師:萬利)
參考文獻
[1] 孔企平. 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Review, 1977, 84(1): 191-215.
[3] 陽祿清.論學生的課堂參與[D]. 四川師范大學,2012.
[4] 舒冬梅.高中生物學習自我效能感和課堂參與度的相關性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6.
[5] (美)埃德加·施恩.北森測評網譯.職業錨:發現你的真正價值[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6] 李進. 職業錨理論在人文學科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應用研究——以S省兩所高校為例[D].山東大學,2017.
[7] 施佳瑩.高中生化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和課堂參與度的相關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8] 田紅.真實型領導、創新自我效能感與員工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2.
[9] TIERNEY P, FARMER S M. Creative self-efficacy: the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 1137-1148.
[10]TIERNEY P, FARMER S M. The Pygmalion process and employee creativ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 (30):413-432.
[11]TIERNEY P, FARMER S M.? Creative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over tim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1(96):27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