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更加注重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與此同時,對于孩子的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增加。本文所探討的就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好小學生在音樂上的節奏感。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音樂節奏感培養;相關措施
一、引言
掌握基本的音樂節奏是學好音樂的前提和基礎,小學生正處于學音樂的基礎時期,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可塑性也比較強。所以,必須要讓小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還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音樂節奏創作,陶冶他們的情操,養成良好的學習音樂的習慣。如果小學生對音樂的節奏感把握不到位,節奏基礎沒有打牢,即使是學了幾年的音樂也仍然處理不好一首樂曲。
二、以興趣作為學習的向導,教學由易到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可以播放一些好聽的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自主的融入,進行簡單的音樂啟蒙。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較低,一些理論的樂理知識比較生澀難懂,所以教師要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與其講授枯燥的理論知識,不如寓教于樂,讓他們在歌曲中找到節奏感,化抽象為具體。例如,《蝸牛與黃鸝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這首歌的動畫MV,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讓學生體會音樂中的節奏感,最后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音樂的節奏。這樣就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可以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不要一來就給學生講一些理論知識,這會挫傷她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要由易到難[1]。
三、教學素材要立足于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節奏感
藝術來源于生活,任何理論知識都來源于實際生活、實踐活動,音樂也是如此,是社會生活的一個藝術性縮影和反射,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實地采風和考察。通過傾聽自然界的風聲、雨聲、流水聲,傾聽小動物的聲音等,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與自然之間的聯系,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對音樂節奏感的體會和把握能力。比如在教學《采蘑菇的小姑娘》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要求家長帶學生到郊外或山里進行近距離的觀察,一方面能讓他們欣賞到田園風光,拉近他們與自然的距離,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便于他們對音樂的理解,體會歌中人物的心情,從而準確的把握歌曲的節奏感。要想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素養,就要不斷讓學生把學習內容融入生活,讓藝術活動返回到實踐生活中去。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一)促進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多樣化、現代化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年齡,活潑好動,因此,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死板僵化,那么在很大程度上都會降低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采取多樣化形式教學,保證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就是情景教學,將教學內容設置在一些有趣的情境中,比如學習《一分錢》這首歌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通過與交警叔叔的近距離接觸,或組織學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活動,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節奏感的準確度,以及學習熱情[2]。
(二)學校積極組織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音樂教育,更要注重對學生的興趣引導。在學校里,我們可以積極組織一些有趣的音樂活動,比如舉辦少兒歌唱比賽,組織評委,選出校園小歌手,讓學生的音樂才藝得以展現,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又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3]。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各自體驗器樂的學習
音樂是一項主觀性特別強的藝術活動,因此,教師在從事音樂教育時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放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能走形式主義,要注重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器樂,比如豎笛、小打擊樂器等。教師通過這些簡單的器樂向學生展示樂曲,再讓學生自主體驗,從而通過學習器樂更好地把握音樂的節奏感[4]。
五、結束語
因此,教師必須把小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培養放在主要位置,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和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建立富有特色的高效課堂,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靜.讓心靈與美共舞——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小學生(下旬刊),2018(1):70.
[2]許雪芬.訓練節奏,提高效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節奏能力[J].北方音樂, 2017.
作者簡介:吳璇婧(1985.12-),女,漢族,江西撫州人,本科學歷, 職稱為二級教師,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城關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