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漸江是明清之際的遺民畫家,尤擅山水畫,開創了新安畫派,并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四人并稱為“新安四大家”,除此之外,浙江又和八大山人、石濤、石谿并稱為“清初四僧”,漸江皆居其首。本文旨在探析漸江山水畫風格,及其山水畫風格在當時乃至后世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漸江;遺民畫家;山水畫風格
一、個人生平和思想
漸江(1610—1664),新安歙縣人。明朝覆滅,漸江參加抗清復明的斗爭失敗,復明希望徹底被破滅。他便到了武夷山,削發為僧,法號弘仁。漸江在武夷山多年之后,就回到了故鄉新安歙縣,陶醉于黃山的美景,吟詩作畫。黃山風景也造就了他的山水畫面貌和典型風格。
在江山易主原則變更的時候,他依舊抱志守節,出家做了和尚。漸江目睹了清王朝的強大,復明也徹底無望,他對世界倍感冷寂。他的精神深處浸透了“冷”,他的思想意識固定了“凈”,禪道安于凈,無怨無怒。漸江的思想概括一下,就是早年全“據于儒”,后期儒、道、佛三家俱存,禪其表,道其中,儒其實。他的思想也決定了他的審美原則,也是形成個人風格的決定因素。
二、漸江山水畫風格及其成因
漸江山水畫風格,典型面貌;一是構圖奇縱穩定,幽深空曠;二是幾乎所有山石都是方向幾何體構成,石多樹少。在筆墨上,幾何體的山石多線條空勾,線條似折鐵,沒有大片的墨及反復的皴筆。具有清雅、瘦峭、幽僻、枯淡、寧靜空曠的獨特風格。
其山水畫風格成因很多,最重要的三個成因是:
其一是傳統。漸江畫神韻逸趣似元,風骨法度似宋。漸江畫從宋畫入手,上追晉、唐,后力學于“元四家”,尤是學倪、黃二家,最后專致學倪云林。我們從漸江的畫中也可以尋找到傳統根源,他的畫往往線條剛挺,章法的謹嚴,用筆的周密,這些都是來源于宋。他的畫清淡虛靈,變化豐富的墨法都來源于元,他吸收倪云林和宋人法,并且揉進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化而為自己意中的筆墨技法,大大超出了宋人和倪云林。
其二是師造化。漸江的山水畫風格與前人不同,其根源在于師造化的不同,漸江數次游覽于黃山之中,故得黃山之真性情顯露于畫之中。描寫黃山的真景,古代傳統筆墨并不是全部適用于表現黃山之特點,漸江可謂是第一位畫黃山的大家,漸江在傳統筆墨上加以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因此,漸江的筆墨及構圖、題材也得力于黃山最多。黃山的山峰怪石嶙峋,無數碎石塊石頭堆疊,且多矩形方型類的幾何體,正是漸江畫里大大小小幾何體的根本。漸江畫中奇縱的構圖正是黃山的本來面目。
其三是精神氣質。一個畫家的成功,師傳統及師造化是必備基礎,但不是決定因素,畫家個人風格的最后形成,他的修養和精神氣質是最關鍵的風格,各個畫家都有他自己的精神氣質和審美感覺,一旦缺乏強烈的精神氣質,其作品就不可能有強烈的精神面貌。
漸江精神中透露出的冷、思想中透露出的靜,影響了他的審美感覺,同時也決定了他筆墨發展的方向。因此,漸江冷而靜的精神狀態也導致他形成了冷而靜的繪畫風格。
三、漸江繪畫的成就及其影響
漸江的繪畫成就代表了明末清初中國山水畫一個獨秀的高峰。漸江的畫多用空勾,大片空白乃至一筆不著,其明潔雅逸,清冷峭峻,也不是宋畫之有的。漸江的畫線條也不是宋畫那樣,實而且缺乏內蘊,其筆墨靈秀豐富而多變化。他的山水畫,逸趣神韻也不是宋畫之所能見的。
清初的山水畫實際存在三種大的類型,其一是以王時敏為首的一派代表著安分守己,安然自得的藝術。其二是遺民畫,反映著與統治者不合作的情緒,雖有剛正之氣而不打算發泄的冰冷、平靜的氣氛。其三是石濤一類,代表著清初奮發向上的精神和一部分士人通過各種門徑求功心切的情緒。三類畫中以漸江一派的藝術最為高,他不像石濤的畫那樣通俗明暢而能為一般畫家所接受和易讀。就藝術影響而論,僅限于對后世影響,石頭超過漸江;但就藝術價值而論,漸江絕對不亞于石濤。
參考文獻:
[1]杜哲森.中國傳統繪畫史綱畫脈文心兩征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2]呂少卿.承傳與演進漸江與倪瓚山水畫風比較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修訂版)[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5]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上卷、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畢小莉(1993.1-),女,漢族,籍貫河北保定,碩士學位,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8級在讀研究生,專業為美術學,研究方向為中國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