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
摘 要:社區的和諧穩定是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前提,城市社區因人員復雜、流動人口多、居民需求不斷提升而帶來諸多管理難題。位于河南新鄉的某城市社區,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為民服務,求實求效,為新時代創新城市社區治理提供了有益啟示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社區 城市社區治理 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
位于河南新鄉的某城市社區,居民構成復雜,治理難度大。社區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為民服務,求實求效,形成獨特的城市社區治理體系,打造出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的“樣板工程”,為新時代創新城市社區治理,回應群眾關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和經驗借鑒。
一、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新挑戰
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城市社區出現的新特點,互聯網時代的新問題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多項變化的交叉,使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迎來新機遇、面臨新挑戰。
(一)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是吃得好、穿著得體、住的舒適、生活的體面,更重要的需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六個方面。在六個方面的要求中,以民主為例,城市社區居民最關心的并不是政治民主、選舉民主,而是發生在社區、發生在身邊,常常被基層管理人員認為是“家長里短”的小事情。小事不小,一件件“小事”,卻涉及了社區居民的知情權、話語權、參與權、監督權。居民在這些方面的民主訴求非常強烈,維權的訴求越來越多,權益的表達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伴隨社區居民民主意識的覺醒,社區管理者怎么樣把民意納入制度化的管理之中、納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和平臺上來,不能讓訴求無序釋放和漫溢,防止形成群體性事件,這就給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如果對訴求回應不及時,信息不對稱,就會產生“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的情況。
(二)城市基層社會出現新特點
當今社會人員流動性非常強,農村出現空殼化,城市到處是陌生人,即便同住一個小區,甚至同住一座樓宇,門對門不相識,缺少交流溝通,沒有互動交往。在城市社區里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人員“異質化”。社區居民構成復雜多樣,既有體制內的公職人員、時下流行的“社會精英”,也有在社會底層疲于謀生的人。他們對權利的訴求、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黨和政府的要求都不在一個層次,怎樣通過創新社區治理盡可能多的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合理需求,就成了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一大難題。
(三)互聯網時代帶來新問題
從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表達方式、參與方式到維權方式,互聯網給城市社區治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每一個城市社區,甚至每個樓棟都可能有“微信群”,這些“微信群”可能是生活群,也可能是維權群,各種各樣、五花八門。諸如幼兒園中小學的入園入學、垃圾中轉站的選址、水電氣暖的供應、物業服務等問題,都會在群里面進行發酵。因此,互聯網在改變居民生活的同時,也成了群體性事件的“火藥桶”。一個“小火苗”就可能引爆一個輿論場,不少群體性事件就是通過“微信群”的串聯很快爆發起來的,這就叫“防不勝防”。不難看出,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不僅是實體的,還有虛擬的,不僅是線下的,還有線上的,給城市社區管理者提出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二、河南新鄉某城市社區創新社區治理的探索
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發展的最小細胞,是各種矛盾的聚焦點、各項任務的落腳點、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凝聚點。社區治理的好壞、服務居民能力的強弱,是衡量城市發展質量的“溫度計”,是體現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晴雨表”。成立于2013年8月的某城市社區,是河南新鄉城市社區中的后起之秀。社區將職能定位為“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教育群眾”,以“擁有一顆踏踏實實為群眾服務的心,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群眾才能把我們當朋友,當親人”為服務箴言,先后獲得市級榮譽22項、省級榮譽24項、全國榮譽5項。
(一)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
該社區一方面以高質量社區黨建引領高質量社區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社區黨員干部的榜樣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有力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著重突出社會協同,充分發揮各類群團組織的橋梁作用,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機制日趨規范完善。自2013年成立以來,社區兩委就對群團工作高度重視,先后建立了多個群團組織,成立了多個工作陣地,先后建成了紫郡書畫院、常青藤圖書館、社區籃球場、門球場、兒童樂園等多個活動陣地,從組織建設、陣地建設、經費保障以及活動開展等多方面推動群團工作順利進行。社區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優勢,為不同人群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通過搭建平臺,匯聚合力,更好地服務于黨政工作大局,服務于社區建設。
(二)以民為本、解民之憂,做到民生保障全方位
社區管理者始終視居民為“上帝”,以居民為中心,想居民所想,做居民所需,探索出獨特的治理模式:“開發小區——建成社區——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形成合力——服務群眾——保障民生——黨委放心——群眾滿意”,做好民生保障的生活、政務、文化、信息、志愿、配套“六項服務”,使居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三)立足基層、結合實際,打造服務群眾新平臺
社區是服務居民、造福居民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社區優質周到的服務是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途徑。社區堅持立足基層、結合社區實際,全力打造服務群眾新平臺,以“五項教育”“六個創新”為抓手,既突出特色,又力求實效。
1.抓好提升群眾素質的“五項教育”
以如火如荼的社區紅色教育凝心聚氣;以積極向上的社區主題教育提升居民文明素質;以寓教于樂的社區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形式多樣的社區法治教育培育居民法治意識;以精彩紛呈的社區女性教育發揮“半邊天”作用。
2.加強社區服務群眾能力建設的“六個創新”
建成社區法庭提升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的能力;建成社工服務站提升社區建設專業水平;開展家事調解提升矛盾化解能力;建成公益基金提升社區綜合保障功能;建成民兵隊伍提升社區治安防控實力;建成微型消防站提升社區綜合防災能力。
三、對新時代創新城市社區治理的思考
基于上述時代背景和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新挑戰,河南新鄉的該城市社區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無疑為新時代創新城市社區治理開了一扇天窗。“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思考新時代創新城市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有十分迫切的現實需要。
(一)新時代創新社區治理,應堅持黨建引領,突出社區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領導核心作用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高質量黨建不僅引領高質量發展,城市社區的高質量黨建也可以引領高質量社區建設。
1.注重在黨建體系建構上出實招
比如,2013年該社區大黨委成立,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社區建黨委、居民小區建黨支部、樓棟建黨小組的三級架構。
2.注重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上見實效
如建立社區、駐區單位、物業公司、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五方協商機制;黨委書記負責社區,黨委委員負責大網格,支部書記負責小區,支部委員黨小組長負責樓棟,黨員負責家庭的五級負責制;鼓勵兩新組織黨建負責人擔任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小區黨支部負責人擔任物業服務處服務總監,加強互動交流,凝聚發展合力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制度等。
3.注重在黨員示范引領上出成果
著力激發黨員當先鋒、做表率:一是分類管理有組織,把黨員找出來。開展“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活動,建立六大類黨員臺賬;二是分層施教有培訓,使黨員能起來;三是分工合作有作為,讓黨員動起來。重點發揮離退休黨員共建共管的參謀智囊作用、在職黨員辦公室之外的示范表率作用、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聯系溝通作用、困難黨員扶危助困的支撐推動作用;四是分眾服務解難題,讓黨員站出來。培育人人創先爭優、人人積極作為的意識;五是分享業績有評議,讓黨員亮起來。開展民主生活會和黨員年終雙評、給每位黨員干部寫親筆信、開展“三優三創”活動。
(二)新時代創新社區治理,應堅持社會協同,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長效機制
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完善社區組織發現居民需求、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參與的工作體系,推動“三社”互聯互促互動,更好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可以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群團組織積極作為,突出服務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務品牌,形成多方聯動、集聚合力的良好局面。
(三)新時代創新社區治理,應堅持居民參與,充分激發社區居民自治活力
“社區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新時代城市社區應注重完善社區居民自治體制機制,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居民自治實踐活動,靠不斷創新的實踐活動凝心聚氣,形成“城市社區是我家,人人都要愛護她”的主人翁意識和發自內心的情感認同,讓社區居民自覺將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社區可結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節日的內涵,精心設計各種活動載體,引導社區群眾共治共享。該城市社區就先后成功舉辦各類文體活動近百次,基本做到了活動周周有、次次新;社區還圍繞上級黨委政府要求,先后開展多項主題活動,有效地凝聚社區正能量,傳播社區好聲音。
參考文獻
[1]【“社會治理”系列點評】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社區“氣象站”,預知民情解民憂[EB/OL].(2017-11-06)[2019-08-03].http://sh.people.com.cn/n2/2017/1106/c383500-30892513.html.
[2]朱樹彬,張書林.論領導干部講政治的理論意蘊[J].學習論壇,2017,33(11):18,22.
[3]陳越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N].中國社會報,2017-10-16.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EB/OL].2017-06-12.http://www.gov.cn/zhengce/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