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平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應從學生自主探究、打破書中常規實驗、勇于質疑和探究實驗等方面著手抓起。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實驗
小學科學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實踐性,最為常見的實踐形式是科學實驗,而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小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從本質上講,實驗技能是一種綜合技能。心理學研究早已表明:技能形成的標志,不是對要領的詮釋,而是動力定型,即協調完美的自我能力結構的形成。也就是說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全過程并成為實驗教學的主體,才是科學實驗能力培養的關鍵。因此,我們提出: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的依賴性和被動性,須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學生須成為整個實驗過程的能動的主體。
小學科學教學擔負著兒童的科學啟蒙的重任,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從科學教育的角度來說,盡管我們實驗課中做的好像都是游戲的東西,似乎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科學。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所做的就是再重復“科學發展史”的發展過程。我們實驗教學的任務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施加良好的教育。通過教學干預使得他們在很短時間內繼承人類幾千年認識進化史,通過科學方法的初步滲透,為學生的素質提高,進一步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科學實驗就在于“行雖微旨趣遠,出雖淺而寓意深”。
我們所教育的學生是小學生,雖然他們對實驗操作有較強的好奇心,但他們年齡小,動手操作時表現為縮手縮腳,如不正確引導,他們在做實驗時就可能成為旁觀者。即使有的學生膽子稍大些,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極差。? 學生在實驗課中,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和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能不斷提高各種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我們的科學教材中沒有實驗課的程序,沒有具體的要求、規范,我們教師就要努力設計實驗,為學生提供實物材料進行科學實驗,引導學生按照認識事物的規律去探求大自然的奧秘。
一、做好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做實驗興趣。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這一名言道出了學習的真諦。實驗教學學生是主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就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長此久往,學生對所學科目興趣濃厚,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實驗操作得心應手,學之輕松愉快,而這興趣的培養關鍵是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
(二)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好實驗,力求簡捷,一次成功。我在學習“電磁鐵”時,就演示了電磁鐵吸引鐵屑的實驗,學生看后就頓覺驚奇,動手欲望倍增。分組實驗時學生個個聚精會神,動手實驗。
二、熟悉新課程標準,圍繞重難點來設計關鍵的實驗。
例如:在學習電磁鐵一課時,有一重難點是判斷電磁鐵的南北極。在做實驗時就設計用鐵釘來做鐵芯,這樣使學生分清兩頭,告訴學生不能磁性太強,否則用指南針就驗不出那端是南極哪端是北極。
三、實驗注意生動有趣,趣味性強的實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時,我用燒瓶作空氣的容器,在橡皮塞中插入細小較長的玻璃管,塞住燒瓶口,用滴管吸幾點紅水,滴在插入的玻璃管封住燒瓶中的空氣。實驗時用雙手捂著燒瓶,很容易看到燒瓶的空氣加熱膨脹而使紅水柱往上升。而松手后空氣收縮紅水柱往下降,學生很容易看到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實驗要堅持直觀、簡便、易行的原則。
(一)有時說明一個道理的實驗很多,不一定要用很復雜的實驗。要注意直觀性,使學生易于觀察,一目了然,簡單易行,學生做起來困難小,效果好。因條件,簡單的實驗同樣可以達到復雜的實驗效果。
(二)例如:講《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一課時,我就找了兩塊長瓦裝上土,一塊用草皮蓋著,一塊不蓋,找兩個礦泉水瓶上水,并在瓶蓋上打上許多小孔,倒過來就下起了“小雨”灑在兩個不同的土地上,用兩個臉盆截住流下來的水,讓學生判別,學生顯而易見、易做。
五、實驗課可以增加實驗密度。
(一)在上實驗課時,應多安排動手實驗,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的動手愿望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在學習《種子發芽實驗》《蚯蚓的選擇》等課時,這樣的實驗的時間就要長,但個個可動手。我就要求學生課后個個動手做實驗。很多同學都種了綠豆,挖了蚯蚓,做了明暗箱等。
(二)凡是學生能做的實驗都要讓他們親自動手做,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他們的動手實驗能力才能得到不斷地提高。
作者簡介:徐攀(1986.2.19),男,漢族,濟寧市兗州區,本科,二級教師,山東濟寧市兗州區實驗小學,科學教師,從事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