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摘要:古建筑文物涵蓋諸多歷史文化,不僅是古人為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更是智慧結晶,借助古建筑文物,幫助現代人們更好了解古代社會和歷史。但在具體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流逝,古建筑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破壞,如自然原因、人為原因等。筆者以自身經驗,對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相關問題予以思考,以供借鑒。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修繕;保護
古建筑文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核心,而做好受損部位修繕、還原及保護等工作,是現代文化建設的根本。隨著文化理念的持續性深入,國內文化建設已得到高度重視,古建筑文物更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做好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古建筑文物間的整合,是加快經濟建設,弘揚傳統文化的根本。
一、古建筑文物的修繕及保護原則
(一)原真性。為古建筑文物修繕、保護的根本性原則,即無論是在何種操作中,均應保證建筑原貌,且最大限度上修復本來面貌。原因為:古建筑文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物體現,更是承載諸多歷史文化及社會的內涵,修繕及保護期間原真性的把控,是體現古建筑文物原有價值的根本。
(二)整體性。從整體上而言,古建筑文物并非是獨立存在,而是和周圍環境予以整合,以此體現自身的韻味價值。即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應全方位落實整體性原則,以細節的角度,完成破損文物修繕及保護,杜絕結構整體的較大改動。
二、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期間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意識薄弱。目前,我國文化建設雖已走向成熟化,但在古建筑文物破壞、損壞等狀況下,人們情緒波動較小,也未重視后續修護問題,這也導致部分古建筑文物破損越發嚴重。伴隨社會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古建筑文物保留是難以避免的。例如:房地產行業在樓盤開發過程中,未做好古建筑文物保護,甚至還會出現主動破壞的現象。
(二)欠缺科學性修護工作。隨著時間推移,古建筑文物于時間長河中,歷經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出現不同程度破損問題。特別是在旅游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古建筑文物破損速度明顯增快,且在針對性修繕和保護法律法規欠缺的情況下,導致各項工作難以落到實處。即使在個別地區中,古建筑文物修繕工作也停留在表層,難以對其完整性予以把控。
(三)修繕難度大。城市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部分城市實現區域性劃分,既可促進城市發展,還可帶動居民經濟水平,特別是在房地產行業帶動下,城市已落實全面化發展。但在具體過程中,古建筑文物出現破壞、位置遷移等狀況,使之出現難以挽救的損傷,這也會增加后續修繕工作的難度系數。
三、加強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的幾點措施
(一)增強人員專業素質
和其他行業相比,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相關專業就業范圍較為狹窄,且在部分學生畢業后放棄本職工作,導致該行業人才越發匱乏。為有效預防此類狀況,政府部門應增強對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專業重視度,通過人才培養的方式,增強其整體素質水平,如優惠政策,鼓勵和激發學生攻克專業難點,實現人才儲備。而以學校的角度,更應為學生贏得實踐機會,使之可在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強化自身專業技能。
(二)強化保護意識
若要將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工作落實到位,應在日常保護過程中,聯合運用各種技術形式,以此增強人們保護意識。例如: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平臺,推出和古建筑文物相關節目,不僅可做好宣傳保護工作,還可使觀眾感悟到古建筑帶來的震撼,以自身思想層面做好古建筑文物保護。
(三)加大資金投入
對于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工作,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是難以估量的,為更好保證工作的順利施行,應時刻保證資金充足。原因為: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往往需要購入諸多專業設備、工藝和材料,政府部門可通過專項資金的設立,做好相關工作。
(四)側重磚瓦和石塊保護
隨著古建筑文物經歷時間的延長,磚瓦和石塊等結構,風化問題越發明顯,雖該項工作已施行多年,但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導致其各項工作仍存在爭議,且處于停滯狀態。特別是在申遺活動越發深入的背景下,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越發強烈。例如:磚瓦和石塊保護工作多采取化學材料,如機硅類材料,具有透氣性、防水性的特點,能夠預防建筑整體雨水侵蝕和風力腐蝕。正常情況下,該種材料使用壽命為10余年,隨后可自然脫落,且對古建筑文物無任何影響,但在涂抹后會引起建筑物整體顏色加深,影響整體美感,特別是在涂抹次數過多的前提下,還會面臨建筑風化問題。
(五)科學修繕
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工作中,應全方位落實科學性的原則,最大限度上延長建筑壽命。具體為:詳細記錄建筑損壞狀況,修復期間更應結合自然環境等因素,對修繕方法予以科學選擇;如若面臨較大損壞現象,可根據當地特色施行修復,保留建筑原有價值及特色;聘請專業化修復團隊,對建筑施行針對性修補。
(六)做好消防防護
針對古建筑文物消防工作,應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上預防火災,減輕建筑損壞。例如:在電源、火源等設備管理期間,應將供電系統安全防護工作落實與首位,依據火災撲救需求,合理布設消防器材,再聯合火災預防技術的使用,安裝探測報警系統。
(七)完善法律法規
若要將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工作落實于根本,則應構建相對健全的保障體系,如法律體系。目前,國內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個別出臺古建筑立法法規,如《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條例》等,雖將古建筑文物各項工作落實到根本,但從整體上而言相關法律仍停留在片面階段,立法空白。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僅將古建筑成為不可移動文物,其余未對其予以描述,政府部門應出臺相關專業性法律法法規,保證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八)古建筑文物修繕的具體方法
1.基礎。多表現為沉降、破碎等狀況,和地下管線、地基承載力變化及地下水、樹根生長和外力破壞等存在相關性,可在修繕期間查明損壞原因,隨后施行針對性處理。修繕:即分段掏修,各段長度應在1m以內,且不低于基礎底面積20%,再通過原結構和墻體支撐加固操作,起到修繕的目的。
2.臺基。常見階沿石移位、松動和側塘板掉落、風化等問題,但若出現構件大范圍鼓出或位移等狀況,可在勾縫前施行歸安處理,即為構件重新安裝;若表現為石構件缺失或破損,應取相同紋理、材質的石材實行填補操作,隨后采取做舊處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建筑文物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核心,做好相關修繕及保護工作,是將文化傳承、長遠發展落實于根本的有效舉措。即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應倡導原真性和整體性的原則,再逐步增強古建筑文物修繕及保護重視度,輔之相關人員專業素質和保護意識的增強,將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推動國內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吳虓.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探索[J].建材與裝飾,2018(51):166-167.
[2]郭霞霞.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探討[J].江西建材,2018(03):57+60.
[3]張茜.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9(16):111-112.
[4]趙培青.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7):90-91.
[5]吳虓.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探索[J].建材與裝飾,2018(51):166-167.
[6]王菂.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研究[J].居舍,2018(14):20.
[7]鄧元方.文物修繕工程質量管理初探[J].上海質量,2019(09):69-73.
[8]張入方.古建筑修繕造價管理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