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李方海 鄂玉梅
摘要:在中華幾千年文明的歷史悠久文化遺產中,國畫和陶瓷絕對是兩顆最亮的珍珠。陶瓷有著悠久的歷史,油陶上的彩繪伴隨著陶瓷燒制技術的提升,以及中國畫的不斷演進而發展,油陶上的彩繪與中國畫互相滲透,相得益彰。油陶彩繪是在陶瓷器上來進行書畫表達的,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傳統文化備受青睞,國畫家們紛紛嘗試油陶彩繪。雖然傳統的國畫在不同質地的材質上的繪畫感覺不太,但是傳統繪畫都具有相同的繪畫技巧。隨著國畫大行其道,五彩國畫備受推崇,五彩國畫家們嘗試著在陶瓷上繪畫,同時也顯示了陶藝技術的成熟,兩者的有機結合產生了陶瓷畫。陶瓷畫充分體現了現代感和時代的審美方向。陶瓷與國畫這兩種信息來源具有相同的起源,陶藝家與畫家們利用陶藝技術提高了水平。從藝術層面上看,國畫家形成了許多繪畫的技法和流派,以及在陶瓷畫中也出現了許多類似的技術和風格各異美妙的國畫藝術珍品。陶瓷畫充分展現了水墨畫的風格,汲取中國畫的優點,具有十分獨特的韻味,而且以不同的材料和獨特的表現手法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效果。今天的油陶彩繪的出現與中國畫的發展密不可分,有地區特色,而且大都具有繪畫技術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
關鍵詞:國畫;油陶;彩繪;發展歷程;共性
一、油陶彩繪的溯源
在中華悠悠五千年的歷史中,陶瓷藝術與中國畫成為兩座藝術高峰,在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陶瓷藝術與中國畫互為相依,相輔相成,兩者結合形成了陶瓷畫,陶瓷在世界藝術中有崇高而不可替代的地位。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新石器時期出現的彩陶成為最古老的陶器繪畫藝術,也是中國畫藝術性與陶器實用性相統一、再現與表現相統一的藝術,是陶瓷與繪畫最早的結合。
陶瓷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它與人類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陶瓷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早就超越一切金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之一。在遠古的陶器時代,人們用線條在陶器上進行標記與裝飾,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以三角形與線條結合為主、裝飾抽象程式化的彩陶;以同心圓為中心圖形、多運用直線和曲線結合的馬家窯彩陶;半山型陶瓷、廟底溝型和馬廠型陶瓷中用了多種多樣的線條裝飾的表現方式,線條裝飾的充分運用在陶器上體現出十分獨特的魅力。宋瓷在胎質和釉料,以及瓷器的制作技術又有了新的提高,燒制陶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燒制陶瓷有了明確的分工,宋代的瓷器聞名中外,這個時期的瓷器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宋瓷達到我國瓷器發展巔峰階段。瓷器的燒制發展到明代,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景德鎮的瓷器大多是以青花造型為主,衍生出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單色釉等,各種青花瓷器異彩紛呈,受到世人的矚目。
二、中國畫技法與陶瓷特色的有機融合
中國畫隨著人們審美的提高,時代的不斷變化,每一個時代都在推動國畫的蓬勃發展。由于國畫的演變對油陶彩繪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國畫獨特的表現手法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的在眾多方面都對油陶彩繪產生影響,無論是從人文情懷上,還是從藝術作品表現手法及形式上,陶瓷藝術家們都在汲取中國畫的文化精神,從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創造出獨具韻味,具有新奇美感的陶瓷藝術品。
陶瓷器上的彩繪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最古老的畫作,也是最早的陶瓷與繪畫的結合。現如今陶器的繪畫創作,這種形式的主流仍然呈現的是中國畫的風格。
(一)陶瓷畫與中國畫的相互融合
中國畫與精美的陶瓷材料可以形成獨特的陶瓷裝飾藝術語。國畫與陶瓷畫在生活中相互交融發展,它們共同遵循著美學思維。古往今來,就強調藝術家要深入生活,這就是取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國畫藝術所遵循的傳統儒釋道文化,陶瓷畫也依然遵循著這個規律,陶瓷畫與國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畫具有色彩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源于自然形象而又高于自然形象。中國畫將儒釋道的精神意蘊、人們的生命情絲、傳統文化的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中國畫通過這些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反映出自身的審美品位。
中國畫尤其對油陶彩繪中粉彩和新彩的影響非常大。在油陶彩繪中,陶瓷藝術家一般用線條描繪畫青苔,用點、染的繪畫方式畫山石,把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和油陶彩繪兩者有機結合。中國畫對油陶彩繪中線描的影響也尤為突出,油陶彩繪的繪制方法中,在古彩線描中合理的加入了白描的技法,油陶彩繪加上工藝美術的裝飾技巧,使得油陶彩繪中的古彩線描風格獨特,渾然天成。中國畫對青花瓷的影響也比較鮮明,青花于中國畫的筆墨有眾多相似之處,青花瓷畫的線條變化靈活,豐富多彩,裝飾形式相互襯托,互為補充,爭奇斗艷,豐富了陶瓷的藝術語言。
古代陶瓷器的發展史來看,油陶彩繪受到中國畫發展的深厚影響,豐富情感和文化因素的深刻影響,極富國畫的寓意和啟發,中國傳統的中國畫與陶瓷裝飾只能用于看到它不能相互交換。中國繪畫技法和流派也被用于瓷器繪畫。陶瓷是一種綜合的藝術中國的傳統中國畫和陶瓷裝飾互相影響。國畫家更加喜歡在陶形式,它不僅綜合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瓷器燒制等工藝的綜器上繪畫,感覺畫陶瓷比畫在紙上更富有情趣,燒制完成后畫面合藝術。通過一系列流程,從設計到制作和成型的陶瓷畫,除了顯得更加精彩。油陶彩繪著重于陶瓷材料的美感,注重裝飾與美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外,我們不僅要強調繪畫的個性,還要觀模型的完美結合。裝飾,紋理,形狀和諧統一。為了充分展示考慮生產的可能性。在油陶土材料的采集過程中,選擇大慶油田材質美,器形美、裝飾美、色彩美的藝術效果。繪制油陶彩繪,特有的石油巖芯土來制坯料、釉料的調配中添加珍珠貝、在燒制與在宣紙上進行國畫的感覺不同,陶瓷器生胚表面是有紋理的。油陶的燒制過程中注意控制濕度,爐內的氣溫的控制上力求精益求精、追除了注意在陶器生胚上畫出線的質感,還需注意畫面意境,把握求完美。用筆流暢的揮灑自如,使畫面意趣盎然。
(二)陶瓷畫吸收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
隋唐時期的藝術家和豐富多彩的作品,藝術和哲學美學,豐富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和歷史,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畫表現手法在陶瓷國畫中得到廣泛應用。例如,隋、粉彩著色方法與國畫工筆重彩相似。唐兩代的水墨重彩畫為先河,王維提出“山水為最上”的主張之,他們擅長以簡潔的筆法,在陶器上表現竹子瀟灑臨風的姿后,山水便逐漸取代色彩的地位,中國繪畫幾乎就是山水的天地態,不僅僅是陶瓷器制作的工具、選用的材料不同。近代油陶彩繪的大師珠山八友隨著對外交了。元代筆墨法國畫在明清時期空前鼎盛,北宋前期國畫注流的增加,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國推出了一種名為新彩重寫實,米與米友仁則創立米家山水,以空靈、寫意、意象的云的新型陶瓷裝飾畫,后來被稱為舊稱“洋彩”。新彩較古彩、粉山畫法,中國國畫用筆講究空白,講究“象外之趣”,講究“計彩有著更加豐富的表現力,甚至在中國的油陶彩繪中可以實現國白當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是有與無、虛與畫中“墨分五色”的水墨效果。實的關系。虛無蘊含著無限的可能,白是無畫之處是靈氣往來生
繪畫藝術和陶瓷藝術還有一個共同特征:創造出頗富生命力和表現力,以及想象中的藝術形象。黑格爾說:繪畫“只能抓住某一頃刻”,把“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著名的哲學藝術家萊辛則說得更加具體和明確,他說:“繪畫在它同時并列的構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記得上,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清楚地理解。”這雖然說的是繪畫,但同樣適用于陶瓷藝術,而且,這正是這兩種藝術的特征之一,陶瓷藝術家們,從這種共性中,獲得了陶瓷藝術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用。
三、油陶彩繪國畫的意境美
在近現代時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審美水平和工藝技術發展神速,陶瓷藝術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更加注重視覺形象的張力,沖擊力,注重其欣賞性,追求新奇,唯美。畫中虛實黑白,相互對生命流動的地方,可以是水,云,天空等。
(一)油陶彩繪國畫吸收自然山川的氣韻融合的和諧美
中國國畫表達的“化境”與自然之道是不能分開的,達到空幻朦朧,筆墨寥寥,卻使人感覺到湖水的廣闊無垠。在宋以返璞歸真的效果。中國國畫并沒有特別強調自然形象的可靠性后的國畫作品中,用色崇尚淡雅求真趣,蘇軾也有寄至味于要求畫家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是對山水的直接描摹淡泊”的話,五代北宋以墨輔筆,倪贊的國畫經常大面積留白,表現平遠的湖。寫一片江南景色不需要濃烈的首先到曠野中取景來獲得創作的素材,看到深森林,溪谷,綠色色彩,以墨求神韻來體會筆中有意,墨中有情。對自然的深刻觀景觀,古老的村莊,雄偉的河流和山脈等美麗的風景。
(二)抽象的線條結構來表現山水景物的變化,與自己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認識相融合
隨著中國國畫在儒道思想的影響下遠超出紙本繪畫發展,審美趣味在不斷地改變,超脫了絢麗耀眼的色。將對山水察,融西方繪畫理論創造出新風貌,由于國畫被重新注入生氣,的觀賞、認識和感受,以寫意的方式表達出來,先醞酸為胸中意中國國畫中淡雅的筆墨,輕煙淡彩逐漸成為畫家用筆、用墨的象,再以高度的筆墨技巧和畫家對自然的感悟,使用墨色和簡練典范,中國山水本著國畫的源流,呈現國畫發展的新貌。彩繪國畫注重瓷器上國畫的意境和發展,豐富了中國畫的歷史,吸收了中國山水意境中國國畫的傳統表現技法,往往是將寫生中的美,同時表達了陶器的獨特之美。素材融入國畫作品之中。在國畫創作時注意畫面的協調美。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許多文化遺產中,中國畫的氣韻意境,使畫面動靜結合,虛實相間。描繪山畫當然是神奇的力量。國畫與油陶彩繪藝術的關系川時借景與舍景并用,運用散點透視法,采用“以小帶來了油陶彩繪的歷史變遷。特別是在陶瓷的發展過大”的方式,完全可以登高遠眺山水的周邊,隨意程中,被視為重要發展的國畫對油陶彩繪具有非常推遠或拉近,任意割舍或獲取某些地方,借山水景物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陶瓷是基于“火的藝術”。相,尋找豐富的山水濃淡表現力,簡淡色彩的一派天大慶油陶彩繪的陶器然之枚,表現濃麗的色彩也將會隱沒于輕煙淡藹,云是富含石油的若芯的陶瓷土制成的,用于油陶彩繪的霧空濛之中。山水表現的氣韻,虛靈中如詩如夢的筆顏色有“窯變”效果。與中國傳統國畫相比,繪制墨恰如洗盡鉛華、拙于一枝一葉規矩的如實描摹,見國畫的陶器,色彩和發色之間存在許多未知因素。素抱樸,復歸自然的“拙樸”符合中國人散淡悠然的為了實現新美的領域,使用各種釉料和藝術技巧。油人文情懷。
陶彩繪藝術伴隨著意境和形式的國畫和陶器的成熟因此,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油陶彩繪充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改善畫面情緒。整個作品的藝術的發展,應充分發揮中國國畫濃厚的繪畫風格布局時會考慮將創作者與自然的懸崖,樹木,山脈,和文化底蘊,其獨特的特點,如增添陶藝的真情在中山峰,云彩,巖石世界和油陶器物本身作為景觀的布國深厚的文化中,創造性的創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局,把不同山水景點同繪在一幅圖中,春夏秋冬繪一品,不斷向多元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以游動視點巧妙地組織山水樹木,畫面立意形神兼備,動筆之前意在筆先,合理取景造型準確傳神,使畫面引人入勝,達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建國.中國傳統山水畫在油陶彩繪中的運用[J].藝術品鑒,2018(21):2.
[2]王占宇.淺論陶瓷畫與中國畫的關系[J].景德鎮陶瓷,2019(03):63-64.
[3]賈小虹,陶寅.陶瓷藝術與國畫藝術的交相輝映[J].景德鎮陶瓷,2014(02):146-147.
[4]吳云林.陶瓷壁畫創作之淺見——兼談陶瓷壁畫與其它藝術的關系[J].景德鎮陶瓷,2006(04):75-76.
[5]胡亮.論中國傳統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J].景德鎮陶瓷,2014(01):129-130.
[6]嚴敏.關于蘇軾、萊辛之詩畫時空觀的思考[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1(02):38-43.
[7]蔡冉冉.淺談陶瓷繪畫藝術風格的歷程[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3(03):86-87.
[8]謝平.淺談陶瓷繪畫與中國畫的共性[J].景德鎮陶瓷,2013(05):153-154.
[9]季托.中國傳統繪畫對陶瓷裝飾藝術的影響[J].景德鎮陶瓷,2017(1):2.
[10]宋志來.“氣韻生動”與陶藝創作[J].江蘇陶瓷,2007(02):22-23.
[11]吳曉波.淺論工筆重彩畫與陶瓷繪畫的關系[J].景德鎮陶瓷,2014(04):136.
[12]鄒艷琴付志良.略談新彩人物繪畫技法[J].景德鎮陶瓷,2012(03):234-235.
[13]劉娜娜,李方海.油陶雜彩燒制的制作過程、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J].藝術教育,2015(11):99-100.
[14]鄧際鳴.中國畫用筆在釉下陶瓷繪畫上的運用[J].陶瓷研究,2010(04):98-100.
[15]黃善哲.從古代瓷器的修復說起[J].湘潮(下半月),2013(06):86-88.
[16]陳惠.淺談山水畫在陶瓷中的表現[J].陶瓷研究,2010(01):103-104.
[17]李紅巖.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4(16):53-53.
[18]楊冰,伍露露.談現代工筆花鳥畫與陶瓷繪畫[J].景德鎮陶瓷,2014(0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