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京 劉敏
摘? 要:論文從科技創新資源、科技經費投入、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創新環境四個方面對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現狀進行闡述。對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瓶頸進行了剖析,主要包括煙臺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匱乏、基礎研究支出占R&D經費投入比重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突破路徑。
關鍵詞:制造業;科技創新;煙臺
一、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現狀
(一)煙臺科技創新資源較為豐富
煙臺擁有較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目前煙臺市高新技術企業45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海岸帶研究所共100家,18家省級以上企業重點實驗室。煙臺擁有龐大的創新人才隊伍,其中包括3名住煙兩院院士,123名千人計劃專家,148名泰山人才,231名雙百計劃人才。從煙臺R&D人員來看,研究與實驗發展人員數量達到43934人,其中博士畢業生1406人,碩士畢業生5109人。
(二)煙臺科技經費投入穩中有升
據膠東在線網站披露,煙臺2017年全社會R&D投入總額達到189.6億元,僅次于青島市(307.09億元)居于第二位,在山東省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按照新口徑計算,這一指標占GDP的比重為2.58%,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4%。煙臺市科技經費投入雖然穩中有升,但與第一名青島市相比在絕對值上相差懸殊(相差117.49億元),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三)煙臺科技創新成果逐年增長
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衡量指標是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近6年來,煙臺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2012年煙臺專利申請量為3640件,2018年上升到5402件,增長了48.4%。發明專利的授權量從2012年的658件上升到2017年的1364件,翻了一番有余。從發明專利這個指標的增長來看,煙臺科技創新成果在6年間實現了高速度的增長,從側面反映出煙臺科技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
(四)煙臺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
為了鼓勵各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煙臺市成立了創新驅動推進委員會對全市創新活動進行統籌領導,并出臺了《煙臺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煙臺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補助資金實施細則》和一系列鼓勵企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支持政策,包括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補償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此外,煙臺擁有大量科技服務機構為創新活動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支撐條件。
二、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瓶頸
(一)煙臺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匱乏
煙臺制造業擁有的高端產品、名牌產品所占比重不高,真正享譽全球的品牌更少。大部分制造業企業處于OEM和ODM階段,以電子新興產業組裝和代加工生產為主,在核心技術方面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對國外先進技術依存度高。雖然聚氨酯、芳綸等新材料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產業鏈條本地延伸不夠。
(二)基礎研究支出占R&D經費投入比重低
基礎研究的作用主要在于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源頭上的理論支撐。煙臺R&D經費支出雖然穩中有升,但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略顯不足。2017年煙臺R&D經費內部支出為1895956萬元,其中基礎研究支出的經費為13988萬元,基礎研究占R&D經費支出的比重僅為0.74%,遠遠低于中國平均水平5.26%,也低于英國、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15%-25%的水平。這說明煙臺在基礎研究方面重視不足,導致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缺乏理論支撐。
(三)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
雖然煙臺制造業每年都有很多科技創新成果產生,但是真正能夠產業化的并不多。煙臺市的創新產出指數為45.63%,遠遠低于濟南和青島,從側面反映出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的現實。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項目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雖然提供了大量的論文、專著等科技創新成果,但是相當一部分不具備市場化運作的潛力,無法通過產業化的途徑滿足市場需求,這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突破路徑
(一)多措并舉提高煙臺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
煙臺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金融機構、制造業企業各方協力才能共同推進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對于政府而言,可以通過購買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產品的方式鼓勵其從事科技創新活動。同時,加大對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對科研經費管理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應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鼓勵保險公司發起風險投資基金等擴寬制造業企業融資渠道的途徑。對于企業而言,應科學的制定企業戰略并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
(二)加大基礎研究支出力度
煙臺制造業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煙臺市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發支出,在五年之內達到國家平均水平5.26%,在遠期這一項指標向發達國家看齊。通過加大基礎研究支出打破科技創新環節基礎理論缺失的困局,為制造業科技創新從源頭上提供理論支持創造條件。
(三)開展產學研合作以提高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匹配度
產學研合作是促進制造業科研成果與市場對接,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重要途徑。煙臺制造業企業應主動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在技術和人才方面進行交流,形成優勢互補。制造業企業應充分了解消費者、零售商、批發商對產品性能、功能等品質方面以及價格方面的需求信息并將其提供給高校、科研院所,在此基礎上研發的科研創新成果就會更有針對性,更容易迎合市場需求,從而提高其產業化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山東省科技統計分析研究中心著.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R].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
[2]紀國濤,王天琪,趙大軍.基于鉆石模型的遼寧裝備制造業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路徑[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0(05):414-420.
[3]習近平.創新驅動 激活第一動力[N].人民日報,2018-03-20(13).
作者簡介:
陳? 京(1982.03-),女,遼寧北鎮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財務與資本市場、營銷管理。
劉? 敏(1981-),男,漢族,陜西漢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