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育英
[摘? ? ? ? ? ?要]? 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藝術類高職高專英語公共課教學,針對專業藝術院校學生輕視文化課尤其是英語課的普遍現象,通過近六年藝術類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飽滿的熱情、行之有效的方法感染學生、引領學生,進而潛移默化地將藝術生人文素質培養和提升推進到位。
[關? ? 鍵? ?詞]? 言傳;身教;內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204-02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母校北京八一中學時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由此可見教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希望廣大教師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教育和引導學生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到肩負的責任,牢固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立志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筆者就職的藝術類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擔負著服務全院不同藝術門類和專業學生的需要,所開設的課程基本是以全面提升藝術生人文素質為人才培養目標。作為一名藝術院校英語專任教師,如何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利用人文學科特點,在英語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言傳身教,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拓更廣闊的世界觀,建立和強化更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比賽促學中貫徹落實教師的服務意識,并在第二課堂學生的自我展現中延伸和深化這兩個教育基本點,正是契合藝術院校公共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和提升的根本要求和內涵。本文擬從以下三方面,深入探討如何在藝術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實踐中提升藝術生的人文素質。
一、言傳:利用英語課程的特殊便利性,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培養和強化民族文化自信心
網絡時代下的年輕人,資訊獲取渠道廣泛且便捷。在眼花繚亂的各種媒體的強勢沖擊下,年輕人熱血激進的年齡特點,使得他們容易被各種表面現象迷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加之藝術院校的學生學風上多重專業、輕文化,常常忽略文化課對完善個人知識結構的重要性,缺乏文化課之于自身人文素養提升和熏陶的正確認識,因此對文化課嚴重缺乏興趣。尤其是大學英語課程,更是英語基礎弱的藝術生甚感頭痛的一門必修課。
面對以上的實際情況,英語課上如果單純地進行語言技能練習,顯然是不符合學生需求的。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具體情況,從東西文化角度的異同入手,在教授英語語言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用中國的眼光看世界,從而在文化差異中找到民族文化自信心,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日常教學中,在使用必修教材的同時,適當穿插選材于中國日報英文版等英語學習網站上的視頻和報道——英國小哥看“兩會”、英國人眼中的中國茶文化、風靡美國的中國美食、中國第一夫人的衣柜、上海迪士尼樂園中的中國元素、極具濃厚中國神話色彩和濃郁東方畫風的動畫片《大魚海棠》英文版故事和創作團隊介紹等。類似這樣的補充教材,從政治、飲食文化、服飾、旅游、影視方面入手,結合當下熱點話題和我院開設的各專業方向,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聽講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推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通過討論進一步認識中國民族文化在國際上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學生在討論中領略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充分意識到中國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以及在國際舞臺上日益重要的位置,自然而然地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大一新生在學習必修教材第一學期第一單元大學生活后,看完課上補充播放的《我為什么選擇耶魯》原版音樂劇形式的耶魯大學宣傳片后,反應相當強烈。有這樣的反應,自然是由于新生從原先對新的學習環境期望過高到身處其中發現落差而形成的失落感,到與國際頂尖名校不可企及的距離感為引爆觸發的。然而,這暴露了青年人看待事物的態度和自我定位存在的問題,也恰恰是教育的最佳切入點。通過表達對學生這種反應的理解和接受,及時引導學生面對現實、奮發進取、提升自我,創造未來的務實態度、向上的精神和開創的勇氣,并且堅定少年強則中國強的民族自信心,正是時機。
事實證明,學生面對任課教師的辛勤付出,深切地感受教師滿腔的職業熱情和殷切希望,對教師產生的好感和信賴也與日俱增,更加自覺自愿地接受教師的指引。當然,這也給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幾乎每次課都要補充課外的教學內容和亮點,制作新的課件,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量。然而,當看到更高的抬頭率,聽到更多自愿參與到討論中來的聲音,作為當教師怎能不為只是多付出點耐心便能收獲學生的向心力而倍感甜蜜和滿足!教師的愛國精神、職業道德,這樣的人文情懷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浸潤,必然能在無形中給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產生影響和熏陶。
二、身教:利用校外各級英語賽事,在英語技能比賽中貫徹和落實服務意識
如果說公共課教師在面對不同專業學生時,在大課堂上對學生的影響面有一定廣度,那么通過輔導個別優秀學生參加英語賽事,對幫助學生個人建立良好服務意識的人文素質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
作為一向被認為文化素質較低,英語基礎薄弱的藝術生,走出校外參加英語技能比賽簡直被認為是自不量力。但是本著開闊視野、加強交流、以賽促學、重在參與的原則,每一年,我們英語教研室都會組織全院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英語寫作、口語比賽,例如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廣東省英語口語高職組選拔賽、“外研社杯”英語廣東賽區寫作比賽、嶺南杯英語寫作比賽等。就拿廣東省嶺南杯英語寫作大賽來說,我們從一開始的只積極參與到近兩年的多名選手連續榮獲二、三等獎,我院能在眾多參賽的高職高專院校中脫穎而出,與我們英語教研室的全體英語教師為學生所做的傾情服務是分不開的。
嶺南杯寫作大賽有個特點,從首屆的“我的中國夢”到往后的“銘記歷史圓夢中華”,再到“海之路 絲之夢”“開放·創新”和“新時代我的夢”,幾乎每一屆主題都與時政相關,英語寫作難度不小。單就每次進入復賽之前的主題作文輔導,就傾注了輔導教師極大的耐心和無償服務。從初稿的寫作框架要求,到二稿的題目確定和段落間邏輯、到三稿的句法和用詞,再到定稿的校對,短短一篇600字的文章,經過多次來回的精細打磨,每個參賽學生都收獲良多;更別提教師為選手參加復賽和決賽需要提前做足的各種準備——習題輔導、兩分鐘演講和現場問答輔導,細致到出場時得體的著裝和妝容。有時選拔到的參賽選手,不一定是自己教學班上的學生,但經過兩個月的密切接觸,新接手的學生除了英語寫作技能上的快速提高,更多的是對教師周到的服務和細心的輔導充滿了贊賞和感激!當看到學生領獎時的喜悅笑容,當聽到選手抱在一起慶祝時的歡呼聲,作為教師怎能不為多付出一點愛心就能幫助收獲獎項和進步倍感欣慰和自豪?教師周到的服務精神和嚴謹的態度,這樣的人文情懷在備賽中細密無聲的滲透,必然能在行動中給學生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帶來榜樣力量。
三、內化:利用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在學生自我展現中延伸和深化教育基本點——民族自信和服務意識
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節和英語技能大賽,是我院基礎教育部和各教研室為學生提供課程學習,展現教學效果的最好時機。在每次院級大賽到來之前,筆者根據所擔任教學班(舞到表演、主持播音、編導、服飾設計)的專業特點,從一開始的宣傳、鼓動、啟發以及提供與英語課程有關的參賽節目形式,如英文詩歌朗誦、英文歌曲小組伴奏演唱、講演英文小故事、英語朗誦歌伴舞、英語歌曲手語版演繹、中國歌曲英文填詞編舞等,到組織各教學班的初賽海選、到復賽時的節目調整,再到決賽前的服裝租借、節目的最后打磨細排,無不需要與學生進行多次短信互動、電話落實和課后面談。這期間,有學生組隊參賽期間因缺乏自信放棄的,有因為節目合并需要不同系部、不同專業學生溝通和協調的,有參賽隊伍過于龐大需要安排統一時間組織排練的,有對決賽結果感覺不公平、不滿意而抱怨和沮喪的……面對這種種瑣碎卻不得不及時處理的細節,每一年、每一屆、每一次活動、每一樁事,都反映了師生之間共同合作、相互融合的良好關系,更體現了學生自發參與、敢于挑戰、自我服務、懂得承擔的受教結果。當看到學生見面親切問好時,當收到學生節日熱情問候、微信朋友圈頻繁點贊和私信時滿滿的信任,作為教師怎能不為只是多付出一點推動就能收獲師生情誼和學生的自我成長倍感溫暖和生機?藝術類高職院校藝術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升,這樣內化落地賦能,必然不是一句空話。
綜上,當每一位教師能在日常工作中點點滴滴,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飽滿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身良好的服務意識,與學生建立強有力的情感紐帶,帶動學生使之內化形成美好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素質,這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更是藝術高職公共課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不容辭的任務。筆者正是以多年一線英語教學實踐,深深地印證了“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人文的精髓是浸潤”這句話。
參考文獻:
[1]羅紅,任朗穎,童麗玲.高職院校英語分層教學實踐探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2]郭燕玲.藝術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和設想[J].太原大學學報,2008(2).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