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軍 李國茹
摘? 要: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創新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途徑。而如何構建政府、大學、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合力完成創新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目前還存在可以探索的空間。本文立足我國國情,從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視角出發,研究如何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產模式,探索出一套適合產學研用平臺發展的理論體系,進而為產學研合作創新理論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補充,推動政府、學術界、企業聯合開展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為人才培養的機制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多元主體
產學研用是新型的創新模式簡稱,它是將科學研究中心、大學、產業三者充分結合,實現全面的協作配合。達到科研機構的科研和大學院校的教學,完全結合實際,即科研機構從實踐中得到數據與經驗,進行科學研究,這樣科研成果最接地氣,能快速轉化成為生產力,實現科研成果的價值;大學院校把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緊密結合,使得學生所學與實際直接接軌,避免所學嚴重脫離實際問題,這樣就不會出現大學畢業生很多,用人單位又招聘不到適合的人才,實現科研、院校、企業三方互惠互利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高校一種新的培養人才的過程。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過程是由內到外、由上到下全面實現政府、大學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的資源共享,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的互惠聯合,通過協同合作實現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完成多元主體穩定的協同創新機制,達到機構、行業、大學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之間協同模式。雖然多元主體各自的目的和價值取向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即希望通過協同合作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從最佳利益契合點入手,設置利益分配機制,完成產學研用創新模式。
首先,高校要放眼未來,保持一顆寬廣的胸懷,要充分認識協同的目標是為了培養與時俱進的人才,開放心態,不爭利益,積極促進多元主體各方協同合作,制定計劃,建立定期溝通制度,構建三方信息溝通平臺,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動態,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積極承擔自身應盡的職責,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科研方向,根據市場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模式,讓參與方看到協同合作中的利益所在,最終實現科研成果能轉化成生產力,大學生有市場所需的技能,企事業能招聘到自己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
其次,政府是科研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最高設計者,政府對多元主體協同創新模式必須在宏觀上給予指導,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管理職能,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調配資源,解決難題,多給予政策扶持,解決科研院所、大學院校、企事業單位多方問題溝通、協調、管理上的障礙。打破大學與其他多元主體之間的體制壁壘,加強政策落實,完善協同創新的執行和監督體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
再次,積極拓寬協同創新資金來源渠道,開發社會各界廣大資源,設立協同創新基金,并以制度的形式保障資金的透明、合理運作,建立定期監管制度。積極申請政府政策傾斜項目,充分利用人才培養模式項目經費,深入開展協同創新。
最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協同機制是多元主體實行協同合作成功的保障。協同機制的建立要以多元主體實現共贏為指導思想,從服務企業發點,為企業掌握好政策方向,當好財務顧問,為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信息,為其不斷輸送新鮮血液,打通人才與用人單位的對接通道,學生通過與企業的對接,大大提高社會實踐綜合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在協同合作過程中,科研院所、企業要對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給出專業建議;對于脫離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給予修正意見;對教學主體創新思想、創新方法、執行過程具有一定評議權。不僅有分享創新成果帶來的經濟利益權利也要同時履行配合高校、科研院所進行人才培養的義務,為大學、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的義務;提供大學生實習的機會;吸納高校中優秀的畢業生到企業工作的義務;政府要配合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的義務。只有建立這樣的三方協同合作機制,才能保障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
總之,多元主體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目標的順利進行,必須以政府為主導,通過凝聚多元主體的人力、物力、財力,形成多元主體積極主動參與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的氛圍,才能實現共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煉.以政策和市場為導向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深入開展[J].中國高等教育, 2015(21):22-23.
[2]楊光祥、文傳浩、何西平,基于眾創空間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模式探索[J],2016,(04)
作者簡介:
肖永軍(1965.1-),男,民族:漢;學歷:本科,吉林長春,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理論。
李國茹(1964.1-),女,吉林長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