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甜 郭軍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均受教育水平因此得到了較大提高,其中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程度尤為明顯,生育水平的變化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其中教育對生育行為、生育觀念的影響已經得到公認。本文對所熟知的個體層面上教育水平和生育水平之間的負相關關系進行了進一步探討,認為教育主要是通過偏好效應和機會成本效應對生育意愿產生影響,并在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改善生育現狀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二孩政策;受教育程度;生育意愿
為了緩解老齡化水平加速、勞動年齡人口短缺等問題,我國自2015年起開始施行全面的“二孩”政策,然而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至2018年我國人口出生率均值為12.15‰,這與 2010年以來的平均生育水平基本持平,尤其是2018年人口出生率僅為10.94‰。可見,“二孩政策”實施以來,人們所擔心的人口井噴式增長的狀況并沒有出現。人口數量和質量作為構成人力資本的重要因素,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育數量決定人口數量,教育水平決定人口質量。既然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人們的生育意愿降低,那么教育究竟是如何影響生育意愿的呢?
一、受教育水平提高和生育意愿之間的關系分析
教育水平的提高從個體角度來講主要是影響兩個方面,首先,一般情況下女性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初婚年齡就越大,從而生育的年齡就越大,其次,據學者研究發現,育齡女性的文化水平與生育率呈負相關。所以對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個體而言,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相比存在著很大不同。接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女性已經不再被傳統的生育觀及家庭觀所束縛,她們更熱衷于通過參加社會活動、參與工作來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而言,她們更傾向于將生育子女所花費的時間、精力、財力投入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當中去,所以會選擇少育或者節育。接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對于自己的人生和生育是有計劃的,高學歷高素質女性要求的不只是優生,更主要的是堅持著最優生育準則,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人類具有的內在的生育控制的先決條件,而高學歷高素質女性則是有計劃、最優生育準則的天然響應者和自覺執行者,高學歷高素質的女性在突破傳統生育觀念上有著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不會盲目的受到生男孩、多子多福等傳統生育觀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的進步,我們逐步普及了義務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顯著增長,接受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女性與日俱增,女性不再是家務勞動的承擔者,而是更多的參與到工作中來,但是由于關于女性的生育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生育的機會成本增加,所以更多女性傾向于通過工作實現人生價值。
二、教育提高女性生育的機會成本
首先,國內研究發現,在生育保障機制不健全、公共托幼服務不完善、社會支持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協調家庭和工作很多職業女性被迫放棄工作,女性因生育中斷就業后,這樣不僅會帶來人力資本的浪費和勞動收入終止的問題,而且還會造成人力資本的貶值,導致再次進入勞動市場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高學歷高素質女性為能為社會和企業創造較高的價值,其自我需求能夠實現較高程度的滿足,生育中斷就業后,其社會價值和勞動收入顯著降低,生育的機會成本要高于只接受了義務教育的女性。
其次,生育會阻礙女性的職業發展,對于高學歷高素質的職業女性,其職業發展前景更為廣闊。調查發現,女性因懷孕而阻礙職業發展的女性占21.26%,懷孕和分娩導致女性參與培訓和提拔晉升的機會大大減少。在職場和母親角色的沖突下,高學歷高素質的女性更愿意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通過除了“相夫教子”以外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由于照料和撫養孩子,家庭消費水平會下降。統計發現,從一個孩子出生到他接受完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需要投入45-50萬元人民幣。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育和教育的質量更加注重了,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就更高,如果將母親懷孕期間的費用和未成年人保險等費用加總,遠不止50萬元。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孩子撫養和培養投入的就更多,相反,文化層次越低,對孩子的撫養和培養所投入的成本就會越低。
三、提升女性生育意愿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生育補貼津貼制度,對生育女性給予物質保障,緩解經濟壓力
對現有的生育補貼制度進行完善,加大生育津貼覆蓋范圍,關于男性陪產假以及女性哺乳假制度要切實符合人們的真正需求,簡化生育補貼津貼申請和發放流程,為女性生育提供經濟保障。
(二)為0-5歲嬰幼兒提供合理的教育和托管方案,解決學前兒童照顧問題
對于0-5歲嬰幼兒教育改革首先應從政府入手,在制定出具體可行的嬰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加大政府投資,大力推行幼兒園普及計劃;高校增設學前教育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提高幼兒教育專業水平。
(三)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兒童基本權益,提升女性生育意愿
目前我國在關于全面二孩政策配套的科學長效性福利政策方面依舊不健全,尤其在完善兒童教育、醫療事業等方面的政策對策,因此建立起兒童福利保障機制,提高并加強對兒童教育以及醫療服務等方面的建設,在保障兒童的基本權益的基礎上發展各項兒童福利,從而提升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
四、結語:
目前來看,我國的低生育率現象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關注。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國女性接受教育的水平顯著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所占比例與男性逐步接近并呈現反超態勢。高學歷女性的生育意愿較低成為制約我國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對此,社會和國家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負面影響。此外,部分省份存在著生育率低和人口外流導致的人口縮減的現象,對此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房價和物價,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促進當地經濟健康發展,以進一步提高高學歷女性的生育意愿,這也是我們下一步關于人口問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