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懿 鐘林
[摘? ? ? ? ? ?要]? 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通過對教學領域價值共創機制的分析,構建融合學生和教師價值創造過程的共創價值矩陣,提出認同、重構、互動和分享驅動的價值共創機制,提升教師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關? ? 鍵? ?詞]? 價值共創;機制;互動;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020-02
價值共創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指服務過程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合作[1]。20世紀60年代,在消費生產理論被提出和發展的基礎上,消費者價值創造的作用被經濟學領域所重視。在教學領域,學生作為知識產品的消費者,教師作為知識產品的傳播者,價值共創指學生與教師以共創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共同創造價值的活動過程。這需要結合學生和教師的價值創造過程。一方面,學生學習知識是一種價值創造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在自身的知識素養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自身的認同、消化、吸收、感悟、互動、分享得到的一種體驗。體驗分為感覺、感受、思維、行動和關系五種類型,是學生的主觀感受,離開了個體學生的積極主動配合,體驗價值無從談起,體驗價值創造的關鍵是學生的身心參與[2]。另一方面,教師傳授知識也是一種價值創造過程。該過程由知識、創意、講授、傳播四個環節構成。其中,知識是源泉和基礎;創意是關鍵環節,在此環節,將知識轉化為可以用聲、光等符號描述的內容;講授通過在學生、課堂和教師三者構成的時空里,將創意轉化為知識產品;傳播是將知識產品推向更廣泛的學生群體的環節。
要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和教師共創價值最大化,不僅需要注重教師價值創造過程的延伸,更需要強調并鼓勵來自學生的創意參與,強調二者的融合性。融合學生和教師價值創造過程的共創價值矩陣如圖所示。
學生價值創造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和教師價值創造過程的每個環節融合,從而形成價值共創矩陣。為實現學生和教師共創價值相對最優,共創價值鏈包括四條主要路徑:(1)學生參與教師對知識的利用決策,以認同驅動價值共創;(2)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等創意的生成決策,以重構驅動價值共創;(3)學生參與教師的課堂講授,以互動驅動價值共創;(4)學生參與教師對知識的傳播和推廣,以分享驅動價值共創。
一、認同驅動的價值共創機制
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意愿和動機是建立在學生認同的基礎上的。認同驅動的學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通過學生認同和教師認同兩條路徑來實現。在學生認同方面,通過被動接觸和主觀學習,某一知識點得到學生的心理認同,并引起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意愿,從而引導其產生自覺學習的行為。在教師認同方面,某一知識點在挖掘利用前,都要充分調研學生的學習意愿和知識準備情況,在充分分析學情后,教師產生講授該知識點的意愿,進而得到采用此知識點進行講授的決策。學生和教師對知識的認同,創造出基于該知識的教學產品,產生共創價值。反過來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在提升其文化素養的同時,引導其自發深入學習;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在豐富其文化底蘊的同時,促進其傳授知識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
認同驅動的學生與教師的價值共創機制要求教師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研究學生對該知識的認同度,充分評估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而做出開發和利用知識進行教授的決策。
二、重構驅動的價值共創機制
隨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作為合作者參與到教師課堂教學的創意、設計中,以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師應支持這種以學生和教師共贏為基礎的合作式、開放式創意,促進互惠性共創價值的創造。重構驅動的學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通過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的路徑來實現。學生層面,學生為創意主體,由于對已有知識的不滿足,進而產生并提出新的學習需求,并以該需求為導向,進行創意構思,進而提出創意,以滿足自身多樣化的需求;教師層面,教師扮演著支持和促進創意實踐的角色。通過學情調研,教師發現和了解學生需求,這是教師教學創意的源動力,然后,提供平臺和資源,指導、支持和促進學生的創意構思,對學生提出的創意進行評估和決策,進而開展實踐。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資源互補、交換和共同創意,滿足學生的體驗需求,增加了學生的使用價值,提升了學生的滿意度,實現價值共創。
重構驅動的學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創意的發現、引導、合作和支持,在確保知識嚴謹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便利和空間,激發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互動驅動的價值共創機制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學生、教學場地三者構成的時空里進行的,需要學生參與和體驗,為學生帶來體驗價值。在現場性意義上,互動驅動的學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有兩條路徑:(1)學生提供信息,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反饋和建議。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可以及時、直接地獲取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信息,進而即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2)學生之間通過互動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提升學習效果。學生之間通過互動與交流、分組與討論,能夠共同創造學習體驗,自發形成學習團隊,提升愉悅感和滿足感,也能增強群體凝聚力。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共同形成共創價值,共創價值反過來增強互動交流的意愿,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為確?;域寗拥膶W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的有效運轉,需要通過多種現代信息化技術,采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營造氛圍,重視互動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
四、分享驅動的價值共創機制
社會化媒體和網絡平臺為個體學生創造了一個可以相互連接的社會網絡,每一位個體學生都是該網絡中的一個節點。社會網絡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體驗和滿意水平受其他學生的影響。穩定和緊密的人際關聯能夠產生可觀的共創價值,并不是那些處于網絡中心的學生更能和教師實現價值共創,而是那些具備可接入性節點的學生更能和教師實現價值共創[3]。
通過社會網絡,學生之間可以分享學習體驗,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共創價值。分享驅動的學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的實現路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分享,學生獲得了精神享受,產生了體驗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分享,知識被傳播、推廣到更大范圍,間接幫助教師進行知識傳播。
分享驅動的學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的關鍵是推動社會化媒體和全通道式網絡平臺的完善,促進價值共創參與者各方擁有更多活躍的可接入性節點。
五、結論
建立健全師生共同參與的價值共創機制能夠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學生與教師價值共創機制的有效運轉需要建立完善實體的師生互動平臺、虛擬的社會網絡等平臺,使信息充分流動,使教師的力量與學生的參與力和影響力動態平衡,即平臺一方參與者的增加會吸引平臺另一方參與者的增多。同時,教師應努力提高授課質量,加大知識傳播和推廣力度,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的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將來自學生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教師。這樣可以將多邊力量集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楊學成,陶曉波.從實體價值鏈、價值矩陣到柔性價值網:以小米公司的社會化價值共創為例[J].管理評論,2015,27(7):232-240.
[2]Larsson R,Bowen D E. Organization and Customer: Managing Design and Coordination of Services[J]. Academy of Mcmaaement Beview,1989,14(2):213-233.
[3]Stephen A. T., Toubia O. Deriving Value from Social Commerce Network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0,47(2):215-228.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