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境是傳統中國畫的靈魂所在,是凸顯創造作品藝術美的重要手段,是向世人傳達作家的目的和理念。張大千大膽變革,“彩墨潑染,線面結合,打破傳統繪畫技法,集抽象與具象一體,使其境界空靈迷蒙”。
關鍵詞:張大千;繪畫技巧;意境
中國傳統山水畫家向來就重視對畫面意境氛圍的營造,并講究“虛實相間,虛實相生”,畫面所描繪的物象被稱為“實”,畫面外引人遐想的東西被稱為“虛”,而意境更體現了山水畫作品的獨特繪畫技巧。
一、學識修養與意境
徐悲鴻曾說過“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他才力學識過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無所不擅,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具有特殊的貢獻。張大千創作繪畫前期以“臨古”為主,把石濤當作自己的典范,從傳統繪畫技法入手,并把“筆墨”作為第一等要事。其中后期繪畫過程中“師造化”,張大千游歷山河名川,登峨眉,臨敦煌,再康定,再后來的臨摹印度石窟壁畫,喜馬拉雅的大吉嶺等,這些都為張大千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和精神的養分。張大千大膽革新變法,創造出潑墨潑彩法,潑墨在本質上仍然遵循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審美意象,在潑彩方面,中國傳統山水畫雖然將筆墨當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但仍然有一套相對獨立的色彩,傳統山水畫分為水墨淡彩,青綠和淺絳等幾種風格,并講究“隨類賦彩”,講究表現物體的固有色,追求畫面的和諧,尊崇思想上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張大千總結山水畫傳統的墨色關系,結合青綠山水,敦煌壁畫技法以及加上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元素,將色彩與水墨結合。
二、構圖技法與意境
不同于傳統繪畫創作中的用線用墨的表現技法,張大千以潑墨代線,并在其中運用一定的傳統技法,在保證傳統筆墨的基礎之上形成虛幻的抽象主義,使之產生空靈飄緲的意境。張大千曾描述過“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考驗,甚至還與書法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張大千也被稱為“大千荷”。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后,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范圍拓展至更高境界。大千先生畫荷歷程可分為金碧風格,沒骨風格,寫意風格,潑墨風格。金碧風格是在金箋紙上用墨線勾勒,再填染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質顏料。他強調“要想畫出成績來,首重勾勒,次重寫生,其次才能談到寫意,勾勒就是用筆、墨線條來描畫”。由朱荷打底之后以厚重的朱砂逐次暈染,因為對比色彩的關系顯得自然華貴濃艷,由此可見大千先生的傳統功力之深厚。大千先生的沒骨法融合了石濤、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筆趣,發揮了荷花瀟灑脫俗的韻味,尤其荷花的造型清雅優美,葉大梗長,亭亭凈植,更適于用沒骨畫法來描寫荷花的靚麗脫俗的性格。大千先生的寫意荷花風格,完全運用夸大、變形的形式來表現荷花的精神內涵,大千先生的荷花雖然承襲石濤、八大山人,但也深受徐渭、陳老蓮之影響。張大千的寫意荷花,擺脫了“自然再現”的束縛,是一種自我主觀精神的精辟表現。大千先生的潑墨風格:運用大量墨汁傾瀉在紙上,然后由其自然發展,再用筆推開,而且必有兩次以上,先下淡墨,半干再重潑一次或反過來操作。潑墨之前通常先打濕畫面,才能做到墨中有水,待潑墨干后,再用墨筆勾寫花瓣或雜草,墨中有筆,發揮了中國畫筆墨精神,增加了畫面的變化。大千先生“潑墨潑彩”的結構,成為他獨特的表現語言詞匯,擴張了水墨的表現領域,不論在形式和意境上表現上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張大千先生的作品《五色荷花》,其風格屬于兼工帶寫,葉莖屬青藤,八大,石濤的寫意之風,荷花則屬于艷麗細致的金碧風格。在一個畫面中將荷花同時繪出五種顏色,其屬于五百年來第一人。在中國佛教中荷花象征極樂世界的凈土,張大千通過畫物來表達他精神世界的超脫與高雅的畫外之情。
三、題字與意境
張大千的作品《愛痕湖》題款為:“湖水悠悠漾愛痕,岸花搖影狎波翻。只客天女來修供,不遣阿難著體溫”。張大千經歷于亞琛湖畔不僅有悅目的美景,也有動心的情事。張大千將“亞琛湖”譯為“愛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張大千并沒有像傳統山水畫一樣起一個氣勢磅礴的作品名,而是簡單的通過題名來表達自己的畫外之情:愛痕,既有對此處風景愛惜之意也有對動心情事的留戀。以景喻人,湖水悠悠蕩,身側有佳人,才會有岸花搖影,天女來修供的美麗情事。張大千另一幅代表作《五色荷花》上的題字為:“君子之風其清穆如”。不管是題名還是題字都是簡單風格,符合了大千先生孑然一身、擺脫世俗,寄情于景中,實現自我精神世界的再現。通過題名與題字可以理解到張大千先生已然突破了具體物象的束縛,巧妙地運用自己的學識修養與獨創的繪畫技法追求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體現了大千先生對人生的感悟,并力求在畫外之境,實現超脫與自在。
張大千在藝術創作道路上,始終保持清晰自由的創作理念,結合中西方傳統與現代,成功開辟出一條獨特的藝術新理念,為中國傳統山水畫找到了一條成功的轉型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大千.中國當代畫家圖典·名家卷·張大千[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
[3]張明遠.張大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楊瀾,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