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冉阿建
走進黔西南州興仁市城北街道辦事處豐巖村,放眼望去,雨后的煙葉被沖洗得格外油亮,一排排煙株綠意盎然,豐收的希望在田間升騰。
煙葉地里,人頭攢動,煙農們正忙著施肥、除草。
這時,一位頭戴葦笠、身背噴霧器的婦女騎著電動車向煙田駛來,她是豐巖村村民王作會。
電動車剛一停穩,王作會從包里拿出了一包藥劑。“高溫濕熱天氣容易發生葉斑類病害,用80%的藥劑兌600倍的水,在上午11點前和下午3點后噴施,可起到預防作用。”在煙葉地里,王作會與煙農們交流著煙葉管護技術。
幾年前,王作會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20畝土地種植煙葉,不到一年時間,凈賺了六萬多元。嘗到甜頭后,又流轉了30畝土地種植煙葉。雖然辛苦一些,但她和丈夫心里卻是甜滋滋的。
“出去打工,除去租房、生活費,也剩不了幾個錢,還不如就在家門口做事。你看,老王家今年這煙葉的長勢,又能凈賺八九萬。”一位分揀煙葉的村民算起王作會家的收入,滿臉羨慕之情。
“以前這里可不是這樣子!”興仁市城北街道辦事處主任張德剛說,10多年前豐巖村還是光禿禿的山巒,溝壑縱橫。
“沒開發前主要以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山上澆水困難,只能靠天種糧,收入微薄。”興仁縣水務局水政監察大隊長馬鐘宏說,當時沒有專門的生產路,農業機械無法使用,土地零散不平整,加上水土流失嚴重,更沒有任何灌溉措施,農業產出效益很低。
改變始于2018年。為了走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之路,興仁市水務、農林、國土、資源、交通等多部門合作,精準施策。水務局以坡耕地改造為抓手,負責農耕地治理中的水利、水保工程措施、水資源工程建設等工作;還有一部分坡耕地治理以及退耕還林、防護林和經濟林建設、封禁疏補和開采宕口的生態修復等工程還需農林、國土、交通部門負責治理。
隨著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相繼實施,豐巖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截至2018年7月,豐巖村共完成坡改梯242.02公頃,配套蓄水池10口,沉沙池10座,截水溝1060米,機耕道4120米、硬化機耕道3360米、耕作便道4691米的田間道路建設。
于是,農用機械出現在田間地頭,不僅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而且解放了勞動力,農作物增產增收,激活了群眾勞動致富的積極性。
“過去我們在山上種地,收成基本看老天爺臉色。以前光種植和收莊稼,就要花去3個月時間,現在建了梯田,坡地變平地,機械也能進去,這些農活10天就能干完,大大解放了我們勞動力。”村民尚華碧在豐巖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坡耕地改造帶來的變化讓他感觸最深。他告訴記者,現在家里有30畝水保治理梯田,今年全部種了煙葉,相信能有個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