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為

摘? 要:一直以來,足球運動就有“世界第一運動”之稱,是體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近幾年,它以其特有的魅力從諸多運動項目中脫穎而出,且取得了較好發展,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提升全民身體素質有著重要影響。而根據足球運動較為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青少年足球發展情況對于國家足球的整體水平有著重要意義,而校園足球就是實現青少年足球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開展校園足球是極為必要的。
關鍵詞:校園足球? 中學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43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b)-0089-04
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素質教育提出: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選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其挫折承受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為了更好地了解校園足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本文以廣州市海珠區28所足球推廣學校為例,首先對校園足球開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從28所足球推廣學校中抽取了112名足球教練員,對其基本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而后隨機從校園足球推廣學校、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中分別抽取了100名學生,將其心理健康狀態進行了對比。
1? 校園足球開展現狀
1.1 足球課開設現狀分析
廣州市海珠區28所足球推廣學校足球課開展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開設足球課的學校占比71.43%,偶爾開設足球課的學校占比為17.86%,不開設足球課的學校占比為10.71%。由此可見,在廣州市海珠區28所足球推廣學校中,所有學校均開設了足球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1)在校園足球大力發展背景下,學校希望通過開設足球課來幫助學生提升足球技術,推進校園足球發展進程;(2)很多中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希望足球課的開設可以幫助他們緩解學習壓力,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對偶爾開設足球運動的3所學校進行了調查分析,其偶爾開設足球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1)中學階段知識相對較多,特別是一些重點中學,復習時間較為緊迫;(2)從學生安全角度來看,剛剛步入中學的學生極易在足球運動中受傷,導致不必要的損失。經常開設足球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體育教師大都將足球運動穿插至體育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了解基本足球知識與相關技能,培養學生足球興趣。由此可見,雖然幾乎90%的足球推廣學校都可以明確認識到校園足球推廣的重要意義,但是迫于學生學習情況、身體發展情況等諸多現實因素考慮,導致仍有小部分學校足球課開設頻率較低。
1.2 足球比賽開展現狀分析
廣州市海珠區28所足球推廣學校足球比賽開展情況如表2所示。其中,偶爾開展足球比賽的學校有4所,占比為14.28%,經常開展足球比賽的學校16所,占比為57.14%,頻繁開展足球比賽的學校有8所,占比為28.57%。由此可見,大多數足球推廣學校都可以認識到足球比賽對于學生足球學習、技能學習的重要意義,希望通過足球比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足球運動氛圍,檢驗學生足球水平,提升其足球學習信心。而偶爾開展的學校大都是考慮到足球場地、課時安排等問題,而后在不影響正常課程進度的前提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通過足球比賽來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由此來看,足球比賽在校園足球運動中的開展是極為必要的,只有如此,才可有效推進校園足球的開展進程。
1.3 足球場地的現狀分析
廣州市海珠區28所足球推廣學校足球場地規格情況調查表如表3所示。其中,擁有五人制足球場地有10所學校,占總比例的35.71%;擁有七人制足球場地有9所學校,占總比例的32.14%;擁有十一人制足球場地的有9所學校,占總比例的32.14%。由此可見,雖然28所足球推廣學校在足球課開設、足球比賽開設情況中情況較好,但是從足球場地規格來看,廣州市海珠區28所足球推廣學校足球場地規格參差不齊,幾乎70%學校的足球場地規格都是小規格足球訓練場,這對于校園足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1.4 足球教練員的現狀分析
如表4可知,在調查的112名校園足球教練員中,有66.96%是經過專業足球訓練的,只有33.03%的校園足球教練員不是足球專業;在學歷情況方面,2名校園足球教練員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為1.78%;98名校園足球教練員是本科學歷,占比為87.5%;12名校園足球訓練員是本科以下學歷,占比約為10.71%。調查表明,大多數校園足球教練員有可滿足基本足球教練員要求,而本科以下學歷的足球教練員都是專業學校畢業學生,雖然課程知識掌握基礎相對較差,但是其足球專業知識、技能掌握相對較為全面。年齡方面,30歲以下校園足球教練員占比為64.28%,30~50歲之間的校園足球教練員占比為27.68%,50歲以上僅有9人。由此可見,現階段下的中學足球教練員年齡結構年輕化明顯,合理性較強,且越來越多的青年教練員開始進入校園足球隊伍,更側重于學生足球興趣的培養。
1.5 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由表5可知,在28所學校中,有26所學校都制定了校園足球文化制度,占總比例的92.86%,有19所學校經常舉辦多種足球活動,占總比例67.86%,有14所學校家長對于校園足球配合度較高,占總比例的50%。由此可見,現階段下大部分中學都可以意識到足球文化的重要性,在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大都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校園足球文化制度。同時,50%的家長對于校園足球仍然存在一定偏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初一階段學生家長處于學生個人安全考慮所以對校園足球持不支持態度;同時初三、高三階段學習相對緊張,家長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嚴重,認為應當側重文化知識學習,意識不到足球運動發展的全面性,進而導致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有效性降低。
2? 校園足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與效益研究
2.1 校園足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整體影響
著名教授張大均曾說:“生理條件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條件?!北敬握{查選取了300名中學生,在這300名中學生中,由校園足球推廣學校隨機抽取100名學生,由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抽取100名學生,由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中抽取100名學生。而后對其進行了認知、個性、適應性三方面進行了測試分析。從平均分來看,”校園足球推廣學校學生得分>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學生得分”“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學生得分>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學生得分”,這表明足球運動項目對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積極意義。從最終調查結果可知,三組學生差異較大,特別是校園足球推廣學校學生與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學生相比尤為明顯,而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的學生得分稍高于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學生。
2.2 校園足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影響
2.2.1 校園足球對中學生認知發展影響
心理學家佛拉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一個人對于自身思維活動、學習活動的認識與監控。結合運動實際來看,大都表現為學生懂得如何利用自己所學知識、技能、原理,并總結出相關規律,進而在后續學習中實現自我調節與控制,達成預期目標。由表6可知,參加校園足球運動的學生在元認知策略能力方面顯著強于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項目、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的學生(P>0.05);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項目學生與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的學生在元認知策略能力方面差異較小,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表明,校園足球對于學生的戰術、戰略思維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不僅如此,由于足球項目本身要求的對抗性、協作性較強,學生在整個足球運動過程中常常會采取自主調節、節奏控制等多種應對策略,這對于學生的元認知策略能力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而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由于開展頻率不固定、開展方式科學性等原因,導致其開設效果不佳,所以在元認知方面,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運動員的元認知學習策略會略差于校園足球運動。同樣,就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的學生來看,他們無法體會到足球運動中學生感受到的高對抗、高協作,所以,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與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運動項目運動員的元認知學習策略差異較小。
2.2.2 校園足球對中學生個性發展影響
自制力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控制自我情感與行為的一種能力。由表7可知:參加校園足球訓練的學生與參加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運動的學生平均數數值差為0.76,標準差為0.55;校園足球推廣學校的學生與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的學生平均數數值差距較大,高達1.25,標準差差距為0.54。而參與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訓練與未參加運動項目訓練的平均數數值差距較小,為0.47,標準差差距為0.01。由此可見,校園足球推廣學校與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訓練的學生自制力差異較為顯著;校園足球推廣學校學生與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學生相比差異顯著;而參加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訓練學生自制力與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學生相比并無明顯差異。
由表7可知,經過一定的校園足球訓練后,學生的自制力可有效加強。自制力對于學生心理健康而言有著重要意義,也是個人意志品質的直接體現,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在面對諸多誘惑時,可以克服自身所在困難,明確本次行為的目的與意義,有針對性的支配自己的行為。就校園足球來看,要想真正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學生就不得不面臨長時間枯燥、單一的訓練。在校園足球訓練過程中,學生除了要面臨專業訓練外,還要提升自身的責任心,注重比賽過程,克制自身情緒,以平和心態應對當前情況。因此,與其他運動項目相比,參與校園足球訓練的學生的學生更能夠承受困難,忍受枯燥無味的訓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抵制內外部多種誘惑,進而更好更快的實現預期目標。
2.2.3 校園足球對中學生適應性品質影響
人際關系簡單來說就是當學生在接觸新環境時,依據當前環境情況調整自身心理觀念、行為模式,進而形成融洽人際關系。如表8所示,參加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訓練的學會與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的學生人際適應指標差異并不明顯,校園足球推廣學校學生與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訓練學生相比差異顯著,與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的學生相比差異尤其明顯。
由表8可知校園足球推廣學校的學生人際關系適應能力要遠高于有開展校園足球非推廣學校訓練、沒有開展校園足球學校訓練的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足球項目本身就具備團體性、協作性等諸多顯著特點,足球運動本就屬于群體性運動,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他們會與同伴頻繁接觸、交流,所以人際適應能力會相對較強。同時,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該時期的學生而言,同伴群體是一個可以獲取認可、嘗試新想法的環境,可以與同伴形成極為親密的相互關系。在校園足球訓練中,教練會強調集體配合的重要程度,要求每一個學生以最短的時間融入至隊伍中,并作出及時反饋,通過充分展示自己來向隊友展示自身實力,形成極為融洽的人際關系。
3? 建議
3.1 普及人們對校園足球認知,堅持推廣校園足球
對比我國校園足球現狀來看,其他足球發達國家對于足球項目喜愛程度較高。比如在日本校園足球比賽中,大多數學生家長不僅會積極參加觀摩比賽外,還會有部分家長充當足球裁判員。但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嚴重,大多數家長都忽視了足球技能培訓的重要意義。因此,要想真正推廣校園足球,就必須要做到“先做學生、后做球員”,進而更好地幫助人們認識、了解校園足球,提升其校園足球參與度。
3.2 繼續開展探究分析,進一步認識校園足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表明,校園足球運動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是有明顯促進作用的,但是本研究數據較少,不能完全證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是由足球運動帶來的。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本研究可信度,相關教師應當適當加入實驗法,去除相關變量,進而更好的證明校園足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校園足球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充實了中學生體育課教材空白,特別是在心理健康與適應性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校園足球的有效開展,可有效磨煉學生個人意識,培養其頑強奮進精神;幫助學生掌握自我調控方式,理智的面對成功與失敗;提升了學生合作意識與人際適應能力,為期后續的學習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榮庭,侯園園.中學生參與校園足球活動的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36):83-84.
[2] 向鳳春,黎江湖,梁先華.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背景下足球游戲的創編研究[J].農家參謀,2018(24):183.
[3] 王永奎.新課改深化背景下初中生的足球興趣激發淺談[J].才智,2018(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