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萬思玘
摘要:在快節奏、快閱讀的大環境中,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逐漸發展成圖畫、視頻為主,圖片成為一種被大量需求的商品。風格多樣、緊跟潮流的插畫成為重要的信息展現方式。面對這一新興產業,國外的插畫創作者們早已運用和開發新技術,并促使插畫與現代各行業的需要有效結合,為插畫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市場。
關鍵詞:新興產業;插畫;新技術
數字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并且正形成一股狂潮沖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游戲、影視、動漫等領域的發展無疑是這股浪潮的推動者和受益者,與此同時,由于電子通信、硬件設備、軟件技術等產業的不斷發展,也會大力推動文化娛樂、媒體、影視、網絡、玩具等周邊產業和衍生產品的發展。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插畫創作者們全方位創作提供了多樣的平臺。
一、插畫的形式和發展
(一)插畫的形式
現代插畫的形式多種多樣,可由傳播媒體和功能進行分類。以媒體分類的主要有印刷媒體與影視媒體,印刷媒體包括報紙、雜志、產品包裝、企業形象宣傳等。影視媒體包括電影、電視劇宣傳海報插畫等。以功能分類的則更多,主要是作為文字補充、表現創作者的觀念和美感、作為具體產品的輔助裝飾等等。插畫繪制的形式也有許多種,包括寫實手法、抽象手法、電腦軟件繪制等,只要能形成符合現代主流審美的圖片,都可以運用到插畫的制作中去。
(二)插畫的發展
我國的插畫最早以版畫形式存在,隨佛教文化傳入,最初的作用是“圖解經文”。中國插畫的演變可以看作版畫的發展歷史,或者說是民間年畫史。民間年畫在我國很早就獨立成為一種商品,它是國內商業插畫的前身。歐洲的插畫歷史與我國相似,最早也是出現在宗教讀物作為圖解,后來被廣泛運用于自然科學類書籍、文法類書籍和經典作家文集等出版物。隨著藝術的商業化和新的繪畫材料及工具的出現,插畫藝術進入商業化時代。
二、數字技術下插畫的特點
(一)視覺表現多樣化
在數字設備不斷發展的今天,已經擁有高達數百萬像素和矢量函數圖像的顯示工具,這使得數字插畫藝術的清晰度超過了傳統的諸多藝術表現形式。矢量化風格、虛擬模型風格等是數字插畫藝術特有的風格。其中矢量化圖形線條光滑、圖形完整、高精確的特點,可以使圖片無限放大而不會失真,可以創造出帶有工業化產品的藝術風格,適合包裝印刷、宣傳海報、廣告視頻等大眾媒介領域。虛擬模型風格適合將科技元素引入到插畫作品中,因此在這一風格下容易出現很多科技感、未來感的插畫作品[1]。
(二)創作方式綜合化
傳統的插畫繪制一般是用各種畫筆在紙媒上進行創作與再加工,是單一性的創作。而數字插畫的創作方式更加綜合化,一般的繪圖軟件都含有多種筆刷和加工圖片的功能,可以將現有的素材進行再設計和再處理,而這個創作方式不僅提高了插畫創作的效率,也豐富了插畫的表現形式。對于藝術創作者來說,在插畫創作過程中對素材的重組、復制、粘貼、混合等手段的綜合運用,較之傳統的插畫藝術創作,不僅縮短了創作周期,更改變傳統的插畫創作方式,豐富了插畫的風格,為插畫藝術發展壯大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展示方式
早期插畫家發表作品主要是通過印刷出版物,例如雜志、報紙、海報、畫集等紙質媒介,或是以博物館、畫廊內展示為主的畫作展覽,作品的傳播有很大的局限性,成為限制插畫藝術發展的瓶頸。數字插畫藝術的展示媒介與展示方式更具交互性。隨著微博、微信、各大短視頻平臺等社交媒體與社交工具迅速被大眾接受,插畫藝術家可以通過創建個人主頁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作品可以通過發送鏈接、授權轉載、分享的方式被更多的愛好者看到,這一客觀因素大大促進了插畫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插畫創作者之間的交流變得便捷,促使插畫藝術在短期內發展流行起來。
三、插畫的發展趨勢
(一)商業插畫在國內的市場前景
隨著現代科技、現代工具的發展,插畫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出版物、商業插畫、廣告、平面設計等都是插畫的應用范圍,需要很多的插畫師進行創作。不僅如此,由于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游戲、動漫、小說的喜愛,眾多行業和領域對CG插畫都有大量需求。在動畫人物形象、游戲原畫場景及人物、電子出版物等方面,都需要精美的插畫作為吸引用戶的重要手段。
(二)商業插畫在國外的發展現狀
國外插畫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插畫師根據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設計,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行業,書籍、商業廣告、影視宣傳、室內室外墻面設計等。在工具方法上,優先打破了只用顏料和筆的局面,研發了許多專業的繪圖軟件,如Photoshop、Painter、SAI、OC等,以及利用手繪板進行創作,對插畫行業的發展來說具有開拓的意義[2]。
四、結語
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商業信息,插畫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可替代的藝術形式。因此,如何對現代插畫的許多知識加以深入的學習、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也是插畫藝術家們創作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鮑艷.傳統文化在商業插畫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8(03):141-142.
[2]梁娜.傳統文化在插畫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9(17):163-164.
作者簡介:胡燕,南昌航空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萬思玘,南昌航空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