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是 李禎
[摘? ? ? ? ? ?要]? 在闡釋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對人才培養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涉及高職專業教學的四個質量要素:學生、教育者、課程、專業,得出提升高職專業教學質量的辦法——著力點(課程建設)、質量標準(湖工職院特色標準)、工作方法(PDCA改進循環)、體系保障(合力育人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關? ? 鍵? ?詞]?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質量;PDCA改進循環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038-02
一、提升高職專業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
教育對提升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高等職業教育在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人力資源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專業人才培養塑造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專業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也從側面反映了高校對行業趨勢和職業發展的洞察力和適應力。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總書記講話從四個方面提到質量——“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各類人才”“加強對辦學方向、標準、質量的規范引導”“提高教學質量”。質量的載體可以是產品、活動、過程、組織、體系、人,或是以上各項的任意組合。專業教學質量涉及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實施過程、課堂教學組織、教師、學生等方面。從質量管理角度來看,需要滿足固有特性繁多且相互交織,需要運用系統化辦法持續改進,不斷提升質量水平。
對高等職業教育而言,提升專業教學質量是新時期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適應育人機制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推動專業發展向符合質量特性的人才培養階段轉變,將助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使技術技能得以傳承,有效促進就業創業。
二、提升專業教學質量的分析與思考
毫無疑問,學生、教育者、課程、專業是影響高職專業教學的質量要素。
(一)學生:教育要面向學生未來,而不是我們的過去
資本論中論述過織布工與機器之間的斗爭,工人在機器應用下受排擠,被推入初級勞動部門。機器體系的進步,最終使剝削勞動力在內涵和外延得到加強。事實上,當人們具備工業時代的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思維,制造業反而衍生出更多乃至更高薪的工作崗位,這種變化對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仍有啟發作用。
當技術領先于教育,從業者被甩在技術之后,社會陣痛由此加劇。人工智能技術和量子理論的應用快速發展,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時代。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應對能夠預判的技術變革盡快采取行動,并從現階段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角度應對挑戰,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承擔責任。
(二)教育者:恪守教師本分,精彩每一堂課
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教師法中也明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的使命。在一般價值認同里,教師的本分就是上好每一堂課,并讓每一堂課精彩。精彩是聽課者的感官感受,而評判教學質量則可從課程的信度(穩定性、可靠性)、效度(有效性、吻合度)和可行度(可行性)三個維度來分析。教學對這三個維度的滿足程度,也是教學診斷、質量提升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專業培養計劃根據培養目標確定一系列課程組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則從課程教學效果中體現。所以,高質量課程教學是教師應盡的本分,而課程是否精彩(高質量)則是對“怎么培養人”問題的踐行。
(三)課程:標準引領,質量為先
我國2010年以來逐步構建涵蓋專業教學標準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力圖通過國家標準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標準是對質量特性的技術規定,是質量管控的基礎,為提升質量水平提供保障。標準執行狀況將直接影響質量水平,而質量管控本身就是在貫徹標準并將標準付諸實施。專業(課程)教學質量是職業教育標準體系下的重要環節,高質量、高水平的課程是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基石。將地域行業產業特色與國家課程標準、學校專業教學傳統充分融合,將促使標準落地生根并符合區域人力資源需求和校情、學情。這是課程推動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依據。
(四)專業:尊重規律,鼓勵交叉
規律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聯系。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專業發展規律,是構建高職專業教學質量提升體系中必須遵循的法則,也是教育教學工作者在從業過程中應遵從的一般準則。在產業革命和技術革新的推動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多個領域交叉協同推進,正在引發鏈式突破,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弱化因專業劃分形成的屏障,以骨干專業建設為抓手,突出專業傳統特色,促進專業之間交叉融合,從而服務產業升級需要,從而使專業群之間協同發展、促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常態。
三、如何有效提升高職專業教學質量
(一)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著力點——課程建設(以電力電子技術與應用課程為例)
質量提升驅動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設計,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升完成任務學習動力,從而推動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構建“互聯網+”條件下人才培養新方式,將符合信息化實踐特征的內容融入基礎課程教學,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實現對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
電力電子技術與應用課程是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為專業教學標準自動調速系統、運動控制技術等課程提供支撐。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持續優化,通過融入虛擬仿真實訓使學生對理論知識與技能應用的掌握相互促進,通過使用雨課堂、學習通等信息化平臺使教學更為人性化。教師能適度做到放開手,把課堂交給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課程建設帶動了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
湖北工業職院以建設國家優質學校為目標,通過資金和政策扶持,立項建設電力電子技術與應用等一系列優質核心課程。電力電子技術與應用課程在建設初期力求能服務相關專業群,謀求專業上的協同發展。為適應職業教育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趨勢,課程建設將在技能大賽引領和推動下(如“國賽”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安裝與調試和“國賽”光伏電子工程的設計與實施),課程教學質量、專業辦學水平將能夠量化,以此彰顯課程建設對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二)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衡量尺度——湖北工業職院特色標準
2018年教育部推動對高等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全面修訂,使職業教育標準科學系統,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國家標準的確立發揮了重要的規范引領作用,是一種可量化、可監督、可比較的規范。在標準文本中提及“可以依據區域產業結構進行適當調整”,留給職業院校制定自身特色標準的空間。地處鄂西北的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應結合學校發展規劃與二級學院專業教學傳統,制定湖北工業職院特色專業教學標準。在標準制定過程中養成標準意識,在教學實施中完善標準實施機制,使標準成為衡量工作質量、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尺度。
(三)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工作方法——“PDCA”持續改進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常從院系、專業、教師三個相對獨立的主體開展教學質量管控,某種程度上質量提升的意識與動力不足,缺乏有效驅動機制;質量要素之間缺乏有效約束,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對現代質量管理理念和手段缺乏學習和應用,制度得不到落實。采用全面質量管理中“PDCA(計劃—執行—檢查—總結循環)”工作方法是化解上述難題的新思路。
一是優化課程設置,謀求更緊密的前后課程關系,使知識與技能在課程中能延續與發展。課程體系中一類技能或一類知識就可以建立一個課程組,通過教學內容的延續密切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遞進式教學實現學生階梯成長。二是在課程層面通過使用教學質量管理網絡平臺使“計劃—執行—檢查—總結”過程在學校、學院、專業、教師四級共享,讓數據支撐質量提升。三是專業教師應能完成“知識技能鏈”相關專業課程組教學,讓前導課程教學效果在后續課程中得到檢驗。檢查不再單純為檢查,檢查服務總結,總結推動下階段提高。四是強化服務于專業群的基礎課程教學,讓課程“計劃—執行—檢查—總結”過程在多個專業教學中滾動,使同一課程的差異化教學能夠服務多個專業。五是系統化落實教學質量提升,需要學校結合校情實際制定能夠落地做實的規章制度,以使學校各方面工作服務于專業教學質量提升。
(四)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體系保障——合力育人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經濟社會發展將使社會分工日益細化,職業新形態正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發展應運而生。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提出的“教育2030框架”,學校教育仍是人職業發展所需創新力、道德和責任的重要來源。2018全國教育大會對“立德樹人”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深刻闡述,為人師者自當率先示范。日常教學的專業、規范、敬業是教師對職業素養的詮釋,校園服務的細致、熱心、奉獻是對職業道德的無聲引領,教輔人員的力行、守信、合作是對職業操守的用心展示。一體化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服務、資助、組織等育人環節,構建合力育人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是提升專業教學質量的體系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根保.現代質量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5):1-17.
[2]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王濤,肖思漢,等.教育要面向學生的未來,而不是我們的過去[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2):3-18.
[3][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92-528.
[4]徐川.以育人合力彰顯思政工作實效[N].光明日報,2018-10-11.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