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娜
[摘? ? ? ? ? ?要]? 永川模式、清鎮模式是區域職教城的兩個典型標桿,二者通過依托政府資源、對接城市產業、盤活職教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加大職教資金投入等把區域職教城建設得頗具特色,這對其他區域建設職教城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路。
[關? ? 鍵? ?詞]? 永川模式;清鎮模式;區域職教城
[中圖分類號]? G719.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008-02
職業教育為城市建設發展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職業培訓和技術服務,是城市建設與發展不可缺席的一分子;同時城市建設為現代職業教育開展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豐富的辦學資源,二者是一個共融共生的利益共同體,急需建立一個平臺來進行協同創新發展,區域職教城應運而生。目前,全國已經有不少地區率先走在了建設區域職教城的前列,比如重慶的永川模式、貴陽的清鎮模式,這兩個區域職教城的規模、管理運行、協同創新、服務產業等方面均有建設亮點,通過對這兩個典型案例的分析,為其他區域建設職教城提供可供參考的建議。
一、區域職教城的本質特征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一直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基點和方向。區域職教城“既是一種新型的城市化發展模式,也是一種集約化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1]它的產生與建設是以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為基點,其規模和效應又高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
關于區域職教城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的認識。從字面來看,區域職教城由兩部分組成:區域和職業教育。區域和職業教育共建一個城,區域內的資源與職業教育自身攜帶的資源互融互生,建設一個具有職業教育的特色之城,依靠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創新之城。“城”“校”“產”“教”是區域職教城的核心要素和本質特征。城市發展以職業教育的產教為特色,職教發展以城市建設的產業基礎為依托,城市里的政府、產業、企業、學校、行業、社會機構與平臺、公共資源與設施都可以拿來為職業教育發展所用;職業教育培養技術人才,承擔著科技創新、工匠文化傳承和服務產業經濟發展的重任,是加速城市建設發展的新戰略、新名片。城和校缺一不可,城校互動、城校共建是區域職教城的主要特征。
從“城”和“校”的辯證關系來看,區域職教城是一種城市建設資源與城內職教資源互動、共建、共榮的新形態,可以稱之為“立地式”職教發展新模式。它以城市建設和職教資源為主體,以資源的整合、互補、協同、創新為手段,最大限度地將“城”的資源和“校”的資源挖掘并釋放出來,集約、高效、共贏是“城”“校”共同的價值追求。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戰略,區域職教城打破了單個學校或者企業的利益壁壘和硬性運行成本,促進了城市資源與職教資源的無障礙流通與互動,加速了二者的協同創新之路。
二、永川、清鎮職教城之建設亮點借鑒
永川模式、清鎮模式便是區域職教城協同創新的兩個典型標桿,從構想、建立、發展運行再到協同創新效果,或許可以窺探出幾點區域職教城的建設思路。
(一)政府發揮主導并推動
爭取政府政策支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是實現區域職教城協同創新的不二法寶,“地方政府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者、執行者,更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需求者和推動者”。[2]“永川模式、清鎮模式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設重慶永川職教城是中共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做出的決定,政府“先后投入13億元,征地 2517畝”。貴陽清鎮職教城也是由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三級黨委、政府共同打造,職業院校建設被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占地約46平方公里,分東西兩區。[3]政府現場辦公、解決批地難題、統一籌劃、做好校區置換協調工作、實行減免稅費、資助等政策扶持。依照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辦法,統一空間布局,為入駐職業院校搭建行政、招商、宣傳等多個服務平臺,實現城中有校、校中有城、城校互動、協同一體的示范效果。
(二)服務區域經濟產業發展
職業教育助城、助產、助教、助景、助貧,是城市發展建設的一座新地標、新標桿。“職業院校應做好區域內產業崗位的調研和預測,追求專業結構與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同步乃至引領這種調整”,服務區域經濟產業發展是職業教育和城市建設共同的利益訴求點,是城校互動的主體目標。[4]永川職教城開辦100多個專業門類,依托機械裝備、電子信息、金屬冶煉、紙業以及軟件信息服務產業,“發展這些產業集群的資源優勢就是永川的教育,尤其是永川區域內的職業教育”。[5]清鎮職教城開辦了324個專業,以帶動、服務五大新興產業為主(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大健康醫藥養生產業、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民族和山地特色文化旅游業、新型建筑材料業)。兩個職教城按照“產業辦專業,專業興產業”思路進行專業建設,同時拉動了職教城的招商引資、房地產業、就業,“一區一特,一校一景”,將職教文化與旅游觀光完美結合,帶動了周邊旅游業、服務業、文化生活的開發與發展。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達51.24億元、旅游總收入86.14億元,電商年交易額30億元。[6]
(三)盤活職教資源
職教資源是區域建設職教城的關鍵資本和重要條件。永川職教城內的院校總數由最初的32所,經過規模和內涵發展蛻變,優化整合后變為2015年的17所,一類是國家骨干、示范性、行業型職業院校,一類各類普通中高職院校,一類是短期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實現校校互動,就師資、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實訓基地、學分管理展開合作。清鎮職教城集“學歷教育、技術培訓、技能鑒定、職業指導、技能大賽、生態低碳”為一體,入駐職業院校19所,在校生約10萬人,以“一體兩翼多節點”布局職業教育之城,盤活全省職業教育資源,校校共建共享資源已非常便捷。但要注意的是,盤活職教資源絕不僅僅指的是職業教育資源,還包括區域城市內政府、企業、行業、社會機構等領域內的有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各種資源,整合方式也是多樣的,兼并、托管、合作、建立“多教一體化”職教成才通道、集團化辦學等。
(四)建立協同創新聯動機制
協同創新聯動機制是將職業教育資源和城市建設真正融為一體,發生協同作用的一個紐帶。永川職教城采用的是“城校互動”模式,城市發展與職業教育資源互融共生,就知識、信息、產業、科技、人文、城市設施等資源共建、共享,政府為職業城建設搭建了政務服務、設施建設、對外交流、職教改革、招生就業、宣傳以及招商等7個平臺,職教城為城市建設培養人才,每年培養上萬名外包服務人才,“2013年,職業教育拉動GDP增長18億元,促進增加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直接消費達24億元以上”,[7]大城市建設與大職教發展互利共贏。清鎮職教城最大的特色就是開創了“城產教景”四融合的協同創新模式,以建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產業轉型發展人才支撐基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精準扶貧基地和新型旅游目的地為目標,開創了城市發展與職業教育深度合作、協同創新的新模式。
(五)投入強大的職教城專項資金
職教城的前期建設與后期運行維護需要大量經費投入,永川職教城主要采取政府專項資金投入、學校自籌資金、社會力量辦學等投入機制,在重慶市和永川區兩級政府的支持下,前期投入上億元,征地近2500畝,并在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教學用房、公共設施建設,入駐學校與機構建設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清鎮職教城預估總投資356億元,“院校及配套基礎設施投入約224億元,其中院校建設完成投資約72億元,基礎及配套設施投入約152.18億元。”[8]實行學校自籌、政府貼息貸款、政府專項建設資金獎補、校區資產置換、社會招商投資等方式來籌措職教城建設資金。沒有資金注入,職教城的前期建設就是紙上談兵,強大的資金扶持是永川職教城和清鎮職教城得以形成城校協同創新的重要保障。
三、啟示
“永川模式”和“清鎮模式”職教城走在了全國探索職教城的前列,職教城的規模和內涵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成功實現了城市建設與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成為全國職教城的標桿。縱觀永川模式和清鎮模式職教城,職業教育成就一座城市不再是紙上談兵,它們的建設亮點和成效為后續其他區域建設職教城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內部管理不協調、資金使用缺乏監管、缺乏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與獎懲機制、協同創新機制效用不顯著等問題。區域職教城對外方面,全市需要營造一個和諧、自由、開放、創新的城市氛圍和重視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基調,提高公眾對現代職業教育的認同感;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由“管”轉到“籌”,為區域職教城建設提供政策環境和統籌服務,搭建宣傳、推廣、招商平臺。對內方面,職教城的管理運行機制、協同創新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預警機制、品牌推廣機制都要一一建立、一一完善。另外,區域職教城絕不是職業院校的集中場,更不是“集體大鍋飯”的翻版,而是一個倡導城校共建、共享、共榮的創新之城,這是一種城校協同發展的契約模式,其他區域可以借鑒,但絕不可以全盤照搬,需要立足本土化市情市貌考慮區域職教城建設。
參考文獻:
[1]鄭重,吳永夏.職教城模式下專業建設問題及對策:以“重慶職教城”為例[J].職教論壇,2007(24):33-35.
[2]吳一鳴.推進區域職教改革的兩大著力點[N].中國教育報,2019-3-19.
[3]丁華.對重慶職教城職業教育的調查與反思[J].職業教育研究,2008(3):106-107.
[4]丁金昌.高職教育對接區域經濟的現狀分析與路徑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1-66.
[5][7]龔鈺婷.“城校互動”,永川職教與城市發展共榮[N].中國教育報,2014-10-16.
[6][8]周世敏.清鎮職教城:一座新城的光榮與夢想[EB/OL].http://www.gzqz.gov.cn/ztzl/zjc/201812 / t20181229_3379194.html,2018-
12-29.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