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超
摘要:文物記錄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從不同層面反應著各個時期人類的生活狀態、社會環境、文明發展,是人類發展史無聲的講述者。博物館作為保存、展示、研究歷史發展與人類文明遺產實物的場所,肩負著保護與修復文物的重要責任。人們對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干預行為具有現實性,是承接過去信息,向未來傳遞信息的中間一步,具有必要性。本文從文物的基礎特征入手,分析了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形式及修復的模式。
關鍵詞:文物;保護;修復
引言: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文明古國,其歷史遺留文物種類繁多且覆蓋闡述面積廣闊,為了使歷史文化傳承能夠持續良好發展進行,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便成為一項重點工作。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是為了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存在的一項極具重要意義的工作,同時也是推動現代科學發展進程、創建社會主義文明的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地域形象、增強文化實力、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
一、文物概述
(一)概念
文物是指進化史中遺留的物質遺存,是人類在以往的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意義及科學研究價值的遺物或遺跡,是人類發展史中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層面反映著各個時期的人類的生活環境、生活地域、社會活動、生活形態、文明意識及發展進程,是歷史進程無言的講述者,使人們通過對文物的研究及考證了解文物表述時期的社會進展形態及人文文化。
(二)基礎特征
文物專指歷史遺留的物質,其基礎特征具體表述為以下兩點:其一,文物必須與人類發展進程有關的物質遺留,或是當代時期經由人類創建制造出來的物質的遺留;其二,必須是經過歷史變遷而遺留下來到,并且不可重新再創造的遺留物質。
二、博物館文物的保護
(一)搶救性維護
搶救性保護即指在緊急情況下對于文物的臨時搶救,是對于文物完整性、歷史價值、留存壽命進行保護的一種無耐性的被動式保護行為。這種形式的保護工作是突發性的,通常用于已經遭受到嚴重的自然環境的變化或人為行為而造成的破壞或損毀的文物,因狀況是突發狀況且文物受損情況嚴重,故而對于承接此類文物的搶救工作的文物保護人員其自身的專業性要求也會相對較高,不僅要考驗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同時也是對于文物搶救工作人員職業涵養及文物應急搶救水平與協調工作能力的考驗。
(二)預防性維護
預防性保護即指盡可能避免對文物本身的實體進行工作操作,而是依照文物周遭環境建立一個較為適合的相對空間及環境,以此來實現文物長久持續的保護目的。文物的預防保護工作其主要工作宗旨是預防,即為間接性干預操作行為,文物在經歷歷史洗禮的過程中,其物質自身會因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而逐漸進行物質的變質性轉換這一自然行為現象,而預防性保護的存在便是將這一轉換的時長通過人為行為及科學設備的應用來進行延長,在既保障文物自身的完整性的同時,減少時間及環境變化對于文物的傷害,使文物盡可能保持在特定的不變形態。
(三)現場維護
當文物因某種原因無法進行移動或難以移動時,對于文物的保護工作普遍會采用現場保護這一工作形式來進行文物保護,現場保護大多數用于文物出土現場、展示場所、古建筑、石窟等場所。為了保持文物出土現場、展示場所、古建筑、石窟等場所物質的完整性,避免外在環境變化或人為行為造成的文物破壞的情況,造成文物價值受損,在考古場合需要有專項的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進行文物的日常維護及養護,以此來延長上述場所的完整性。
(四)實驗室維護
實驗室保護即指將文物從出土現場運送至實驗室,利用實驗室中的器材設備對文物進行檢驗、檢查、分析及研究,并通過研究數據分析結果制定專項性的保護方案,而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由于保護學科自身的交叉性質,使得所有的保護工作皆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需要依靠實驗設備對文物進行分析,來尋找文物保護工作中最為適合的材質、環境、溫度、濕度等條件,以此來助力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使得文物能夠長時間保持在固定形態之中。
三、博物館文物的修復
(一)考古修復
考古修復即指對考古出土的文物進行修復,其主要針對陶器類文物的修復,如缺口破損處的粘合、填補,如遇到整體受損嚴重的陶器則需要對文物整體進行加固修復處理,以此來保障文物能夠被應用于考古研究之中,并有效的為后期考古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前期助力。當考古研究工作結束后,考古專項工作人員會通過專業的科學標準語言及表述方式,將考古信息及考古結論以報告的形式呈現出來,隨后考古出土文物所面對的就是存儲與展示了。
(二)展覽館修復
展覽館作為展品展出的場所,其主要的職能劃分為三大職能,分別為收藏職能、傳播職能及修復職能。收藏職能便是對文物進行保存;傳播職能則是通過使用文物進行展示,并在展示的過程中,通過陳列設計將展品所講述的歷史故事呈現于觀眾眼前,使觀眾通過對文物歷史的了解來了解文物所處時期歷史情況,從而起到歷史文化的傳播作用;而作為三大職能中的修復職能,則收藏職能與傳播職能順利進行的前提保障,只有良好的修復能力才能保障展品的完善收藏及文化傳播。展覽館的存在作用與社會效益有著息息相關的關聯,為使展覽館的社會價值維持呈現最佳狀態,展覽館需要具備最為先進的保存設備,以及最有效地使用器物水平,如此就需要展覽館具備一支培訓有素、專業能力強的保護與修復隊伍。
(三)傳統修復
傳統修復即以復原文物的完整性為主要工作重點,復原工作人員通過傳統的技藝手法,對文物上存在的瑕疵進行掩蓋與再造的加工處理,使文物在修復后能夠恢復原貌,較常應用于字畫方面的文物修復。
四、結束語
文物,歷史的見證者與講述者,在經歷漫長的歲月后,以一種傳承的姿態通過博物館這一展示的媒介再次出現于當下人們的眼前,訴說著過往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助力人們在歷史過往中學習創新。為了實現文物文化精神的長遠傳承,助力社會發展前行,必要加強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使其能夠更好的進行文化精神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陳昌富,陳彪.文物保護與修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03).
[2]郭巍巍.淺談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文藝,2015 (22).
[3]陳曉文.淺談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8 (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