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精神文明具有積極作用,其中美術作為傳承千年的文化藝術,擁有古老的底蘊,吸收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髓,經過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對群眾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美術創作的社會功能,以及在群眾文化中的實際意義,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以期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發揚美術藝術精神,整體提高人民審美標準,從而促進美術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精神;文化生活;審美標準
一、引言
在弘揚精神文明的背景下,人民追求“美”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物質需求轉變為精神需求,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近年來,我國經濟形勢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諸多文化館大力支持發展鄉土文化,以及相關的美術創作,極大程度豐富了人民生活水平,使美術創造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美術創作的社會功能
在美術創作中,具有良好的社會功能。首先,審美功能。美術創作最直觀地體現就是審美,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創作者與觀賞者可以獲得情感體驗,享受豐富的精神世界,不但可以提高審美品位,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其次,認知功能。在創作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客觀世界,明確創作方向,例如,在雕像或畫作中,可以看到創作者想要展現出的風貌,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最后,教育功能。在審美過程中,藝術作品本身具有的藝術思想與思維對教育重要意義,可以使審美者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從中體現出作者的藝術追求與人生理想,傳達藝術的美感,可以使觀賞者引起強烈的共鳴,對人生觀與價值觀有正確的評判,例如,真與假、美與丑、正與邪、善與惡等,在經過比較后表達自身贊同或批判等觀點,發揮凈化的作用[1]。
三、在群眾文化中美術創作的實際意義
(一)充分發揮群眾的藝術精神
在美術作品中,可以體現作者的精神世界與內心世界,抒發個人思想情感。藝術會美化大自然,即使在科學技術的沖擊下,依然可以發揮美化作用的特點,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文化,促進思想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在建設群眾文化的過程中,美術藝術作為精神食糧,可以為群眾提供精神寄托,弘揚美術的藝術精神,提高綜合素質水平。在進行寫真時,創作者將不同景象進行美化與加工,使美術作品具有鮮活性,可以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操,例如悠然自得或豪情壯志之情等。在具體地落實工作中,相關人員需要引導群眾學習美術藝術,體會作品中的精髓之處和魅力所在,提高藝術精神,從而建設精神文明。
(二)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縱觀我國近代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在物質水平的基礎上,愈加趨向于精神需求,因此,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美術寫生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藝術作品,抒發情趣與描繪生機,因此在創設基層文化中,需要大力推廣與應用美術的創作理念與文化知識,使群眾的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建設素質文明。例如,開展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鼓勵基層群眾積極參加,在藝術創作中抒發自身的思想感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與魅力,即使在眾人的圍觀下,依然保持沉著冷靜,可以毫無慌張感地投入美術創作中。同時,由于在建設群眾文化時,各個方面都涉及美術創作,可以加強群眾對藝術文化的感悟,因此在享受生活的美好時,必然有美術創作的身影,在茶余飯后的街道上,逐漸形成熱鬧非凡的景象,其中包括唱歌跳舞、開畫展、說書講故事等人員,充分發揮美術藝術的作用[2]。
(三)提高群眾的審美標準
雖然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是每個人審美品位不同,只有真正懂得審美的人,才能發揮出美的價值,提高審美品位,促進建設素質文明。在美術作品中,包含了藝術文化、傳統文化、美學文化等,借助美術藝術屬于科學與正確之舉,對提高群眾審美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創作者在作畫寫生時,會先不自覺尋找景物,仔細感悟周圍的環境,與大自然進行溝通交流,其與一見鐘情具有本質區別,更加注重與景物的精神交流,之后在作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從而確定適合的選材與立意,在作品中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可以將美術創造看作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實現創造美與品位美。同時,需要從美術藝術的角度出發,引導群眾體會生活中的美好,形成自身的美學觀念,促進基層文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四、結論
綜上所述,美術藝術集多種文化元素為一體,其中包括個人思維、藝術魅力、空間創造、傳統思想理念等,可以提高群眾的精神文明,加強文化的建設。同時,群眾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水平,在社會各個方面滲透社會主義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國家的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蔣明.淺析美術創作在群眾文化中的作用[J].藝術家,2019(02):138.
[2]畢良鐵.美術活動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企業文化旬刊,2019(05):298.
作者簡介:陳鵬宇(1983 -),男,漢族,籍貫河南省南陽市,大學學士,職稱為助理館員,桐柏縣人民文化館,研究方向為美術創作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