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波
[摘? ? ? ? ? ?要]? 當前,在新時代、新使命的精神指引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變得更加重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一個重要目標,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領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 ? 鍵? ?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引領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194-0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宣講為主的,教師按照要求通過系統的理論闡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教師以清晰的思路、旁征博引的灑脫、口若懸河的表現會贏得“精彩”的課堂美譽,這種課堂教學在信息相對封閉的時期能夠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能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達到育人的目的,而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代,如果繼續沿用這種“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我們就會看到“你講我睡覺”“你講你的,我干我的”的尷尬場面,教育的實效性會大打折扣。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思想政治課教學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主觀能動性這個內因,才會幫助思政教學走出單向的、一廂情愿式的尷尬境地,重新煥發思政教學的生機與活力。那么,如何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呢?筆者認為,以問題引領的方式組織思想教學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一、問題引領是思想政治課的本然存在
思想政治課最重要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就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解決思想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弄清“癥結”“疑惑”所在,解決的過程也要針對問題,圍繞問題,因此,問題引領是思想政治課的本然存在。
(一)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然屬性
思想活動一定是有思有想的活動,而有思有想的活動一定是伴隨著問題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寓思想性于知識性之中的一門課程,課程的靈魂與核心無疑是思想性。而要讓思想性充分地體現就需要課程本身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唯有如此,思想性的政治課堂才能成為學生的思想舞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而言,一方面,其具有向學生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任,而這種傳播應該在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基礎上進行才會具有實效性,當代的學生思想絕非是一張可以由教師隨意描畫的“白紙”,而是在其他媒體,甚至自媒體的影響下帶有一定底色的“彩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傳播就必須下一番“破立”的功夫,要在學生的思想世界激起漣漪,經過辯證的思維達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肩負著解決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重要使命,目前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又簡單,既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又沒有穩定的立場,很容易隨波逐流,甚至迷失自己,有的甚至因為思想問題而走極端。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摸清學生的思想實際,通過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想經歷去偽純真、去惡揚善。
(二)問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所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本質上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其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問題意識的導向上。(1)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本質屬性就是實踐性。因為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問題也產生于實踐,如果思想政治課脫離實踐,空洞地講述理論,那么,學生的思想世界就得不到有效的改造與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也無法得到彰顯,基于此,實踐、實踐中的問題是思想政治課的基礎。(2)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問題導向是其人本化目標的客觀需要。思想政治課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統領下進行系統的知識建構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的精神世界建構、啟迪的一門課程,其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并能做到自覺踐行。理論的學習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內化與外化,即通過理論的學習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信仰,在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信仰的指導、激勵與約束下變成實際行動,而這一切都圍繞“尊重人的價值、彰顯人的價值”這個價值目標。(3)在“產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達到教育目標是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必要環節。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他們才會進入探究情境中,才會正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學生的問題往往都是針對他們的生活實際、實踐活動的,唯有提出與實際、實踐有關的問題,才能有效地觸發學生的思想興奮點,進而在問題溫習與解決中促進學生政治素質思想的提高。
(三)問題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的過程就是在學生的思想、精神世界掀起波瀾,引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辯證的思緒中求得思想的升華。因此,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個繞不開的前提。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只有堅持問題引領下的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個過程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實際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統一的過程,都是對社會實踐的反應與應答,而“問題意識”則是這兩個過程的發動機與方向盤。因此,沒有學生的問題意識就不會有真正的思想觸動、改變與提升,也就不會發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重視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問題的引領下組織教學,才會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二、問題引領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對策
(一)樹立并踐行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
以人為本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而要讓思政課堂凸顯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就應該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通過對學生思想狀態、認知特點的準確把握,實施能讓學生“動起來”的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如此,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會得到保證,以人為本的目標才會有效落實。要讓學生自覺變成學習的主體,就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這樣,課堂的有效性才有保證。恩格斯認為,對個人而言,行動(包括主觀見之于客觀又反過來作用于客觀的思想提升行動)的動力都一定會通過其頭腦轉變為意志動機。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實效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過分強調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角色與主體地位,周密的邏輯體系令學生沒有機會發問,也不愿意問,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淪為“知識的接收器”。想改變這種落后的教學理念,要樹立并踐行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1)要處理好必要的“灌輸”與適時啟發的關系,把“灌輸”作為一種必要的鋪墊,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達到育人目的,作為課堂的重點與價值追求。(2)要處理好引導與內化的關系,在對學生的思想狀況、興趣愛好與心理需求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巧妙引導,注重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3)關注引導的最終效果,即教育引導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內化,看學生能否在問題探究中提升政治思想境界。(4)處理好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學生要利用感性的“事件”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以提升理論的現實力量,同時要借助于理論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5)處理好知識與智慧的關系。以知識提升智慧,以智慧獲得知識,用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同時提升自己的智慧。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現實需求出發,在現實生活中體悟理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思想教育更“接地氣”,更符合學生思想提升的規律。
(二)采用問題引領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
思想政治課“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在新媒體環境下、在新生代大學生多元的認知語境下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由于不能直面問題、不能引起師生的雙邊互動而陷入了教師自說自話的被動境地。在網絡環境下,各種各樣的事件與問題不斷地刺激著大學生的大腦,學生也愿意去關注這樣的事件與問題,同時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產生困惑與疑問,這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而言,既是攔路虎,也是機遇與挑戰。如果教師能采用引領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那么,這樣的疑問或困惑就是提升學生思想境界的契機,否則,學生就很難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不會產生信服感。采用問題引領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人格發展特點,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理論,大學時代的學生正處于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沖突中,這個階段的學生需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有自己的目標或者自己的崇拜。而要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一定要引起學生自身的思考,讓學生經過思想斗爭自行解決思想問題,實現其同一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引領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并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境界。
(三)優化思想政治教學內容
作為核心要素的教學內容承載著蘊涵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與要求,決定著教師與學生、教材以及學生之間能否實現良性的互動交流,決定著是否可以順利、優質高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首先,思想政治教學內容要反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要緊扣黨中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示精神與要求,不能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其次,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圍繞有利于解決學生思想問題這個中心組織好教學內容。最后,教育內容應具有啟發性與引導性。教學內容要反應現實問題,要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引導學生思想不斷得到提升。所以,要采取案例、素材、問題探析等形式組織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安妮塔·伍爾???伍爾??私逃睦韺W[M].伍新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劉云山.增強問題意識 堅持問題導向[J].黨建,2014 (6).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