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杰
[摘? ? ? ? ? ?要]? 在闡述淄博職業學院人才培養現狀和非均衡理論內涵的基礎上,指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且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并以淄博職業學院為例提出基于非均衡理論的人才培養途徑。
[關? ? 鍵? ?詞]? 人才培養;高職;非均衡理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4-0148-02
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我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追求均衡性,雖此政策一度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但無法避免地使教育出現了“千篇一律”的局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這種模式已偏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人才培養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因素,同時對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持續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國家政策作為系統化規則,社會經濟活動有激勵和約束的作用,能夠很好地促進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努力探索高級應用型和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等多種培養模式,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3]。”淄博職業學院作為國家示范性高等院校,更應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形成特色化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
一、淄博職業學院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政策層面
學院建有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1000余個,虛擬實驗實訓和虛擬工藝項目51個,立足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學院管理和服務水平,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在2017年被評為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
(二)校企層面
學院2012年牽頭組建淄博職業教育集團,集團現有成員單位99家,業務范圍涵蓋17個產業領域,已有11家行業協會加入集團,實現了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此外,學院還與淄博經濟開發區簽署合作協議,并通過集團化運行,校企共同制定教學標準,實現了互利共贏。集團院校與30余所境外院校簽訂合作辦學協議,與20余家境外企業達成實習就業協議,合作培養學生1000余人,同時面向社會開展技術培訓,年均培訓70000余人次。
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的校企深度融合,我院創新人才的培養緊跟行業、企業、崗位的需求,據校企雙方的問卷調查及畢業生跟蹤結果表明,該專業98%以上畢業生能很好地勝任本職工作,說明我院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逐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教學層面
學院本著以應用為導向的原則,提出了教書育人模式的“雙主體”——學校教師和企業專業人士共同擔任學生導師,將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將教室“搬到”企業,教師在企業開展教學,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教師與企業專業人士實行“雙向掛職”,專業人士可擔任技術專業教師,學校教師也可擔任企業技術顧問等;學生的畢業論文由學院和企業共同指導并組成論文答辯小組,學生畢業時除獲得畢業證外,還能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二、非均衡發展理論對如今高等教育的影響
本理論在國外研究較為成熟,縱觀相關文獻,非均衡發展理論可根據發展階段的適用性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時間變量的,例如1957年繆爾達爾提出的循環累積因果論,后由卡爾多等人發展并具體化為模型,里昂惕夫在吸收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關聯理論以及1950年佩魯提出的增長極理論等,都是不平衡發展論的依據;另一類是有時間變量的,以1965年威廉姆遜的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先惡化、后改進)為代表。
非均衡發展理論(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隸屬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非均衡是相對于均衡而言的,其實質是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4]。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對昂·瓦爾拉斯(L.Walras)所闡述的均衡提出質疑,他認為:“市場機制中不僅包含價格機制,還有數量機制,同時勞動市場也是不均衡的。”該理論本質上是一種非均衡理論,之后阿爾伯特·赫希曼提出了不平衡增長理論,金德伯格、羅斯托等人也都主張這一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逐漸形成體系,在初期,對許多發展中國家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并據此來指導制定經濟發展目標,之后被逐步引入教育發展理論中來,但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并不能只單單依從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還受到政府、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長久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受經濟和政治多方面的制約,普遍采用一種均衡化的統一模式進行管理,毋庸置疑,這種模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策略,但在新形勢下,需要進一步協調各方和區域之間的差異,運用“非均衡理論”來達到高等教育的一種“均衡”。
三、非均衡發展理論對淄博職業學院人才培養的借鑒意義和啟示
2018年,山東省48所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共54414人,淄博職業學院共招生2110人,占到了3.88%的比例[5],招生人數在全省高職院校中最多,占比例最大。本院畢業生雖對山東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和人才培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支撐了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但不可否認的是,與上海、廣東等職業教育發達省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正如顧明遠所指出,現階段我國高教發展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不重視高等學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把自己的辦學活動游離于社會之外;二是脫離本校的實際,盲目升格,好高騖遠。這種現狀既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不利于高等學校自身的發展[6]。”因此,如何借鑒區域經濟學的非均衡理論來促進高職院校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一)重新思考以政府為主導的均衡分配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長久以來,高職教育辦學的社會效益低,缺乏應有的體制機制創新的活力,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導進行均衡配額所導致的。現如今區域高等教育多傾向均衡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存在兩個弊端:一是對現實環境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進行了排除,如地域之間歷史文化傳統、經濟基礎以及政策等;二是忽略了發展中的變量,總是一味地追求配額化的均衡,像是達到財政經費投入的均等、學科專業建設和招生規模的均等化,以及學位點建設等,這雖然看起來實現了區域間的教育公平,但實質上是犧牲發展的效益來實現的[4]。據美國學家高等教育和社會學教授Burton R. Clark研究表明:“完全均衡分配的人才培養體系,往往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這其中涉及的所有經費支出都要通過嚴格的審查,通常有抵制改革的慣性,不到萬不得已時不會進行變革[7]。”政府這種傳統的完全均衡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高職人才培養的發展,需要通過不斷的變革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
(二)區域間的非均衡發展為高職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根據凱恩斯的非均衡理論,區域經濟的發展通常處在一個非均衡的狀態,只在特殊情況下才呈現均衡狀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rshman)提出了“極化效應(Polarization Effect)”和“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這兩個理論解釋了經濟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之間的經濟相互作用及影響,在經濟發展初期,通常呈現“極化效應”,一個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在交通、工業、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有較強的優勢,能獲得發展的優勢和競爭力;而“涓滴效應”則是先發展地區通過吸收勞動力、投資、價值觀念影響等渠道,來輻射帶動周邊或其他區域的發展,從而對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多方面的推動作用,達到互相強化的作用。我國地域廣闊,如深圳、大連、煙臺等沿海城市的高職教育發展模式,也有諸如西安、洛陽、北京等歷史因素濃厚城市的高職教育發展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區域高等教育不均衡發展,一方面要防止發展的“極化效應”,增強“涓滴效應”,促進多元化,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多方干預,防止與其他區域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只有不斷保持區域高校辦學體制機制的創新活力,才能為高職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三)有利于實現開放性創新教育模式
2018年12月12日,淄博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暨百名企業家百名工匠(大師)進校園行動啟動儀式在淄博職業學院舉行,首批16家職業院校率先“結盟”,校城融合步伐進一步加快。作為淄博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后的第一項工作,“雙百進校園”活動也成功啟動。
高職教育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習實踐中非常需要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加入,并通過政府從中聯系、周旋。打破了傳統的只由學校向社會輸出人才的“單向均衡”人才培養模式。雖然現如今的情況是大多數學校處于主動地位,行業協會甚至政府的參與積極性很低,但在今后可發揮行業協會的專業性和服務性以及積極轉變行業協會的傳統觀念,來實現高職教育重構人才培養過程,使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進行無縫對接,增強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為區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產教”深度融合。
四、結語
在學院創新工作中,一是要發揚務實精神,注重工作實效,二是要有擔當意識,三是規劃建設創客工作室,四是要將創新創業工作與特長生培養相結合,加強高端學生的培養,五是做好創新創業教育的資金預算工作。通過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和自身成長規律的研究,應建立與完善職業院校升學機制,拓寬畢業生升學渠道,創新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的整體性人才培養體系。突出信息化應用成效及特色創新,強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學院精細管理、智能服務和個性教學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創新型人才培養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陳菲.基于非均衡發展理論的江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7(1):59-62.
[2]李永勝.培育自主創新的社會生態環境[J].社會科學論壇,2006(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劉劍虹,熊和平.非均衡理論視域下區域高等教育的多元發展[J].浙江社會科學,2013(5):101.
[5]高職單招網.淄博職業學院2018年單獨招生熱點問題解答[EB/OL].http://zibo.sdchina.com/show/4091577.html.
[6]顧明遠.區域大學的使命[M].甘肅: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
[7]Burton R. Clark: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0-102.
◎編輯 張 慧